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刺客聶隱娘觀後感


昨天看了聶隱娘,感覺有點後勁。
整部電影不斷在傳達孤獨、蒼涼這個感覺。剛看完其實覺得傳達的有點淺、有點不夠孤獨,但後來慢慢就不那麼確定了。可能也跟敘事有點複雜難解有關。
這這種感覺當然從對白中被很直接的敘述出來了,但我被電影的影像和聲音打中的,也就那一堆被人詬病的無聊鏡頭很乏味的聲音。
這種孤獨、蒼涼感,有點類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種感覺,那種宇宙雖大、沒有同類的孤獨感。
事實上,電影中窈七也哭了,為了另外一個代表孤獨這個概念的娘娘而哭。這個哭不是單純因為孤獨寂寞而哭。而是一種同理心的哭法。因為窈七能同理娘娘的訣別與孤寂。但這還不到哭點。關鍵點是,窈七同理到,娘娘因為自身的孤獨,也能同理窈七的孤獨。
因為這種理解與被理解,能短暫的解放沒有同類的孤獨感。

 其實這類描寫沒有同類的孤獨感故事、電影很多。一堆中二救世主電影像是分歧者、飢餓遊戲這類莫名其妙的苦瓜臉主角,往往都是自認我很特別、你們沒有人了解我。
影集 Doctor who 三不五時也在玩這個把戲。
其實搜尋一下,the loneliest people are the kindest 的圖片,你就會了解有知道有多少這類的故事。而這句話也解釋了一部分聶隱娘的劇情與性格。
但聶隱娘有趣的是他幾乎單純用影像、聲音、動作、節奏這種方式來刻劃這種感覺。

要更進一步描述這部電影想傳達的孤寂感,我引用下面幾句話:

“You can hav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and still be the loneliest man. And that is the most bitter type of loneliness.” ―Freddie Mercury

 “People think being alone makes you lonely, but I don't think that's true. Being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is the loneliest thing in the world.”  ―Kim Culbertson


“Loneliness - If you find yourself struggling with loneliness, you're not alone. And yet you are alone. So very alone.”     ―Larry Kersten


但真正要能接收到,可能還是要直接去看電影。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桃蛙源記


因為兒子看到報紙上電影廣告,指名要看的關係,就帶他去看了他生平第一部看的電影。
我兒子對電影的品味實在不怎麼樣,在電視上看到「無敵鯊魚」、「賭城風雲」的片段,居然還連翻叫好。所以我對桃蛙源記的期待並不很高。 況且,光片名就像是有點年紀的人才會取的。



先說 3D 動畫品質。一些水、天空等等的風景弄得還挺美的,青蛙的紋理大概是有考據的,可能也挺真實的。不過呢,要怎麼說,簡單來講,這部電影的成本只有三千萬。
不要對 3D 動畫要求太高。大體上來說,我覺得動畫品質足以讓我順利融入劇情。

我比較不喜歡的是說故事的技巧。
比方青蛙離開故鄉的原因是:美國牛蛙入侵、農藥、農地被破壞(大「普」開發案)。在短短的時間,要塞入這麼多「有意義」的東西,其實需要良好的敘事技巧。雖然跟後面老鼠、蛇、鷹那段有點相互呼應,但還是過於隱晦、快速。表現大草澤美好的時間太少,很難突顯後面被破壞的反差。
說故事的時間被拿去哪裡了呢? 大部分的時間被教育以及懷舊用掉了。
比方一開始的片頭,就故事性來說,可以很快就帶過。但為了教育性,篇幅大概變成了三倍左右。又為了快速進入主題,所以根本沒時間突顯大草澤的美好。
不過片頭的情節其實一小段一小段來看,其實還不錯,只是沒有跟後面連起來。但至少主題是相關的。

後面有很多懷舊的橋段,就完全是天外飛來一筆,跟前後劇情、主題都沒有關係。


但上面寫的這些完全不重要。 因為這部電影的目標對象不是我,而是小朋友。
從現場的反應來看,小朋友的反應挺熱烈的。
就像我一開頭說的,小鬼的品味實在不怎麼樣。但又有誰真的能決定品味是什麼?
我還是推薦這部國片。
如果你的小孩還小,讓他自己建立自己的品味。
如果你的小孩年紀大一點,可以辯論溝通、互相了解。順便也試著理解一下電影想傳達、或無意間傳達的價值觀。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派特的幸福劇本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雖然 MOD 上有不少我平常會選的影片,如鋼鐵人三、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不過我最近選的影片是名魔生死鬥、派特的幸福劇本這類比較小品的東西,原因是不想讓小孩經過旁邊時,看到太多暴力場景(雖然看了才發現,其實這兩部的內容也不太適合小孩看,特別是名魔生死鬥)。
名魔生死鬥及派特的幸福劇本的故事結構還挺類似的,降到谷底的主角,最後又找回春天,老套到不行。所以情節大綱老套根本不是缺點,就像螢幕比例 16:9、棒球比九局、烤雞是拿雞來烤一樣,只是一種套路規則。重點在於如何處理及敘述這樣的故事。
名魔生死鬥不算太差,我不後悔花錢看,也得到一定的娛樂,但就算我沒看過,肯定也不會覺得遺憾。
相對來說,我比較喜歡派特的幸福劇本。嚴格來說,就算錯過這部影片,我大概也不會覺得太遺憾,但我很高興我選了這部電影,特別是這個片名對我的吸引力很低。
整體的調性來說,介於沒問題先生及充氣娃娃之戀中間。整部片的幽默與情感起伏,都很平淡,但是看起來很舒服。


以下有劇透,我覺得以這部影片來說,沒看過之前先不要看內容比較好。


主角剛從精神病院出來,被許多人視為避之惟恐不及的瘋子。主角的確在情緒及精神上有些障礙及困擾,但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的困擾,憑什麼來判定誰是瘋子而誰不是?這條線由誰決定?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而且多少有點主觀。
結局的給分象徵了這回事情。5.0 以上是沒問題,不到 5.0 是壞的,即使多數人給了你低於 5.0 的分數,但真正重要的是有人給你超過 5.0 的分數。
主角一開始對很多事情感到憤怒與執著,最後發現了許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幫助與愛他,(雖然有些幫助的方式,看起有點討人厭),但轉念一想,就像主角跟他哥哥說的,我能給你的只有愛了。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能力上的限制,只要能對不完美有所包容,就能接受與欣賞別人的這些舉動了。
這些舉動包含派特的父親找他看球賽、他母親一碰到家庭緊張氣氛就提供點心食物、女主角主動獻身,甚至他哥哥老是要用言語酸他。
主角最後接受了這些愛,而且反過來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這些關心他的人。事實上,有時候接受別人的愛與幫助本身就是一種回饋。
另外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提醒我們「有策略的瘋狂」很重要,因為這就是你的特質。
片名的劇本或者 Playbook,就是指戰略、策略。女主角說:"there's always gonna be part of me that's dirty. But I like it"。每個人都有自己瘋狂的一部分,保持正面的態度來看問題,才能找到一線曙光(雖然有點多餘,還是強調一下,不只是正面,還要看問題)。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真相の方程式

圖為真夏方程式劇照
這是事故,還是殺人? 真相究竟是——
被當成意外死亡的屍體,以他殺重啟偵查。與政府對抗的群眾,與過往案件的牽連,充滿悲傷的疑團。交錯著殺意、親情、守護、罪惡感……各種人性掙扎,最後,又該由誰付出代價?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像煙火一樣的記憶
 前幾天在 COSCUP 結束後,集結前往凱道時,有年輕的朋友問我說,像我這樣的六年級這個世代,對於洪仲丘這個事件的看法。
 身為一個專業級的 outlier,我不太有自信能代表其他人的想法,所以我反問他原因。 原來是因為他父母(六十多歲)有與他不同的看法。
社會上的確有一些與泛二十五萬人不同的聲音,比方像是這隻烏鴉銀正雄的言論等等。這些想法讓多數年輕朋友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為是反串。


 前一陣子看了真夏方程式 小說,其中有一句話
「你討厭理科沒關係。不過我希望你記住這件事,『不知道就沒辦法』這種態度,有一天會害你犯下大錯。」
這句話是湯川學跟小朋友說的話(圖中兩人)。
哪個地方不死人?
起訴太陽好了。 
這些態度其實就是所謂的「不知道就沒有辦法 」,或者說長期以來這種態度養成的結果。

因為調查真相太複雜了,就當成是意外好了。
因為怕得罪人,不想知道真相,就當成是事故好了。
因為怕負責、就當成沒這件事好了。
因為不知道不然要怎麼訓練,就當成是沒辦法的事情好了。

類似這樣的態度你一定也有過。
回想一下這樣的經驗,然後想像一下,假如你毫無自覺,然後把這種態度當成理所當然,二十年後,你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電影預告
你會覺得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種東西以前就有過了啊!
也許不是毫無同情心,但你更害怕「改變」。
沒有探究原因、真相的習慣,你已經盲目耳聾了幾十年了,生活在充滿迷霧的世界中,每天沿著固定的路線活動。
一旦知道有人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樣貌、吹散迷霧,已經看不到、聽不清楚的你,會不會感到驚慌害怕,找不到路?

甚至, 你會害怕你過去的人生都被否定掉?
我的意思是,過去這種事情一直在發生,你沒有作為、默許,
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共犯,今天有人跳出來,不就顯得你過去很沒用嗎? (推薦參考東野圭吾的惡意 。不好意思,剛好這兩年東野圭吾讀比較多本。)







希望這樣解釋,可以讓年輕人了解一些老人的思路(雖然他們不見得意識到自己意識形成的過程)。

其實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比方這也可以解釋陳為廷的禮貌問題(「太複雜的事情不懂,所以也沒辦法,但禮貌這個東西我可是小有研究喔」這樣的心態)


電影預告截圖
 一開始的文字,描述的是真夏方程式的故事,也是描述台灣這個夏天的故事。
在小說中,湯川學為了防止「某人的人生被扭曲」,決意揭開真相。
「任何問題一定會有答案。」
「但答案不見得能立刻導得出來。換成人生也是一樣。今後你會碰到很多無法立刻提出答案的問題。每一次煩惱都有價值,但沒有必要焦急想要找出答案,很多時候自己必須成長才找得到。所以人一定要學習要努力要不斷磨練自己。」
當你決定要開始追求答案時,答案不會自己跑出來找你。只有自己動手驗證、了解,答案才會是你的。
所以湯川學帶著小孩一起動手做實驗。
但科學有極限,人也有極限。找到答案的過程也許很難,也許辦不到,但像是湯川學這樣的科學家會告訴你,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有很多人都跟你抱著同樣的問題,一起煩惱下去,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鄉民關心你)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追求卓越 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標題這句話來自電影三個傻瓜,是該片主角的名言。
在 PTT 電影板看了一些討論,意外發現,不管喜歡或討厭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人真的懂這句話在講什麼,有一些人大致上模模糊糊了解,但一些關鍵點說得不是很精確。
比方下面引用某討論
: 看一部電影我通常都會想一下他想表達的是什麼  
: 三個傻瓜很明顯就是在諷刺教育體制的問題  
: 諷刺社會刻板印象與填鴨式教育中所培養出來的人 
  再說一次,導演想表達什麼大家都知道
  問題在於他的表現手法相當糟糕
: 為了考試而讀書(無聲屁)
  讀書是手段,考試是中間過程,功成名就賺大錢是 他的目的 當他的志向是如此,又怎麼能說他的方向是錯的呢?
  到頭來只是回到表面高尚的問題而已
不管正反兩方都沒有搞清楚那句話的意思,甚至還有人記成類似「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先不論這句話是否正確,電影是否過於浮面膚淺,總要先了解這句話在說什麼吧!
我用下面這個實驗來說明(很遺憾,我找不到資料來源,就當成是個故事好了)。

有心理學家找一些人來做實驗,讓受試者做一些測驗,讓受試者們來比賽。想當然爾,名次好的會有獎品。

這些受試者被分成兩種狀況。
第一種是完全不讓他們知道其他受試者的目前成績或者任何資訊,只讓他們埋頭苦幹。
第二種,則是給他們即時的敵手資訊,包含做了幾題,得到幾分等等。

顯然有了競爭對手的得分、排名資訊,可以幫忙調整策略。 比方如果時間快到了,分數還差很多,顯然就需要冒險挑戰分數較多的題目,才能擠進得獎圈。
現實生活中,有大型比賽經驗的人,多少都會看一下別人積分,然後調整自己的策略吧。

所以第二種的受試者,明顯有利,看來實驗結果只告訴我們這些資訊的幫助有多大而已。
結果很意外,第一種的受試者反而表現的比第二種要好。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些額外的資訊反而會干擾受試者的表現。專心提昇自己的分數,反而更有效果。

當你的目標是世俗所謂成功的時候,就像老梗笑話講的一樣,「我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只要比你快就好了」。你自然會想卡位、攻擊對手。因為你的焦點本來就是擊敗對手。
但是反過來,你的目標是提昇自我,成就偉大結果,那你的焦點會放在遠方的目標上,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對手身上。也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跑得比老虎快。

所以電影中無聲屁為了追求第一名,不只是自己唸書,而且還想辦法讓別人考不好。最後還千方百計的想要證明自己過得比藍丘好。

不過,以上只是單純解釋一下這句話。
不要忘了,電影中的所有學生都是有天份又努力的人,現實生活跟實驗條件也不完全一樣。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超人:鋼鐵英雄觀後感

(可能內含電影以及東野圭吾小說「時生」的情節)
到了我這個年齡,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孩子。問及生下孩子的原因時,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順其自然」之類。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們能否在孩子面前自信地問:「作為我們的孩子,你覺得高興嗎?」孩子是否會回以「我非常慶幸有你們這樣的父母」,其實是永遠的謎。我一直想解開這一謎團,這便是《時生》的源頭。——東野圭吾
小孩出生後,就很少進電影院了。上一次進電影院看的是賽德克巴萊。
昨天難得的去看了一場電影。因為很難得進電影院,所以選了應該有很多特效的超人來看。
最後的打鬥的確符合期待。令我意外的是,前半段的情節能打動我,讓我感動。這種感動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回家回想了一陣子後,發覺原來近似於閱讀東野圭吾小說「時生」時的感動。
時生這部小說講的是主角的小孩患有天生疾病,即將去世前,穿越時空回到了主角年輕時,與主角相。
年輕時的父親與兒子經歷了一段旅程後,更加了解對方,而且一同成長了。
主角本身無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包袱。他是一個從小被遺棄的養子,對自己的生母不諒解。
故事主軸,圍繞著孩子是父母的未來這回事(包含生父母以及養父母)。
「未來不僅僅是明天而已」。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未來包含了父母對於理想的寄託。

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小說來看,或者搜尋一下網路上的書評,因為我的描述過於精簡而且不精確。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人:鋼鐵英雄」的劇情,就很容易了解了(我情節有可能記錯,不過以下是我的理解)。
開頭的一大段,說的就是超人父親 Jor-El 如何將未來寄託於超人(Kar-El) 的故事。
Jor-El 認為有希望、有不同的可能性才有未來。除了象徵極理論意義外,超人的母星也實際上因為超人種族採取僵化的制度而即將滅亡。
很多小朋友會吐 Jor-El 很腦殘的被 Zod 刺死。其實 Jor-El 的未來都已經寄託在隨著小艇出發前往地球的 Kar-El 身上了,他也認為自己和所有這個星球上的人早已死了,所以自己的生命根本不重要了。
打個比方就像是你跟對手下一盤很重要的棋,最後你贏了,把王吃掉,比賽結束。你會在意對手惱羞成怒,翻桌把棋盤砸爛嗎?
這是一個標準的別人笑我太腦殘,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典型範例。
當然 Jor-El 大概沒料到電影為了曾增加緊張氣氛,讓 Zod 命令屬下攻擊小艇,所以其實他還沒有確定成功。不過就算他還活著,也沒有辦法改阻止 Zod 他們,他已經達到他能完成的最好結果了。
電影中多次強調 Jor-El 夫婦認定克里普頓星上的人都已經死了。不是因為星球即將爆炸(後來他跟實際上還活著的 Zod 說過同樣的話),星球爆炸只是一個「果」而已。而是因為他們因為僵化的社會、文化,而失去了希望與未來。
「未來不僅僅是明天而已」。用 Jor-El 的話來講,就是活著不僅僅是活著而已。

另外一個被狂吐的點就是超人的養父 Jonathan Kent 之死。

Jonathan 時常叮嚀 Clark 不要顯露他的能力,因為 the world is not ready.
很多人會覺得你就像正常的超人一樣不就好了?到處救救人,成為超級英雄,大家不就會相信你了?搞什麼悲情捨身救狗,簡直太腦殘了。
其實捨身這件事情,有點像是干將莫邪的捨身煉劍,有種藝術上的必須性。 Jonathan 心中的 Clark 就是將來必有大成的偉大寶劍一樣。原料是有了,但是靈魂還沒有完善。
如同 Jor-El 一樣,Jonathan 也將 Clark 視為未來,自己信念的延續。
Jonathan 問 Clark,難道種種田不也是幫助人嗎?為什麼一定要用超能力來救人?
他的意思並不是要 Clark 待在小鎮一輩子不出去。
他的問題就只是一個問題。 如果 Clark 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很有信心、很清楚的回答,那他還沒有準備好。
世界還沒準備好沒錯,但世界永遠也不會準備好。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不是準備好了,而是你有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不理想的世界。
可能有人會說,能力那麼強,是要準備個什麼啊。
打個比方,每天能治好一個人的疾病,什麼病都能治好。這能力夠強了吧。但你要怎麼決定哪一個人該活?先不論到時候黑道特務什麼的把你抓走,脅迫你這回事。你先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我真的選擇了最該幫助的人了嗎?
好吧,你可能會說,這是能力不夠強的緣故。那讓我加強一下你的能力。你每天可以選擇跟以前一樣救一個人,或者救最多十個人,但之後三十天都不能救人。這時候當有人求你多再救一兩個人的時候,之前你可以攤手說抱歉,剛才用掉了,明天請早。現在要怎麼說?因為你還不夠慘,一個月內還會有比你更需要幫助的人的機率是 0.673。
要不要再讓你更強一點,可以選擇一天都不救人,把名額存起來,可以給你利息喔!
能力越強,煩惱會越多。心理如果不夠成熟,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完全把良心丟掉,很簡單的訂個價格,一千萬起跳下標,價高者得。 額外名額三億起跳。
對巴士見死不救,也許有點慘忍。但重點倒不是救或不救,而是他是否有辦法承擔自己的決定。


更何況,前面還只是自己內心部份。直到電影最後,軍方都還對他不完全信任。
所以小時候的 Clark 會害怕的把自己關起來,說世界太大了。他的養母給了他不錯的回答,後來牧師也給他不錯的回答。他的養父也以生命做例子,告訴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可以到怎麼樣的地步。但養父不直接給他答案,因為只有他自己去找,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被指定的答案,被指定的角色。不然就像原克利普頓星人一樣了)。
當然很離譜的是, Clark 居然能遇到這種干將莫邪等級的養父母。也許就像時生一樣吧,父母其實也會與小孩一同成長。

雖然情節還是有許多不完美處,深度上,我也比較喜歡「時生」給我的感動,但看的時候,的確能趕受到電影中傳達的情感。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賽德克‧巴萊 太陽旗

熱血‧巴萊
雖然電影並未特別標榜或宣傳揚熱血,但最真實的熱血在這部影片中被呈現出來了。
而且是赤裸真實,未經多餘烹煮的原始熱血。由於太生了,所以會讓很多吃慣七分熟熱血的人,難以下嚥。是那種真的會流血、拋頭顱的後所灑的熱血。
不老騎士很熱血吧,因為看正常人看到他們騎車的英姿,都會很怕他們不能繼續老下去。荒野大飆客(Wild Hogs)雖然也是一樣長途騎車來奪回青春,但是光是騎騎車感覺就沒那麼熱血,直到他們生命受到威脅時,不顧危險的奮戰,才開始讓人覺得熱血。
所以難怪台灣熱血界第一品牌九把刀的名言是「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或報仇)。因為熱血這種情緒本來就源自於不是你流血、就是我流血、大家多少都會留點血的狩獵搏鬥。賽德克巴萊中很忠實的呈現了這種情緒的原始風情,就像電影中的真實場景一樣。
我們現代男人骨子裡也還留有一樣的血液,只是用比較「文明」的方式包裝著。或者更貼切的說,因為文明的關係,只能用比較迂迴的方式來「模擬」原始的熱血。比方「蔣為文黃春明事件」,看似有點脫序離譜,其實不過是男人在爭奪以及守護自己的如天邊彩虹般的虛擬獵場--台灣文學論述權。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野蠻,而是因為他們特別文明(作家以及教授)。無數的現代男人在馬路上、職場上、球場上、遊戲中、電視前(觀看運動比賽或者政治),不自覺的依照原始獵人的本能,在更複雜難解的文明森林裡,爭奪虛幻的虛擬獵場。而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獵場早己集中於少數資本家及獨裁者手中。
賽德克人在電影中,遇上了從真實獵場到文明虛擬獵場的過渡期。在真實獵場裡驍勇善戰的獵人們,在文明的虛擬獵場中卻成了被宰制的輸家。影片中藉由花岡兄弟為代表的模範番,說明了接受文明的狩獵規則也是一條充滿不公平與忍耐的漫長道路。實質的獵場是註定失去了,雖說還能靠著勝利者的施捨苟活(或者說像狗一樣活著,「連獵犬都看不起」),但這是以彩虹另一端的虛擬獵場作為代價所換來的(「二十年後就不是賽德克了」)。由此,不難理解影片中至少要保住彩虹那端獵場的想法。
廢刀令及西南戰爭時的日本武士是如此,哪天外星人來佔領地球,讓你驚覺到所謂天經地義的社會規範(或「普世價值」)原來並非真實獵場時,你也會有做出相同舉動的衝動來保護僅剩的虛幻獵場(假如你還有熱血的話)。
電影中也藉由老一輩的頭目級人物、花岡一輩有家室和事業者、年輕一輩想成家者、巴萬這樣的小孩等四個不同階段的男人,來描述不同的熱血。相當細膩。

歌舞過多?
片中的歌曲和舞蹈也傳達出動人而豐富的情感,也對於劇中人物的情感做出了闡釋。當然也可以選擇用內心戲、旁白、字幕或台灣長壽劇常見的自言自語的方式呈現劇中人物的心裡轉折和想法。能用微妙的內心戲表達自然最好,但觀眾你摸著良心自問自己看穿人心善解人意的讀心術真的很強嗎?所以用其他方式傳達會比較有效而且有效率。本片用歌舞相當的適當,但也許還是部份人會接收不到。

出草不文明?
這是事實,至少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的確不文明。
不過對科幻類作品有一定視聽量的人,對於這種程度的文化差異應該是司空見慣。因為像 Star Trek 這種等級作品的常見的把戲,就是對於外星文明的文化差異來個為拍新戲強說愁。
舉個天元突破裡的例子。一個村莊裡出來了新生兒,大家卻歡喜中帶有憂愁。因為村子中的規矩是,總人數不能超過兩百人(?)。 所以多了兩個人,就要抽兩個號碼,處死這兩人。結果抽到兩個可愛的小朋友(又沒有像飢餓遊戲裡可以自告奮勇取代的規則)。結果外來的主角群當然無法接受,覺得太慘忍。但其實由於與外界封閉,村莊所能生產的資源,只足夠兩百人生存。只要多出一人,整個生態圈會崩潰。為了救兩個人,會讓 202 個人都死掉。
看似野蠻的習俗,其實自有道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草,不也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讓最強的生命留下,達到適者生存的演化目的,讓整個種族更強?
我們現在強用科技留下原本無法生存於自然中的生命,是否是反演化?是否會導致整個人類族群滅亡?其實也很難說。
現實生活中要真心接受文化差異很難,但至少在電影中看看,應該還沒那麼難跨越,也才能接受影片傳達的情感。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一頁台北、顫慄汪洋22小時 Open Water

當初是在電影院看一頁台北的,感覺還不差。後來看到網路上非常多、甚至有點一面倒的負評,其實有點意外。但回過頭來想想,卻也在情理之中。
覺得不差的原因是,我有對電影企圖製造的氛圍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沒有對錯的問題。很多負評的點就是看不出故事想要表達什麼。就像音樂一樣,有時候當然會傳達社會理念、愛情看法什麼的,但常常,你聽搖滾樂就會有很爽的感覺。聽爵士樂就會有很舒服感覺。有時甚至連舒服、爽快或者溫暖、性感這些形容詞也說不上來,但就是有感覺、有共鳴。
所以執著於電影一定要表達什麼理念或者故事的, 是自己的問題,就好像聽演奏曲嫌沒歌詞一樣。但你可以嫌沒有被氛圍共鳴到。像我之前很難對蔡明亮的電影產生共鳴,因為太慢。現在我自認比較有耐心一點了,也許比較可能產生共鳴。
很難形容一頁台北產生的共鳴感。可能有點像爵士樂的感覺,像是許多小球在空中轉圈,好像要碰在一起了,但又分開。劇中的角色大多有點執著和想望,但又很扭捏。許多情節都反應著這點。想追逐,但又受限於捷運不能奔跑的規定。想搭訕(郭采潔)、表白(超商店員),但又總是退卻。男主角和女友的電話交談、警察跟女友的關係、大哥的照片、想繼位又不敢明說的仲介。處處充滿了扭捏和尷尬。有點生硬但是又輕快,像是很多球在空中飄、好像要碰在一起了,但是又害羞的陶開了。
另外一個被詬病的點是,沒有好好行銷台北,電影似乎可以發生在任何城市。其實在我看來,電影表現的比較像是外國人眼中的台北。公園中大批跳舞的婦人、24 小時明亮的超商、晚上不論是愛嫌又愛看的長壽劇、夜市、誠品書店、規定一大堆的捷運、馬路上的機車,這些我們當成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並不是什麼地方都有。即使別的地方也有,也不見得完全一樣。

至於 顫慄汪洋22小時 也就是 Open Water,則是因為 中華電信 Mod 這星期免費提供看的。當初上演時,因為在美國宣傳挺大的,所以有點想看的念頭,不過最後沒有看這部。只是聽看過的人說,從頭到尾就是兩個人泡在水裡,沒什麼好看的。今日一看,果然不假。
第一次看時,是使用快轉看的,覺得真是部爛片。不過被水母叮了一下,居然放起類似大白鯊氣氛的音樂,當成怪物處理,分明是惡搞。
不過後來好好看了一下,發現之前完全期待錯誤。這和一頁台北一樣,是部氣氛片。不過可不是什麼讓人舒服的氣氛,而是讓人坐立難安的氣氛。有點像是 Cloverfield,也都用晃動、類似 Home video 的拍攝方式。但是劇情比較簡單,可是氣氛上更讓人坐立難安。
因為拍攝手法的關係,會讓你想像,如果是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游還是不游?怪我還是怪你?還是怪這個社會?
劇情其實幾句話就能說完。對白也不見得深刻到哪裡去,更沒有特效和大場面。但搭配起來,就是能製造讓人坐立難安的氣氛。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Trick 圈套電影版3 :超能力者大逃殺


現在的智慧手機的還真方便,即使是不太熱門的電影,即使不清楚檔期、戲院,也可以很容易利用手機上網,找出少數有放映的電影院、時間表,並且用導航規劃好行程。
 這次我看的是圈套的電影版3,超能力者的大逃殺。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充氣娃娃之戀


最近一個月看了不少電影,
  • 色戒
  • 練習曲
  • 變形金剛
  • 男孩不壞 Superbad
  • C+偵探
  • There will be blood
  • The Eye: 美國版見鬼,本來要看 Cloverfield,但是 imdb 的時間表不太正確。
  • 蜂電影 Bee Movie
  • 誰才是導演 Clash of Egos/Sprængfarlig bombe : 丹麥片
  • 充氣娃娃之戀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很多是飛機上看的,其中 Superbad 和誰才是導演都很不錯,色戒、練習曲、變形金剛都不用說。There will be blood 評價兩極化,看之前要有心理準備,C+偵探的風格還挺有趣的, The Eye 放鬆心情看,還是能達到娛樂效果。
不過這裡我要推薦的是充氣娃娃之戀。
影片簡介很簡單:害羞內向的 Lars,向他的哥哥和大嫂介紹他的女友。見面之後,發現居然是一個充氣娃娃。而 Lars 卻完全把充氣娃娃當成真人一樣對待(把她當人看)。在這個純樸的小鎮上,大家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
光是看到片名,大家聯想到的可能是下面這段(娶充氣娃娃為妻的日本人)

即使不往變態片的方向想,想像的大概也是類似男孩不壞、四十歲處男、Knocked up 或美國派這樣的內容。
實際上,這部片子是極為溫馨的片子,是一部傑作。我不是說美國派、四十歲處男、男孩不壞
這些不好,只是說這部片子走的是更加內斂而溫情的路線。
裡面不乏簡單卻又讓人驚豔、發人深省的台詞和情節,像是冰凍的腳(你要看電影)的那一段話,或者是把(相對)正常的嗜好 action figure、絨毛玩具、寵物等等,拿來和把充氣娃娃當真人相比。
某些的情境下,人們不也嚐嚐把感情寄託在寵物、玩偶上嗎?將他們擬人化嗎?不也常常對虛擬的小說、電影人物,媒體塑造出的偶像賦予情感嗎?我們有什麼理由說 Lars 是不正常的?
(雖然說也有很多文化會把迷戀偶像、漫畫、action figures視為怪胎,也有 crazy cat lady一詞)但電影裡更多的是沒有文字的場景,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傳達出許多只能意會的感動和情感。
所以不要被片名誤導了,這是一部相當好的電影。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演化獎勵生產力....某方面來說

...
以上是一部不太成功的電影 Idiocracy 的開場。這部電影其實站在開場這個說法,加上老科幻片 Buck Rogers In The 25th Century(惡搞、致敬、諧仿)。這部影集早年也在台灣播過,主要也是說 20 世紀的人到 25 世紀去解救有點退化的未來人。這種公式還挺常見的,某處的平凡人,到了另外一處則成了奇人,像是超人、FarscapeEureka,還有很多回到過去、跑道幻境之類的奇幻故事。
回到開頭提出的論點,這個論點當然並不太新鮮,不算太久前我就聽過某大學老師站在類似的論點講話。
這個現象跟很多人的經驗符合,學術上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佐證,性行為與智能這篇也提出一些數據和文獻,主要是說明 IQ 高或低的人開始性行為的時間比較晚,性行為比較早的,主要集中在IQ中間偏低的人。
簡單的說就是當人類變成有(物資)生產力的人來保障有(後代)生產力的人的情形之下,後者會慢慢取得數量上得優勢。
當然上面所提到的研究結果,嚴格來說是IQ在中間偏低的青少年,回答有過性行為的比例比較高。所以可能原因是 IQ 高的人覺得沒有必要說謊,IQ 低的人不知道要說謊。有點類似「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感覺。這句話是古人說的,一般的看法是情比性的層級要高一點,所以這也許已經代表了我們已經比古代人要低級一點了,現在人看的音樂劇、電視劇,古代的人可能覺得只是 jackass 等級的。古代人可是聽歌劇、京劇的。
這樣講其實有點武斷,比來比去也許只是看誰比較會說謊。比方這個研究的研究者,就認為一般公認的「男人性感,女人感性」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回到那個「有(物資)生產力的人來保障有(後代)生產力的人」的觀點。大學老師或者研究者算不算有生產力的人呢?當然是,只是生產的東西是技術和知識,這些產生出來的技術和知識,可以間接產生物資;因為有人生產技術和知識,所以現在的城市中普通人過得比三千年前的國王還要舒適。但話又說回來有些知識比另外一些更間接一點,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間接的。生產知識的人的生存條件,還是那些生產物資的人提供的。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產知識的人來批評生產後代的人有點站不住腳。生產後代的人,也是生產了「人力」這種資源,雖然大量生產也許不見得能保障品質,但畢竟還是有貢獻。就像生產出來的知識一樣,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潛力。
這樣說起來,也許只有生產食物的人才有資格做出這樣的批評。不過農夫也會冷,也會想要吃肉,所以他願意和蓋房子、養豬、賣衣服的人交換物資。這樣,這些人也算是有資格了。
賣衣服的人有時也會無聊,願意和提供音樂的人交換。這樣連下去,其實又可以連到那些生產知識以及生產後代的人了。
總之其實就是這樣,也許真的人類會弱智化,也許五百年太短,那就五千或一萬年。也許沒那麼嚴重。也許到某個程度就直接滅亡也說不定。總之就是這樣,覺得不滿意這樣的結果,那可以努力嘗試去改變。但其實沒有人有力量能改變這種潮流的,而且也很公平,反正沒有人能活到那麼久。
假設你能活到那麼久,因為你那麼聰明,那麼未來就有聰明人了,所以這種現象就不會發生了。
上面提到的 Eureka,算是一種反過來的狀況。一個普通人,跑去一個充滿高 IQ 科學天才的小鎮。這個普通人用他的 street smart 來解決很多高 IQ 的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雖然可以看成有點市井小民自嗨的幻想,但是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物以稀為貴,當然全世界只有一個廢物的時候,那個廢物還是不見得會貴的,稀不稀是相對於需求來說的。一個社會中當然不可能光是充滿科學家的,很明顯的科學家無法滿足所有人類的需求。只是小鎮裡面連餐廳老闆都要是個 Geek,有點太誇張了。在這種誇張的環境之下,普通人自然會變成英雄。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我們是否活在電腦模擬中?

我們是否活在電腦模擬中呢?你知道嘛,就是像駭客任務的母體或是魔鬼總動員的虛擬旅遊那樣。這裡有一篇哲學方面的論文「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討論這個問題。我沒有詳細讀完全文,不過呢,看了摘要覺得不過是用比較巧妙的方式說「要嘛我們就活在電腦裡,要不然我們就不是」而已。
所謂的「比較巧妙的方式」類似於我之前單細胞的假設裡的說法:要不然人類達不到單細胞星際旅行的程度,要不然我們可能已經不是第一代了。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詐欺的節目

看到某電影台的一個片段,覺得有點熟悉,花了大概幾秒鐘的時間才想起來原來是 Shade 。看到其中一個很面熟的人,認出來他是 BBC 影集中 The Real Hustle 中的 Paul Wilson。翻開之自己的心得,才想起來最開始知道這個人是從一些魔術 DVD 上看到的,最開始看到的那片應該是和 Lee Asher 的那部 Hit The Road。
不過看過的魔術師太多,所以後來也沒什麼印象,真正有印象的是 The Real Hustle。 The Real Hustle 算是 Paul Wilson 構思的一個節目,裡面他和另外兩人組成一個詐欺師隊伍。 Paul Wilson 另外也是電影 Smoking Aces 的魔術指導。The Real Hustle 是在 BBC 的另外一部影集 The Hustle 受歡迎之後,推出的相關節目。相對於 The Hustle 的戲劇性質,的 The Real Hustle 的重點在於 Real,號稱每個詐欺節目上的詐欺都是真實發生的。
看了前兩季以及部份的第三季,從裡面認識了不少詐欺的花樣,對我們這些善良老百姓來說,真的覺得應該要提高警覺。
不過雖然號稱三個主要角色都是真實詐欺師,但 Paul Wilson 是魔術師,其他兩個我不清楚,看起來比較像是模特兒。魔術師和(傳統定義上的)駭客多半會涉獵一些詐術或者社交工程之類的東西,但是跟真正詐欺師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想必真實的詐欺應該更黑暗。
節目雖然其實有點像是整人節目的變化型,但感覺上還是不錯的創意,感覺上很像真人版的 Ocean's 11。
The Real Hustle 玩的多半是 Short Con,而戲劇型的 The Hustle 裡面表現的就是 Long Con 了。這個影集的劇情還挺有意思的,不過我只看了一季,不清楚這麼多季的劇情是否會有重複。
直覺上剛看到這兩部影集的時候,都覺得好像是新的類型,不過仔細想一想,就像 The Real Hustle 其實可以看成是變化型的整人節目,像是 The Hustle 這類的詐欺戲劇其實一直不斷都有,西片的Shade, Ocean's 11 就是一例。日本也有詐欺獵人。至於詐欺遊戲我沒看就不清楚是不是了。至於老港片千王之王的系列電影以及影集也早已有之,晚一點由至尊無上、賭神(所以最後都有我這個局已經設了一年之類的)帶起的賭片風潮中,也有不少繼承這個血統,而港片的千片,應該也是受到西片的影響。前一陣子的國片國士無雙也是講詐欺的,風格就不太一樣了,比較是走黑色喜劇的路線。
所以其實以詐欺做題材是很早就有,而且很普遍的事情,但是重點是怎麼去用這個題材。特別是影集和漫畫,由於要播很多集,相似的手法弄太多次,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造成反效果。
而 The Hustle 在我看到那一季之中,是處理的不錯。 The Real Hustle 則有待觀察。
不過 The Real Hustle,甚至 The Hustle(即使是真的),都沒有Derrren Brown 的 Trick or Treat 扯,比方說找錢:


The Real Hustle Way:


玩牌 The Derren Brown way:


The Real Hustle Way: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20世紀少年,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20世紀少年這部浦澤直樹(怪物危險調查員Pluto)的作品,閱讀起來會讓人臉紅心跳。臉紅是因為覺得怎麼會有人能夠作出這麼神妙的作品,心跳是因為被情節吸引下去,想要趕快往後翻,看看會怎麼發展。

當然浦澤直樹本身的風格就相當的迷人,撒著著淡淡的詭異懸疑香料,並且用濃郁的文化背景來調味,但讓人臉紅心跳的東西不是這個。而是他的手法巧妙的結合了主題。
故事的主題是一群長大之後的小朋友,發現童年大家幻想畫出的機械人大戰壞人的圖畫書的內容,居然一一實現,變成了預言一樣。這些事情的背後,似乎是一個叫做「朋友」的人在主導著。隨著預言一一的實現,這樣事情就大條了,因為圖畫書的內容中,畫著世界末日的來臨,而且時間就快要到了。世界末日真的會來臨嗎?
配合這樣的一個主題,浦澤巧妙的施展了許多手法來達到科幻、魔幻、後設的效果,但是並不用真正的太偏離寫實風格。以後設這件事情來說,由於故事基本上是依照小時候畫的漫畫來進行,所以可以描述小時候是怎麼畫出這些故事的,做出一些自我嘲諷,這樣就有了一點後設的趣味。同時藉由圖畫故事與後來發生的真實事件之間的落差,產生了創作與背後事實互相對比的效果,這也是後設手法常見的手法。況且所謂的真實,其實是依照幻想創造出來的,這更有著耐人尋味的效果。最近的電影 23 可能也會有點類似的味道。
同樣的道理,也用在科幻和魔幻上,幻想中的科技與後來實際造出的科技,特異功能和背後的謎底,都圍繞著這個主題。貫穿這三點的一個共通點就是時間跳躍。時空斷裂是後設創作的一個常見的手法,也是科幻和魔幻的常見主題。漫畫中並沒有真正的時間跳躍,但是藉由回憶、倒敘等等手法,達到時間旅行的效果(比方說埋下一個東西,多年以後挖出來)。除了回憶之外,書中還藉由儀器創造出來的虛擬食境來達到回到過去的效果。
簡而言之,作者想辦法在不開外掛的情形下,達到了科幻、魔幻、後設的效果。有點像是我在大唐讀書心得中提過的,黃易在書中製造電玩感還有小人物做大事的技巧。但是 20世紀少年的手法顯然更加繁複讓人眼花撩亂。時間旅行一項是讓人期待的題材,但是要玩得切題巧妙並不容易,電影蝴蝶效應是一個有趣而成功的作品,因為他手法巧妙切題,描述著一個精彩動人的故事。
20世紀少年也是一樣。但更像電影 Memento 一點,因為巧妙之處在於不用開外掛就能玩時間旅行,也一樣的精彩之處在於故事懸疑性,動人之處在於懷舊和共通的情感。看來時間斷裂是製造情感與懸疑的好手法。
他的懸疑部份,有點像是日劇 Xenos 的感覺。Xenos 也是講小時的朋友長大以及過去封閉的記憶,不過 Xenos 沒有用到太多時間斷裂這個手法,比較多的是空間跳躍和情色血腥來達到目的。可能原案也是有許多時間跳躍的打算,不過可能因為時間等等技術上的問題,沒有採用。
依據 wikipedia 的說法,浦澤畫 20 世紀的時候,受到了 Stephen King 的 ItThe Stand 這兩個故事的啟發。這樣讓這個小時預言成真的題材有脈絡可循了,稍稍紓解了臉紅的症狀。創意不過是錯誤的複製,從舊有的創作常常會激發新創作的靈感,幾個人的創意疊加在一起,變成一個了不起的創作。像是一些簡單的民間故事,口耳相傳添油加醋之後,最後可能會變成豐富動人的小說。這樣的解釋可以令人稍稍釋懷一點。
動人的部份,又和日本電影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這樣的懷舊和共通情感類似(和堤真一的另外一部漫畫改編電影 Fly Daddy Fly 一樣是在飛機上看的)。
Always 簡單而平實的敘述著戰後日本人的共通生活經驗,有點類似以前台灣的連續劇(有康安的那個)。劇中以東京鐵塔來象徵大家的共同經驗。20世紀少年則用萬國博覽會(還有搖滾樂等等的通俗典故)。Always 也是漫畫改編的,而20世紀少年也將會有真人電影。
Always 裡有許多知名演員如小雪、崛北真希、吉岡秀隆、堤真一、藥師丸博子。雖然我們不是日本人,也是能夠感受到那股懷念舊時大家一同努力的美好感覺。
除了建築物之外,歌曲也是共同記憶的表徵。20世紀少年也很努力的表現出這一點。西洋歌曲、演歌、校園民歌可能都是會帶給某一群人一些共同的記憶。這個大概會帶給電視世代一些回憶和共鳴吧。
前一陣子看了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這兩本書,裡面介紹了一些有關台灣過去的一些小事的由來,邊看邊想像著過去人們生活的樣貌,感覺也挺有意思的,有著搭上時光機的感覺。
不過這類的時光旅行都有著不可避免的偏差,比方說書上說的日本官員批評日治前台灣的火車鐵路很差,有些地方上坡,還要人推,是二流火車鐵路。從前課本上只提到劉銘傳等等開路的功績,沒有詳細說明到底開出的路是怎麼樣的路。而一般的印象也是日本時代的火車鐵路做得挺不錯的,所以我那時腦海構成的印象就是想必日本治台之後,火車情況就好很多了。沒想到前一陣子在公視的模擬劇中,提到國民政府接收後,那些士兵橫行霸道的情況。裡面引述著一個火車駕駛的說法,說火車爬坡無法動的時候,大家都下去幫忙推車,就該名士兵還坐在車上不動。就這件事情來說,顯然在日治之後火車還是會有爬不了坡的時候。
這和圍繞著 20 世紀少年的紀錄與事實之間的差異性又不謀而合。回憶往往會美化或扭曲記憶,他不見得會帶你到過去,有時會帶你到一個幻境。
事實上,科學家也告訴我們,多回憶除了避免老人痴呆症以外,其實回憶和看見未來其實是相同的能力,都是智慧的本質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電影] Labyrinth 魔王迷宮

魔王迷宮這部著名的老片由珍妮佛康納莉主演,裡面的大魔王是大衛鮑伊正常的劇情是;「莎拉在照顧年幼的弟弟時,因為弟弟哭鬧不止,讓她非常心煩,所以任性地希望妖魔世界能夠將這個哭鬧的小孩給帶走。但因為她一句無心的許願咒語竟然成真,讓統治魔幻世界的賈斯進入真實世界帶走了莎拉的弟弟。賈斯告訴莎拉,能帶回她弟弟的唯一方法救是在12小時之內,通過環繞在魔幻城堡周圍的迷宮。當莎拉進入迷宮尋找正確路線的途中,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同時她也遇到許多驚奇的挑戰,拖延著她前往解救她的弟弟...」

是這一部單純的魔幻娛樂片......對一般觀眾而言是這樣的。其實背後卻處心積慮的傳遞大量的意識形態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電影] Labyrinth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Mon Aug 11 16:48:36 2003), 轉信

一個還在作夢年紀的少女,為了嬰兒受到壞男人的擺佈和控制,不顧一切的前往壞男人那裡。其間得到了一些矮小懦弱、傻大個等朋友幫助。最後決心為了小孩放棄少女的幻夢,終於從壞男人以及他的同黨那裡那裡搶回小孩,擺脫了壞男人的束縛,與樣貌醜陋但心地善良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少女原本不甘於接受傳統社會賦予婦女照顧小孩的角色,因而憤恨不平,但在迷宮中的學習,終於瞭解到不管你喜不喜歡、公不公平,社會就是這樣。在見識過險惡的世界後,理解到自己原來的天真,終於心甘情願的接受社會所賦予的角色,並且學習拋棄自己的物質慾望。

開場的場景象徵著幻夢,結尾在臥房。從一開始發現七點了,匆忙的趕回家,到後來的限時,都象徵著青春歲月的短暫,扣時那段告訴時間過得可能你想像中的還快。下雨則告訴你因為沈迷於夢幻,沒有把握時間的後果。跑回家躲雨,則代表著家才是你的避風港。水晶球幻夢以及拾荒老太婆那一段,象徵著如果沈迷於壞男人提供的幻夢或者物質,時間稍縱即逝,最後會變成拾荒老太婆一樣,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雖然美麗,
但很快都會變得破舊醜陋。所以這個場景女主角身後背了一堆華麗的玩具,對照著老太婆背著一堆垃圾。最後粉色系夢幻般的房間撕開背後變成充滿廢棄物的垃圾場。
在問兩個守門人問題,女主角自以為聰明與機智,卻差點陷入萬劫不復。在地上作記號卻徒勞無功。這些部分在於啟示年輕少女切勿自作聰明,現實世界對你太複雜了。而梨代表著毒品,看似甜美卻內有毒蟲。一開始的小仙女、以及覺得城堡也沒多遠,都是象徵著少女原來太天真了。裡面也利用迷宮多次警告選擇正確方向的重要以及一但選就沒有退路了。

--
這篇原本只是隨便扯一扯,故意斷章取義,但扯到最後連我自己都有點相信了。

最近看了這篇,又被自己騙了一次,我還信以為真了。


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Match Point 愛情決勝點

Woody Allen 編導的新片,是一部挺有趣的片子,適合剛打完撲克、但是還不太累的時候去看的。

這部片子的第一句台詞,說明了一切,
The man who said "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 People are often afraid to realize how much of an impact luck plays.

這句話還挺有意思的,就像 HoH 上面一開始就講到了他的運氣,不光是那種我怎麼一直拿到 75,64的運氣,而是更多會讓你忽略的運氣成份,有時成敗只在一線之間。

如果不知道感謝誰,就感謝天吧。

至於這部片的內容,我怎麼一直覺得有種背著老婆偷偷跑去打牌的感覺?

2004年3月12日 星期五

無間道三

前 天終於看了無間道三,感覺其實還不錯。但是俗語說一道菜再好吃,吃久了也會膩。無間道三集中反覆玩弄著相同的情感,雖然說還不至於看到膩,但 總有種替他尷尬的感覺。就好像路上有突出來的樹根,一個小朋友走過去不小心被絆倒了,痛的大哭,你會同情他。但是如果連續四五天他都在同一個地方被絆倒然 後大哭(即使有時向左 跌,有時向右跌),你就會覺得他有點長不大,雖然還是會同情他,但同情中會帶有一分尷尬。
但假設小朋友第一天被樹根絆倒,第二天刻意避開樹根卻採到香蕉皮滑 倒,第三天乾脆換了一條路走,沒想到卻迷了路,最後在太陽下累倒了。第四天特別帶了地圖卻因為低頭看地圖沒注意路況被車子撞倒了。這感覺就完全不同了,由 於不斷的超越,產生了一種小人物英雄與宿命對抗的孤寂感。
偏偏無間道系列不是這樣,在第一集裡面就已經把想表達的意思表達得很充分了。 第二集專注在情節的補足,是多了不少前後呼應的趣味,滿足了人們想要瞭解「真相」的慾望,但意境上只是反覆炒冷飯。第三集就好像說了笑話怕別人不知道哪裡好笑一樣,明明一個「我想跟你換」這樣有餘韻的結尾,在二三集中被反覆解釋,味道盡失。 然後加了楊錦福、沈澄這類的角色,雖然設計得不錯,但難免讓人有掃地僧的感覺。
但就像開頭說的,這集整體感覺還不錯,很有娛樂性。

2003年8月12日 星期二

哈利波特 X-Men 倚天屠龍記 和種族主義

自從二次大戰希特勒沒能統治世界,設定壞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設定他成希特勒。比方在哈力波特和X-Men裡面,大大小小的種族主義者構成了大大小小的壞人。皆下來是比較哈力波特(主要是第五集)與X-Men(主要是X-Men evolution)

佛地魔跟萬磁王,麻瓜和純種巫師,就像人類和變種人。變種人結婚有時也會生下爆竹,普通人的小孩有時也會是麻種。
小一點的壞人像是哈力波特的阿姨一家,就是小一點的希特勒。壞人出來了,好人就設定成壞人的反面就行了。
鄧不利多就是X教授,哈力和獨眼龍分別是他們的寶貝。
像X-men evolution中的魔形女當上比佛利高校的校長一樣,hp5 的霍格華茲中來了一個暗不拉幾(Umbridge)。
當然馬份及他的同伴們也像變種人兄弟會一樣成了女主人的禁衛軍。對抗哈力及他的同伴組成的D-men。然後哈力也像獨眼龍一樣帶著他們練功。當然不用提兩個人都戴眼鏡,父母雙亡,常常莫名其妙的被大魔頭當成重要的人物。感情上的對象相當明確(不管對誰而言都很明確),卻不敢開口。而且對方的前男友都是校內的風雲人物。

妙麗和琴葛雷一樣比較理智,當主角打算莽撞行事的時候,不像藍魔鬼或榮恩只會附和。不過妙麗還身兼了 shadowcat 與藍魔鬼榮恩鬥嘴的任務。羅剎的怪胎女角色由luna扮演。
天狼星有點金剛狼的影子,hagrid則是beast。
衛斯理雙胞胎搗蛋的角色,主要由變種人兄弟會擔任外加 jubilee。
同樣的"prof D"被官方懷疑在學校訓練他的軍隊,也同樣的遭遇了官方的攻擊。
X-men美其名是維護人類與變種人之間的和平,不過說穿了還是訓練來對付萬磁王的。D-men則比較誠實一點。
當獨眼龍發現Prof X隱瞞了魔形女是比佛利高中的校長, Prof X和Prof D處裡方式和隱藏的原因類似。
---
是巧合?

倚天屠龍記講的也是一樣的,裡面分的是正教與邪教,漢人與外族。

張無忌的父母分別是正教與邪教,小時父母雙亡,成了孤兒。
哈力的父母分別是巫師與麻種,小時父母雙亡,成了孤兒。

張無忌因為父母為兩個不同的陣營,遭受欺凌。
哈力因為母親成為巫師並與巫師結婚,遭到阿姨一家虐待。

張無忌拜父親的義兄金毛獅王謝遜為義父,感情深厚,視如自己的父親。
哈利拜父親的死黨天狼星為教父,感情深厚,視為自己的父親。

謝遜因為屠龍刀以及早年犯下的血案(有苦衷的),成為萬教追緝的目標。
天狼星因為逃獄以及早年犯下的血案(有苦衷的),成為各方追緝的目標。

父親張翠山當年是年輕一輩中傑出的高手。
父親詹姆士當年是年輕一輩中傑出的巫師。

父親的師父張三豐是武林公認的第一高手,武當派掌門,在張無忌父母死後照顧張無忌,並把他帶入武當派。
父親的老師鄧不利多是公認最強的巫師,霍華格茲的校長,在哈力父母死後暗中照顧哈力,並帶他入霍華格茲。

反派圓真、滅絕師太仇視明教。張無忌努力化解正邪之分。
反派佛地魔黨羽仇視麻瓜及其同路人。哈力和他的朋友努力化解。

同派宋青書視張無忌為死對頭。
同學馬份視哈力為死對頭。

父親的師兄早年被壞人折磨成為廢人。
同學的父母早年被壞人折磨成為廢人。
---
哈力波特這集進入了青春期,出現了很多缺點,基本上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看的出父親的缺點,卻在同一頁馬上犯下本質上幾乎一模一樣的錯誤。伏筆?要看後面的續集。不過雖然一定有讀者會抱怨這集中主角自大傲慢無禮,但以他的年紀和遭遇來說,他的反應方式是可以體會的。彼得派克剛開始也是一樣,看看他會不會變成蜘蛛人吧。

另外,諷刺的是,雖然書中主題在批判那些血統/種族主義者,但書中壞人的小孩是壞人,好人的小孩是好人?
---
早個五十年,這本書在台灣搞不好會變成禁書。
書中的鄧校長等一派麻瓜同路人為執政黨的政敵,鄧校長及哈力兩人宣稱 he-who-must-not-be-named將會打過來,是的,就是那個大家都知道他的正式名字,但喜歡用一堆稀奇古怪名稱去稱呼他的那個萬惡敵人。由於認為這些麻瓜同路人唱衰巫師世界企圖藉機牟取政權,執政黨採取利用媒體醜化鄧派為方式,企圖控制民意。雖然鄧派老的老,小的小,死爸爸的死爸爸,沒子孫的沒子孫,很難用搞不倫、喝花酒、兒子沒當兵,爸爸佔用公家宿舍或收賄等正常方式抹黑,但藉由媒體塑造老鄧年老失智,小哈調皮搗蛋的形象也達到了效果。除此之外,還干預司法,企圖藉由不公平審判使小哈入獄。對於老鄧仍保有的職權,則藉由大規模修法架空其職位的權力。
--
: 自從二次大戰希特勒沒能統治世界,設定壞人最簡單的方式
: 就是設定他成希特勒。
: 比方在哈力波特和X-Men裡面,大大小小的種族主義者構成了
: 大大小小的壞人。
: 哈力波特這集進入了青春期,出現了很多缺點,基本上是
: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看的出父親的缺點,卻在同一頁馬上
: 犯下本質上幾乎一模一樣的錯誤。伏筆?要看後面的續集
雖然說這本書是童話,壞人很明顯,但是用這種書來教育小孩種族主義或者更廣泛的歧視/仇恨是錯的,是可以的。
只是就像哈力波特一樣,小孩們可以很容易的在書裡面分出好人壞人,但同樣的,書一放下就會犯下相似錯誤。
巫師和麻瓜,正常人和變種,本省人和外省人,回教世界和美國,中國和美國/日本/台灣。
A恨B的原因永遠是「B先恨我的」,從馬份的觀點是哈力波特自己選擇要和衛斯理這種麻瓜同路人混在一起,我當然要恨他。哈力則是看不慣馬份像他表哥欺負他一樣欺負榮恩。
Prof X要制止萬磁王的原因是因為他要破壞種族和諧,萬磁王要消滅普通人的原因是因為普通人仇恨變種人。普通人仇恨變種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破壞了社會的秩序。
接下來要提到漫畫小說 Earth X,內容是講到本省人和外省人有一天都變成了(進化的)新台灣人的故事....應該是當世界上所有人都成了變種人的故事,世界就會和平了嗎?

父母雙亡的彼得派克,就像所有其他失去雙親的小孩一樣,往往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在如同養父的賓叔死時,他再一次接受這樣的打擊,仍然把責任怪在自己身上,但是由於賓叔的遺言,他雖然本質上並沒有覺悟,但成長了,從原來的受不了壓力而自暴自棄,開始正面挑戰他自認的責任。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但是,在這個每個人都擁有超能力的世界,他那一點小小的蜘蛛能力實在算不上什麼,失去了除暴安良這個麻醉劑之後,無法再繼續用正面的態度面對挑戰,以往面對強大敵人以及極差狀況時仍不失幽默感的蜘蛛人,在失去了保護的對象,再度自暴自棄,成了一個肥胖的中年人。

獨眼龍(cyclops) scott summer,第一個以及最後一個X-men 隊員,仍然不忘已故X教授的教誨,自稱S先生,開始訓練新的X-Men,不比當年X教授年輕的S先生,仍像十八歲時的他一樣,強調團隊精神,告訴他的學生們信任的隊友,軟弱並不是你的敵人。但是在這個全世界都已經是變種人的世界中,Prof X為了於達成變種人與人類之間和平而成立的X-Men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終有一天他會發現,X-Men並不是為了維護種族和平而存在,而是為了消滅像萬磁王一樣「邪惡」的變種人而存在的。就像萬磁王要消滅邪惡而無知的普通人一樣。所以他們不但沒有失去存在的意義,反而有了更多可能的敵人。
至於萬磁王,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沒有太多他的消息,不過據說他在一個鋼鐵建造的城市中成了癩蝦蟆的管家。

美國隊長原本是一個瘦弱的普通人,但是由於軍方注射禁藥,他成了二次大戰時的超級英雄。但在背後他其實飽受禁藥的危害,生命垂危。在一次事件後,冰封在某處,直到後來才被解凍並且治療。
由於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或許因為他飽受他超級力量的迫害,所以,他的信念是民主、平等以及自由,每個人生而平等,應該享受一樣的權力,沒有人應該是其他的人主人。在二次大戰後他已經成為了美國精神的代表。
然而在這個變種人的世界中,他成了一個過時的人物了,不只是因為他成了一個禿頭的老人,而且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生而平等的事情了,每個變種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都有不同的能
力、外表甚至需求。這也許不是新聞,但至少在這個世界中,差異大到讓美國隊長也不能假裝沒看到了,他的信念動搖了,熱情不再,但他的底線在哪裡?如果有人生下來就是這個世界
的領袖,以奴役其他人為目的呢?

2003年8月11日 星期一

Adaptation

光從劇名Adaptation有改編以及適應兩種意思,就知道片中準備玩一些把戲了。
一開始主角的喃喃自語,因為創作不順而怨東怨西,想要學些新的東西或有所改變但總在前面加個"Maybe",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個角色的負面個性。裡面最有趣的大概是當他說了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之後馬上接了一句 "I'm a living cliche" 這句話故然是陳腔調,但很明顯的主角並沒有領略這句陳腔濫調的意義,否則他的人生態度也不會這麼負面了,所以他只看出這句陳腔濫調是陳腔濫調。但一句你從來沒有瞭解過的陳腔濫調算不算是陳腔濫調?而最後結局竟然還呼應了這句陳腔濫調。
果不其然,陳腔濫調成了後面的一大主題。一句自問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後的進化論場景,弄的很漂亮,一方面呼應片名的「適應」,一方面也代表著主角的思考深度。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主角想突破過去那個寫通俗劇本的自我,然後我們看到主角的雙胞胎弟弟。這個雙胞胎弟弟可以看成是作者過去自我的投影、個性的另一面、仰慕的自我形象、反面或者陰影等等,可以從影片中找到不少線索。比方他後來認同了弟弟的創作,代表了他對過去自我的認同。
有趣的對白和前後呼應的場景相當多,看完之後也還覺得有趣,但我不覺得這部電影特別的傑出。
劇中玩弄了後設、顛覆、隱喻、時空交錯等等技巧,但許多地方實在是俗的可以,比方那個作者寫作者寫作者寫....那一段。故然可以視為一種自我嘲諷,事實上,我認為這部片子的主要把戲在於故意使用這類用爛的老技巧,但不管怎樣,我仍然不覺得特別好看。
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對劇中描寫的困境無法認同,主角主要的焦慮來源的不是創作困境,而是負面個性。雖然我能夠瞭解主角的焦慮,但我無法被感動。
而且我也不認為這部片子裡面的把戲玩得特別巧妙,弄了半天老把戲還是老把戲,都恰如其份是沒有錯,但是不特別巧妙,甚至還特意把一部份弄得特別俗氣,不能因為主題是批判老把戲就有了豁免權,因為這還是老把戲。
這些後設、隱喻、時空交錯、顛覆是陳腔濫調,還要你拍部電影來告訴我嗎?
這部電影的問題很簡單,花樣很多,但背後的邏輯不夠深。拿這些花樣把戲來支撐一般不需要太追究邏輯的通俗娛樂片是綽綽有餘的,但是你要耍高深、耍才氣,光
靠這樣的花樣把戲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