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顯示具有 魔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魔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魔術師的小朋友問題

(圖由 seanmcgrath CC-BY 授權)

緊接著 Party 魔術的互動表演後,你拿出繩子準備表演「剪繩還原」。

預想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程序,你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揚。
如果說有什麼讓你得意的表演,那這套「剪繩還原」就是。
在幾個精心設計的橋段和對白之後,繩子將被觀眾剪成幾段。
然後,你會對繩子吹口氣,將早已由觀眾剪斷的繩子回復原狀。現場的氣氛將達到最高潮。
這不是連一般業餘魔術師也會一點的剪繩還原效果。
你手中的這條繩子,在配合獨門技法和心理鋪陳後,將會充滿不可思議的魔法。
這不是普通的剪繩還原,這是你的剪繩還原。
繩子是貨真價實的被剪斷了,而最後,繩子也紮紮實實的還原了。過程絕對透明,完全沒有任何作弊的可能。

你還記得上次表演後,觀眾驚奇的表情,不可置信的反覆檢查繩子,企圖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當然,他們沒有找到。

在確定沒有任何作弊的可能後,像數學證明一樣的必然,觀眾們只能承認事實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繩子真的還原了。

這樣,他們心滿意足的做出結論(或更貼切的說,再度確認):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超越人類理解的神秘事物。

晚上,他們將伴著好夢入睡,以愉快的心情面對未來生活中的挑戰,懷抱希望!
你並沒有花太多力氣,就能記住了這些細節。因為每次表演後都是一樣的情形!沒有例外。
即使是最疑心頑固的觀眾,也一樣。就算是剛才那幾個小搗蛋鬼也一樣。
因為這是你的責任,你身為魔術師的責任。所以你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驚奇帶來的愉悅感。

而「剪繩還原」從來沒有讓你失望過!

就在你拿出繩子後,突然聽見一位小朋友在台下大聲說:「我看過了耶...你是不是要學電視上大魔競的剪繩還原?」。

「天哪!我連剪刀都還沒拿出來啊。」你心中跑出來這樣一句話。

這麼直接的把梗破掉,那還怎麼變?好好的魔術就這樣被浪費了?我的剪繩還原就這樣被糟蹋掉了?

不過,那不是你心中跑出來的第一句話。雖然很容易就被忽略掉,但你腦海浮現的第一句話是:「我想拿個榔頭把釘子鎚下去」

一般人大概只會把它當成腦中那種不經意出現的靈光。因為和現在遇到的危機毫無關聯,所以很容易就一閃而過。
但這句話並沒有在你腦中一閃而過。你不是一般人。事實上,你非常清楚它是怎麼跑出來的。

「如果榔頭是你唯一的工具,那你會習慣把問題當成是釘子。」這是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的名句。
其實你並不清楚 Abraham Maslow 和他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又或者他在什麼場合下說過這句話名言。

你也不想知道。

你是在「如何處理搗蛋者」這本書的介紹裡看到這句話的。
也許在潛意識裡,你把小朋友當成了釘子。
不過,不需要什麼人本主義理論,也知道在這裡拿榔頭打小孩,似乎不太適當。這還真是個難題啊。

相當然爾,書裡應該有提到處理這種狀況的方法。

問題是你沒看過。

這次,你要靠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他為什麼會講這句話?他想說些什麼?
也許他完全沒有惡意。也許只是像「蔡依林,我在電視上看過耶。你是我電視上看過的同一個蔡依林嗎?」或者「搓牌我知道耶,你要學電影上賭聖的特異功能搓牌嗎?」。
你想,大概只要回答說「半對半不對,你等下耐心看看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當然,你不用解釋半對指的是「剪繩還原」,而半不對則是說你不是學電視的,你的程序和梗更高級,更有趣。但只要這樣利用話語的模糊性,就能繼續保持懸疑性。
但問題的不光是他想說什麼。觀眾不只一人。更重要的可能是其他人怎麼解讀他的意思。

所以,你想好要怎麼回答了。

「小朋友,你好厲害喔,你一定了看很多電視吧」明褒暗貶,說不定等下回去,他一個星期就只能看一個小時電視了。算是給搗蛋者小小的懲罰吧。
不過小朋友顯然只能看到光明的,高興的點了點頭。

「所以,有多少人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用繩子魔術的?沒有關係,舉手給大家看看。」
當然,你注意到說的是「繩子魔術」,沒有必要把「剪繩還原」的效果一直重複先講。你也可以舉例說,像是綁人、打結這類的,提醒大家繩子的魔術有很多種。
但是現在,你覺得光是這樣說應該就夠了。你很小心,你很確定你還沒有真的承認你要變「剪繩還原」。當然你也絕對沒有否認。
也許跟一般人的常識相反,但魔術師其實是不能說謊的。至少不應該在表演時說。
你也注意到你說的是「繩子魔術」而不是「魔術」。因為你也不想有太多人舉手。雖然那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好的,那有多少人在現場看過呢?不只是在電視上而已喔!請舉手。」
其實這本來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你的表演本來就有價值,你根本不需要誇大。現場看到的本來就比電視上看到要好得多。
籃球轉播跟現場看哪個好?
演唱會轉播跟參與現場演唱會哪個好?
在電視上看美國跟去美國哪個好?
這些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你只要提醒他們而已。
還是有好幾個人舉手,現在魔術的風氣挺不錯的,比十幾年前好太多了。但是你也不排除其中有幾個是想表現自己見多識廣的那種類型。

「那有多少人不只在現場看過,而且還上台當助手幫忙?」
剛才殘餘的幾隻手也放下了。不過即使還有一兩個人舉手也無妨。
因為很快就會被一堆手淹沒。
「現在,」你停頓了一下,「有誰想要上台來,不但能當助手幫忙,近距離看,而且還有機會施展魔法喔!想要上來幫忙的朋友,請舉起手來。」
經過你的提醒,觀眾意識到你表演的價值,瞭解到這個機會有多難得,也瞭解到拿電視上的表演跟現場表演比有多蠢。
你不用花太大力氣,因為這些是大家本來就知道的事實。
在許多擺動的手之中,你挑了一個適合當助手的觀眾上台。當然,你聽得到許多落選者帶點失望的聲音,但當你要他們為上台來幫忙的觀眾鼓掌時,掌聲依然非常熱烈。
你知道他們已經把自我移情到上台來的觀眾身上,一個因為這個難得機會能現場、即時參與神秘魔術表演而變得不平凡的平凡人。

接下來,修改一下程序吧,你想。改成讓觀眾吹口氣,讓繩子還原比較好。
因為你剛才說過,不但讓他上台當助手,還有機會施展魔法。也許跟一般人的常識相反,但魔術師其實是不能說謊的。至少不應該在表演時說。
咦,還是只能在表演時說謊?
你也搞不太清楚了。

──
2008年的舊文修改重貼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不用後製的姨夫 Style 魔術


2013-01-07 更新: 強調一下,
  • 如之前所述,我個人認為 YIF 的魔術影片很可能利用後製,並且大量使用串通觀眾到一個不適當的程度。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基於各種(公開的)資訊管道的訊息的綜合判斷, 包含我對粘立人老師等人專業判斷的信任。
  • 影片拍攝的目的之一是要凸顯台灣有很多真材實料的東西,不必靠虛假的東西。台灣有一大堆很強的年輕魔術師,有驚人的實力,這才是我們國家的經費應該扶植的方向。
  • 另外一個想表達的,就是我希望魔術愛好者不會被後製澆熄熱情。就我所知,這個短片的確引起了部分年輕魔術師的一些熱血,這是我榮幸。
  • 這個影片是鏡頭魔術,但很多限制只是因為時間、人力和器材上的限制,我只有用到身邊現有的日常物品。
  • 感謝朋友對我的信任,即使不見得知道原理,也相信不是後製。二來,很多人應該已經知道怎麼弄的了,特別是非魔術師可能比魔術師還容易看出來。所以,原來打算公布製作過程的理由已經不存在。
  • 這個魔術的原理也不是魔術師常用的主要原理,所以即使公開也不會傷害到線上的魔術師。


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不少模仿、嘲諷 YIF 和後製魔術影片, PTT 上也有不少祭文出現(就是打賭 YIF 的法國麵包是後製,不然就請客),往好處想是大家都認清劣幣了,所以劣幣就不會驅逐良幣了。但也如同之前視頻魔術爭議一文所言,產生讓很多人覺得「某些效果魔術辦不到,只有特效才行。」的副作用。
就我而言,希望、夢想以及無窮的可能性是魔術最寶貴的價值。加上我有個不輸給 YIF 團隊的專業 Team(老婆和小孩),所以趁著我的專業團隊最有魔術生產力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睡午覺的時候),拍了個短片,希望能證明不需要後製,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要說明一下,原本想拍得比較完整一鏡到底的程序,但最後由於下面的原因只能弄成 proof of concept 的短片,本來比較完整的效果最後只有幾個片段。
因為時間很短(我的魔幻專業團隊的生產力巔峰期只有兩小時),所以沒有完全達到希望的效果,只好剪掉一些穿幫太多的地方(其實還有重拍一段),因為角度有點難抓,又沒時間練得很熟練。
雖然我有幾個比較好的攝影機,但由於我的專屬攝影師(一張椅子)不太容易控制鏡頭角度,只好拿站的比較穩的 mac book air 的鏡頭來拍。所以角度其實很差。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雖然我的攝影師手很穩,但我發現跟他溝通很沒效率。而且他拍攝的時候不太喜歡動。
要特別強調一下,除了轉場外,我還有將亮度調亮 1.2 倍(用 openshot),雖然應該要特別避免後製,但燈光實在太暗了。這也是因為我沒有太多場地可以選。
拍攝地點是我家的曬衣場(兼專業團隊中比較資淺的那個團員的遊樂場,有之一),所以有點亂。原本要要出一瓶更大罐的可樂,但是被喝完了,透明的空瓶子效果不好,只好跑去7/11買了一瓶能買到最大罐的紅茶,預算因此暴增無窮多倍。
目前的這個方法,如果花點金錢、人力和時間,是可以達到好得多的效果。無奈我所有的東西都是曬衣場拿的,所以角度很有限制。
我的專業團隊中比較資深的那個團員,醒來後看到我的表演,覺得我像白痴。
背後的原理其實是可以「破解」的,原本也打算拍個解說,但沒時間,只能等等了。

這不是唯一能達到類似效果的方式。這次耶誕節晚會表演原本也打算用另外的方式達成類似的效果。但是買不到那麼長麵包,也沒有時間把方法完善練熟,所以還是換成別的節目。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Cyril 的 Believe

圖片來源: Wikipedia
昨天去看了 Cyril 的 Believe 魔術秀。
座位
雖然本來不是特別想去看,不過既然決定要去看,依照慣例,就要選好一點的位置。因此,我買的是 $4500 的票。事實證明,果然是不錯的選擇。因為 Cyril 的魔術大多是近距離的,距離太遠,只能盯著螢幕,失去臨場感。既然要看,就要選好一點的位置,不然倒不如回家看電視。不過呢,即使是第一排的觀眾,許多地方,仍然只能看螢幕,所以第一排反而不好,因為要抬頭看。我坐第七排,位置適中。
Cyril 為了彌補近距離需要螢幕的缺憾,常常下來走動,所以坐在前面還是有好處的。
如果坐在前面,主秀魚缸魔術是可以不需要攝影機就能看到的。
不過整體來說, Cyril 的街頭魔術風格的魔術不適合在這種場合表演。因此,這場演出中,Cyril 穿插了不少舞台和 Party 魔術。
翻譯
翻譯水準普通,跟平常一樣爛。很多地方翻錯。比方說,有一段是 Tony's bar, 這個程序分成兩階段。第一個階段, Cyril 表演猜出觀眾選的牌。為了襯托第二段的神奇, Cyril 基本上只是用職業的水準簡單的執行這個魔術。表演完第一階段後,Cyril 說「剛才的這個魔術其實很難,但是因為現在魔術資訊太發達,觀眾的胃口變大,所以觀眾不會特別欣賞這個魔術。」但是翻譯在 Cyril 說完第一句之後,翻譯翻成「等下(第二階段)的這個魔術會更加困難神奇」。可想而知,接下來的翻譯只好混過去。
另外在主秀水族箱魔術,Cyril 講了一個笑話,說他畫在魚缸上面的魚的名字叫做大白鯊( Jaws)。這個沒有被翻出來,所以只看到 Cyril 做出誇張的肢體和表情,而現場沒有反應。
而在一個情色雙關語風格的魔術裡面,Cyril 拿著繩子問男性觀眾一個問題,翻譯翻的是「請問你喜歡繩子(rope)嗎?」不過我聽起來像是「你想歡角色扮演(role play)嗎?」我不很確定我聽到的是對的,但配合後面兩個洋妞的動作,以及後面的劇情,假如 Cyril 說的不是角色扮演,那他應該說角色扮演(用 BDSM 就太過頭了點)。
當然這樣也有個好處,從翻譯的流暢度可以當成線索,判斷哪些是事先設計好的橋段。
不過撇開翻譯的正確或者錯誤,翻譯的主持能力和臨場反應倒是不錯。
優點
應該說是,我喜歡的部份。
我喜歡那個鞋子清洗器的程序。他請了一位小朋友上台幫忙,而且充分發揮了小朋友的功能。隱藏魔術機關的劇情(將動作合理化),我很喜歡。
主秀魚缸程序,我也很喜歡。主要的優點是情境設計,以及與請上來的觀眾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還與前面表演的跳帕做了連接。
最後最後的雪花表演,雖然不新鮮,但是我覺得他做得很漂亮。舞台魔術中香煙和錢的部份也不錯,我喜歡他的舞台肢體風格。
謝幕的變人效果也很好。
缺點
第一個缺點是近距離的魔術不適合在這麼大的場合表演。偶而穿插可以,已魔術師為觀眾的場合可以,但是不適合當成以一般觀眾為對象表演裡面的主軸。所以, Cyril 盡量穿插了其他類型的魔術,像是大道具類型的。但這些魔術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也沒有展現 Cyril 的魅力。
第二個缺點是,失手。在我看的這場表演中, 在表演舞台魔術時,Cyril 失手了。而這個失手是連外行人都看得出來的。因此,他的表演被迫中斷,他被迫比出手勢,要音控停止音樂(更尷尬的是,他手勢比了很久,我比音控師還早五六秒鐘看懂他的手勢)。事實上,他在更早一點的時候就已經有失誤了,只是這個失誤外行人應該看不出來。而稍後,他表演撲克牌魔術時,手法很不熟練,我懷疑他是因為之前的失誤而臨時補上的。
第三個缺點,是與觀眾的互動。我覺得他有點過度利用觀眾。比方說,請女觀眾上台來之後,先是親了女觀眾臉頰一下,然後坐手勢要女觀眾回親。就在女觀眾要親下的時候,他故意轉頭,讓女觀眾親到嘴巴。親臉頰那些都 OK。但是後來轉頭那個動作,一方面破壞了觀眾與魔術師之間的信任,另外一方面,讓上來幫忙的觀眾尷尬。雖然他有確認過那位女觀眾旁邊坐的不是她男朋友,但我仍然認為這樣是犧牲觀眾來換取效果。而這不是單一事件。他常常利用發聲權不對等的狀況來製造效果。雖然這個手法很常見,但是我覺得他利用得有點過頭,會造成被利用的觀眾有點尷尬。雖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不過至少對我來說,已經破壞了他街頭魔術那種比較親和的形象。
結論
不是非看不可,但也不算太差。我認為坐最好區, $2500 是合理的價錢。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魔術、科學、心靈和兩則新聞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魔法存在的人越來越少了。魔術帶給人的驚奇感也越來越少,人們看到魔術之後也許還有疑問或好奇,但已經不再是感嘆宇宙的神奇或者懷著對於未知世界的驚嘆,而是「好厲害,怎麼藏的?」「這樣的手法很難練吧,要練很久吧」。
許多過去只有魔法才能辦到的神奇的事情,現在使用科技輕易都能辦到。與遠在千里外的人溝通,看到遙遠地方的事物,讓物體飄浮在空中。
所以有人說,現代的魔術要朝兩個方向發展,不然就是朝向更大更難的部分跑,把自由女神變不見、把月亮變不見、把火星變不見。或者朝向更神秘的心靈部分走,因為科技對於心靈還是沒有太多的辦法。

著名的科幻小說家,Arthur Clarke 說過: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與魔術無異」
而 Ashleigh Brilliant 則說: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magic is that magicians usually know what they're doing."
「科學和魔術的唯一差別就是,魔術師通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哲學家 Will Durant 說:
"Magic begins in superstition and ends in science."
「魔術始於迷信,終於科學」

兩則科學新聞
Mind Reading Is Now Possible - 電腦能夠以 78% 的精確度分辨人類腦中想的是榔頭還是鉗子。這個還沒有完全公認,但根據新聞,是第一個有關腦中想法「內容」的實驗結果。主要是依據 fMRI 來做的。
Hypnotism changes the brain: Study這個新聞應該有點久,主要是說,催眠確實能夠讓人忘掉事物。雖然也許對於催眠師來說,這不是新聞,但的確是最近科學上才能確認這件事情,而且確認說某種程度上,是真的忘掉,而不是假性忘掉。
回到一,也許就連心靈魔術,也要往更高更遠更強的部分發展吧!


Keith Barry 讓一個人忘記自己名字

Keith Barry 的 Black Ops Hypnosis

Derren Brown 地鐵催眠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模糊詞彙的共鳴

我爸的演說其實是很有一套的,常常能夠引起共鳴和熱烈的迴響。這裡面自然是有肢體以及聲音等等非內容的因素,不過呢,但也有內容方面的因素。
內容方面,我觀察到兩個現象,第一個是他的價值觀很「正確」而「標準」,由於大多數的人長期受到標準價值觀的洗腦薰陶,碰到這些「正確」的言論,自然會產生標準而正確的反應。就像千里眼系列的女主角岬美由紀施展龜派氣功的橋段一樣,眾人應聲倒地。我想這也就是「後見之明」實驗背後的原理之一(這個實驗應該在 Mind Hacks 中有提過)。
另外一個就是這篇的主題,模糊性詞彙。模糊詞彙是一個在很多場合下相當有效的技巧,可以用來產生共鳴和「意義」,例如魔術。可以參考心靈術和魔術的書, Kenton Knepper 的 Wonder Words 1。
以下我用一些方式來說明:
Just Do It!
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這個句子沒有清楚說 "It" 是什麼? Do 是什麼動作?就連 Just 都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方「只要去做」、「就是去做」、「現在去做」。
因此,聽到這個句子的人,自然會用自己的經驗去賦予這個句子意義,套入適當 Do 和 It。所以銀行搶匪可能也會認同, Just Do(搶) It(銀行)。
所以這樣的句子自然可以影響較廣泛的人,引起共鳴。這類 Slogan、廣告詞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引起共鳴,所以使用這個技巧是相當巧妙的。

抽象<->具體互換產生的錯覺
另一層的意義,就是暗示你 Just Do(買) It(鞋子)! 沒有人知道 Just Do It 跟運動鞋有什麼關係,但是一旦當你對這句 Slogan 產生共鳴後,除了莫名其妙的你對這個商標產生熟悉感和認同感外,看到這個句子,你會聯想起這個廠牌的鞋子,自然而然的把 It 賦予在鞋子上。
不要忘了,先前你已經因為自身的經驗,同意了 Just Do It 這句話。現在 It 變成鞋子了,那要怎麼去 Do 鞋子呢?你的頭腦會自動填補這個缺口。
這也是模糊詞的另一個妙用,這是 抽象->具體 ->抽象 -> 具體的過程。
一開始是模糊的句子,然後你用自身經驗去找特例,賦予意義,然後回到抽象概念,同意這句話。最後他再利用你同意這句話的基礎上,賦予這個句子另外一個具體的意義,讓你被迫同意他。
因為這一切是你自己(潛意識)推理出來的,而不是他告訴你的,所以你會更容易被這個結論說服。

Impossible is Nothing
這也是另外一句廣告詞,其實你注意的話,很多廣告詞都是用這類模糊的字眼,用以產生共鳴。
Is 或者「是」的意義很模糊的。「玫瑰是紅色的」、「這部車子是我的」、「6*9是54」、「我是魔術師」,「台灣最大的民間團體是去死去死團」,這些「是」的意義都不太一樣,有些是定義、有些是屬於、有些是所有權的概念,當然平常我們依照情境,只要仔細想想,就能判斷這個「是」到底是哪種用法。但是 "Impossible is Nothing" 則不然,因為 Impossible 和 Nothing 的意義都不太明確,所以其實你不容易判斷這個「是」到底是哪種。

我是外省人 反對蔣介石
這句話的來源取自我是外省人 ,反對蔣介石。我們不討論「我是外省人這句話」背後暗示的意義,因為這句話本身並不會太模糊。模糊的是第二句「反對蔣介石」這句話。
什麼叫做「反對蔣介石」?你可以「反對石頭」、「反對太陽」、「反對銅鑼燒」嗎?
反對蔣介石是要反對蔣介石存在、反對蔣介石活著、還是反對他當總統?這裡面的解釋可以很多。經由前面說的「抽象<->具體」的法則,你可以在他的很多作為中找到你不認同的作法,或者很多作法的你不認同的面(另外一些人,也可能經由「抽象->具體」法則找到一些他認同的作法,或者作法他認同的面,不過這點稍後再討論)。
這時候,再經由抽象->具體->抽象,把這個認同點轉換成「去蔣化」等等其他的模糊的詞彙。
當然,作為一個 Slogan,利用模糊化是常見的手法,就像前面說,廣告詞都是這樣。
上面連結裡面有詳細的內容與論點邏輯,不過不在本篇文章討論的範圍。我只補充一點,模糊化的說法,在 Cold Reading 中也很重要,因為你可以「把 Maybe 變成 Yes,把 No 變成 Maybe」,也可以「事後具體化」。
事實上,就宣傳語而言,我覺得甚至要更模糊化一點,不妨改成「我是所謂的外省人,我不崇拜蔣介石」,這樣雖然稍微長了一點點,但還能接受,而且能夠產生更大的共鳴,代表更大的力量(共鳴、力量也是模糊化用語)。

權威的建立與友善的印象
看到前面應該會發現,模糊化詞彙其實是兩面刃,因為讀者或者聽眾,同樣的能夠選擇對你不利的解釋。所以誘導對象去尋找對你有利的解釋,是很重要的。
其中一個就是權威的建立,另外一個是建立友善的印象。假設你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素有名聲的預言家,你講的一些模稜兩可、晦澀不明的語句,別人如果相信你,會想辦法「聽懂」你,所以自然會去賦予你句子「好的意義」。更妙的是,即使他們找不到適當的意義,他們常常也只會認為是自己資質不夠,沒能聽懂你在講什麼。
相反的,如果別人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反駁你,那就是完全相反的一回事了。
「你要先知道你要找什麼,才能找到」。

使用正確的詞
正確之所以正確是是有道理的。
前面說過我對我爸的的第一個觀察,使用「正確」的詞彙,「正義」、「人品」、「法治」等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如果你開宗明義就說「在步調快速、冷硬科技產品充斥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該珍視正義、人品與溫情,而創造幸福祥和的社會與人生是我們畢生的追尋」,雖然這實際上只是完全無意義的一段話,但如果我的開場白講這一段話,即使你覺得八股也好,你會自然陷入一種這傢伙講的話我會同意的想法(八股有時代表著「我早就知道了」)。
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會被某一部份打動。首先,你得同意第一句,因為那只是事實陳述。第二句你最少也會有某種程度的認同,而且,我亂槍打鳥,「正義、人品、溫情」三樣,很可能會打中一項你感觸深刻的核心價值。只要打中一槍就夠了。最差最差的情形,你也不可能反對,因為「正義、人品、溫情」這三個詞彙的意義其實都是你自己賦予的。
「更應該」的更是和古人、其他現代人、還是以前的自己比較?
第三句也是,沒有人會否認幸福的人生(或者社會,這裡是打兩槍)不是你的追尋,因為「幸福」的意義也是你賦予的。
而且這三句話,老實說,邏輯上的關連性很低。但這不重要,一旦建立了這個假象,我接下來的論點混亂、邏輯散漫都無所謂,因為你會自動幫我解釋。
這一切都是幻覺,It' s all in your mind!
(相反的,某人喜歡用「道德是什麼,可以吃嗎」這類的開場,當然就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流行的詞彙
如果你注意到的話,流行的詞彙也常常帶有模糊的味道。比方 M型社會,比例原則,某某事的邏輯、某某事的哲學、宅,這些用法都脫離了原本的定義。「愛台灣」的愛要怎麼愛,台灣是什麼也都有解釋的空間。「王建民做出一個投球的動作」的動作,跟 Do 一樣,是個模糊的詞彙,而就算王建民不是真的投球出去,你也可以解釋「他只是做出一個投球的動作,但是並沒有真的投出去」。
還有「對」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東西「對」?也留給你解釋。你也可以很方便的忽略它。
「奈米高科技產品」中,到底是什麼東西的那個部分奈米也沒人知道,高科技到底長多高,也沒人計較。

努力必然有收穫
和字面上的意義不同,這個法則可以參考心靈魔術師 Luke Jermay 的 Reversed Gestalt Moment 或者 Banachek 的“Psychological Subtlies” 中的 “Remedies or the Old Witch Doctor”。
簡單的說,就是「他煞費苦心的做了這麼多事情,一定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吧!」。
今天如果你是幼稚園老師,你聽到小朋友講 "Impossible is Nothing" 或 "Just Do It",你可能會一笑置之,或者糾正說 "Nothing is impossible"才對。
但是現在是電視上播放的廣告、各地大大的看板上面,被特別強調的句子。這時候,你會自然認為「他們花大筆金錢和精力,宣傳這樣的句子,這個句子總是該有些什麼意義吧?」,這時,你就會進行尋找意義的程序。

妳的把戲我全看穿了
平常生活中,想要像日劇圈套中的山田奈緒子或者魔術師系列中的里見沙希一樣,看穿罪犯或神棍的魔術手法,是不太容易的。因為沒有太多罪犯會用(一般人不懂的)魔術手法來犯罪。
但是模糊詞彙的手法倒是常常可以看到。雖然他們不見得是犯罪或者騙人,但瞭解這個手法後,你也可以大聲說:「妳的把戲我全看穿了!」。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魔術與生活


其實將魔術融入生活中,最重要的要領就是回到魔術的定義:「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魔術不是變出鴿子、彩帶、球,而是:
A 一直存在,但某甲不知道。甚至他不認為 A 有存在的可能。
當某甲發覺 A 的存在,對某甲來說,就有無中生有的驚奇感。
這種事情一天到晚都在發生,你唯一要做的,是讓某甲認為 A 是因為「你」而發生的。
自由女神像是怎麼消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認為是大衛考柏飛讓她消失的。
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就像你不會直接把鴿子拿出來一樣。
如果你成功辦到這點,某甲也許不會把你當成是一個「魔術師」,期待你從帽子裡拿出兔子。
但他會有個印象,記得你是那個「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我不曉得你怎麼想,對我來說,「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就是魔術師。
如果你跟別人解釋這點,別人可能會回答:「喔,你說的那種是真的魔術師吧。」
還記得Michael Ammar 說過
重要的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觀眾看到了什麼。甚至也不是觀眾看到了什麼,而是觀眾認為他們看到了什麼。
大多數人關心的不是「事實」,而是「他覺得的事實」。這也就是你能在現實生活中施展魔法的原因。
至於要怎麼利用這點?如果你曾經花個三年五載鑽研魔術,那我可以告訴你,你在魔術裡面學到的所有觀念和經驗,在現實生活中都真的有用。
我不是要你騙人,你是魔術師,知道魔術師是不能騙人的。你在大魔神的面前,以魔術師的驕傲立過誓言,你絕對不會越過那條線。
人的認知盲點很多,常常會認為某某事情不可能,某某事情不可以。遠距離戀愛不可能、某某職業沒前途、一定要念研究所。你很難改變別人認定的事實,但因為你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你就像是在施展魔法一樣。即使你沒學過魔術,這點也一樣成立,魔術的手法只是用來放大效果。
所以不要讓別人遮住你的眼睛,告訴你什麼才可以,什麼不可以。我們魔術師都知道,沒有所謂不可能這件事,所以不會太快下結論。我們會多想一下,想辦法找出達到效果的手法和秘密。分清楚所謂的規則到底是「真的」規則,還是「大家都知道的」規則
是誰告訴你簡報一定要這樣報?程式一定要這樣寫?東西一定要這樣賣?
不管你的工作是程式設計師也好、業務員也好,只要用心,總會找到機會,讓你在現實生活中給別人一個「見證奇蹟的時刻」。
(當然,你一定也還記得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苦練經驗,要表演前,請先做好功課。)

你還記得你苦練 Classic Palm, Classic Pass, Muscle Pass 還有一堆控牌法的回憶吧?那對你的工作或生活來說,什麼是你的 Classic Palm?你要怎麼「表演」 Classic Palm?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Dual Reality: 每個故事背後都至少有兩個真相

Dual Reality 是一種魔術的原理。不是很多魔術有用到它,但妥善運用的話,能夠製造出超乎理解的神奇效果。如果你了解的話,甚至能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魔術的效果。

魔術師的把戲
依照慣例,我不會在這透露魔術的秘密。所以這是一個示範的例子。假設下面的狀況,你是一個魔術師,要展示一個神奇的效果給一對夫妻看。
魔術師先請先生到辦公室中喝茶或者聊天,閒談中問先生家裏是否有些珍藏的東西,沒有別人知道藏在哪裡?
先生回答,有一隻古董表,收藏在家中秘密的地方,不可能有外人知道。
然後魔術師繼續跟先生聊些其他的話題,玩些其他的魔術。

魔術師藉著上廁所的時機,打電話給還在家中的那位太太。假裝用讀心術的方式,告訴太太說:「我感應到你們家中有一樣珍藏的東西,嗯..,我看到一個圓圈,啊...有一些數字...嗯...是一隻錶,一隻古董錶!」
太太有點驚訝。然後魔術師繼續問太太,是不是應該沒有任何外人知道這隻錶藏在哪裡?太太回答是。
魔術師說:「好的,現在請你從家裏把錶帶來我辦公室,我讓你見識更神奇的事。」
太太把錶帶來後,魔術師在另一個房間中接待太太。他用了消失手法,將手錶在太太面前消失。然後告訴那位太太說:「神奇的事情已經發生了,這是對面銀行 XX號保險箱的密碼,你去那裡,就知道手錶去哪裡了。為了避免作弊,我待在這裡完全不離開,你自己去看看吧。」
這時,太太就去對面銀行,準備打開保險箱,見證奇蹟。

太太一走出房門,魔術師又回到先生那裡,神奇的變出一隻手錶,然後問先生是否覺得眼熟?先生認出這是自己家中的古董錶,很驚訝,他知道魔術師不可能作弊,因為藏錶的地點沒有人知道。除了魔法外,沒有別的解釋了。
這時魔術師微笑跟先生說,手錶很珍貴,趕快拿回去放好吧!你原來藏錶的地方很安全,放回去吧!

太太到了銀行,問了行員之後,行員打電話向魔術師確認後,讓太太用密碼打開保險箱。保險箱中沒看到手錶,但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不用擔心,其實我已經把你的手錶變回原來的地方了」

先生看到的效果是,明明沒有人知道藏在哪裡的手錶,魔術師居然能夠隔空變來。
太太看到的效果是,能用讀心術感應出家裏有隻手錶,而且能夠隔空傳送回到家裏秘密的地點。
同一個事件,由於兩個人各看到一半的事實,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魔術師憑空創造出了奇蹟,這是唯一在兩個世界中共通的真相。

娶到比爾蓋茲的女兒
現在回到一個老笑話
一位優秀的商人傑克,有一天告訴他的兒子:「我已經決定好了一個女孩子,我要你娶她!」
兒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會決定!」
傑克:「但我說的這女孩可是比爾蓋玆的女兒喔!」
兒子:「哇!那這樣的話…。」
在一個聚會中,傑克走向比爾蓋玆。
傑克:「我來幫你女兒介紹個好丈夫!」
比爾:「我女兒還沒想嫁人呢?」
傑克:「但我說的這年輕人可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喔?」
比爾:「哇!那這樣的話…。」
接著,傑克去見世界銀行的總裁。
傑克:「我想介紹一位年輕人來當貴行的副總裁。」
總裁:「我們已經有很多位副總裁,夠多了。」
傑克:「但我說的這年輕人可是比爾蓋玆的女婿喔!」
總裁:「哇!那這樣的話…。」
最後,傑克的兒子娶了比爾蓋玆的女兒,又當上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很多人可能會從這個笑話中,看到一些啟示、有一些領悟或覺得很神奇。實際上,的確很神奇沒有錯,這說穿了,其實就是 Dual Reality。這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一個通則。

老闆身邊的紅人
其實這個通則,廣泛的程度比你想像的高。假想一個現象,一個人,老闆身邊的人,或者古代皇帝身邊的人。他可能先假借一些錯覺、小技巧,製造老闆信任他、甚至寵他的假象。這時,他狐假虎威,藉著老闆的威信,命令同事、下屬工作。
從老闆的角度來看,每次交代這個人的工作,他都能辦得好,而且似乎其他人都聽他的,很有領導者的風範、統御的能力。所以自然會重用他、信任他。
從其他同事的角度來看,老闆信任他、重用他、他在老闆前吃得開,覺得自然要賣他面子也好、覺得自己其實是聽老闆的也好、或好漢不吃眼前虧也好,總之,變成要尊重他的意見,甚至聽他的話、巴結他。
老闆重視他的原因是因為同事聽他的話。同事聽他的原因是老闆重視他。
老闆問這個人的直屬上司對這個人的看法時,這個直屬上司通常也不會得罪紅人,會講些好話。
如果老闆或者某個客戶有女兒的話,這個人說不定又會變成前面故事裡傑克的兒子。
Dual Reality 又神奇的玩了一次無中生有的魔術。

東坡棋
以下引用自之前寫的「撲克與黑客」:

民 間傳說他發明了所謂「東坡棋」的招數。故事說蘇東坡曾在某國(有說是吐蕃,有說是西夏)圍棋第一高手來訪時吹牛說自己是大宋第一高手,對手絕對下不贏他。 那人不信,兩人立刻便紋枰對局,決一勝負。這時蘇東坡就拿出事先想好的方法,在對稱的位置上模仿對方著手,結果終局時就成了和棋。「決不輸棋」的牛皮也就 沒破了。

也有聽說他是拿這招對付佛印的,也有說他是以一敵二對抗兩個外國高手來個乾坤大挪移,畢竟單以模仿棋是無法獲勝的。不知道怎麼贏的人可以向塔史亮小朋友請教。

以一敵二,用 A 高手的招數對抗 B 高手,用 B 高手的招數對抗 A 高手,這件事情連猴子都辦得到。結果是一猴對兩高手,結果一勝一負,不落下風。這同樣是利用 Dual Reality 無中生有,在 A,B 兩人心中製造猴子是高手的假象。以下是 Derren Brown 玩的東坡棋,一人對抗九高手


製造與利用 Dual Reality
有一個故事是,兩個認識的武士有一次在路上迎面相見,看到一面招牌,A武士說,招牌是白色的。B武士說,不對,招牌很明顯是黑色的。兩個就這樣吵了起來。A 覺得 B 挑釁,有意唱反調。B 覺得 A 似乎在污辱自己的智慧,指鹿為馬。終於,兩個人打了起來,最後兩敗俱傷。在兩人交換位置,倒在地上之後,才發現那個招牌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
其實 Dual Reality 不用製造也一天到晚在發生。固執自己的觀點是人類的天性。如果做個調查,「對方」先動手、挑釁的吵架、打架甚至戰爭,一定遠多於一半。
想要有意製造,第一步就是先發現不同的人之間視野的差異。
更重要的就是,怎麼去利用這些差異了。
換個角度想,假如說現在有黑白兩派,各執己見,黑派無法發現白派的好,白派無法發現黑派的好。這時,如果你假借別種身份,替白派提供有黑派優點的服務,替黑派提供有白派優點的服務,這樣就是一種 Dual Reality 的創造了。
其實這些東西本來都存在,只是因為人固執於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看到。當你想辦法讓他看到了,對他來說,就是無中生有的變出來了。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猩猩與魔術

黑猩猩小龐看到魔術表演的反應。

如果上面網路不順,下面是同樣的:


英國魔術師 Paul Daniels 在電視上和猩猩合作的表演

猩猩變的冷魔術

根據新聞,大連的黑猩猩「連連」也會變魔術。
黑猩猩“連連”表現尤為突出。 动物剧场工作人员说,自从成为森林动物园的吉祥物后,“连连”训练更加刻苦,表演也更卖力,除街舞、跆拳道外,最近,“连连”又学会了变魔术,前天魔术“大变活狗”在动物剧场一亮相,立即吸引了好多的追“猩”族。動物劇場工作人員說,自從成為森林動物園的吉祥物後,“連連”訓練更加刻苦,表演也更賣力,除街舞、跆拳道外,最近,“連連”又學會了變魔術,前天魔術“大變活狗”在動物劇場一亮相,立即吸引了好多的追“猩”族。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友善溝通的心靈腳本

雖然我長期以來都對表演(比方魔術或更早的布袋戲)、演講這類技巧有所注意(比方之前也整理了一些演講訣竅)。但我最近才對 Cold Reading 比較有系統的閱讀與學習。
當然我早就知道 Cold Reading 這個東西,但是也很許多人一樣,對這個領域有所誤解。比方說我們常常會用亂槍打鳥或者 Forer effect、Barnum statements來解釋 Cold Reading。但這些只是 Cold Reading 的一小部份面向。也有人認為是用騙答案、觀察肢體語言或福爾摩斯的超強推理力,但這些都是瞎子摸象而已。如果要了解一隻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一隻象。
這些都是題外話,總之,我要說的是,從 Cold Reading 中我了解到了許多有趣的溝通技巧。很多不同的溝通技巧建議中,都會強調,要你注意溝通就是 Making Connection。有人把這個字翻成直接翻成「製造聯繫」,我覺得不錯。但貼近我們了解意義的詞,就是建立關係,或者某種程度來說,有博感情的味道,或者搭起友誼的橋樑、建立互信。如果兩人根本不是站在同一個平面上,又怎麼能有效的傳達訊息呢?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樣,不是光有心就能辦成的(雖然了解 Making Connection 的重要,的確會是一個好的起點)。在我看過一些法門訣竅之後,我覺得一個最簡單有效的基本方法是「友善溝通的心靈腳本」。這是我在一本 Cold Reading 的書上看到的,雖然這個不能算是 Cold Reading 的關鍵技巧。
這個方法很簡單:在你去做溝通前(演講、表演、約會、談判),先在心理默默的想著,我喜歡你(或你們),你喜歡我,我們的溝通會進行愉快而順暢。
沒有錯,就是這麼簡單。想的時候心平氣和慢慢想,不用急。
這個心靈腳本的用途,是在處理你無意識的小動作、表情。雖然我們溝通看起來是以語言為主,但很多影響溝通結果的因素是情感面的。很多小動作、表情、無意識的小細節,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你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喜歡你的人也許覺得你有自信,不喜歡的人就覺得你自大。喜歡你的人覺得你謙虛、不喜歡你的人覺得你閉塞、甚至虛偽。
一個演講者,在他走到演講桌之前,如果表現緊張、沒自信,就已經帶給觀眾一些印象了。
但各門各派對於這些小動作的說法,千奇百怪。比方說有一個說法是,模仿對方不自覺的小動作,其實可以增加對方對你的好感。這個理論本身有猩猩行為研究的背書,應該也有一些心理學上的證據。但科學結果拿來擴大解釋是很危險的,所以只能拿來參考和用自己的經驗去實證。
理智方面的事情,比方論點的邏輯、結構等等,我們可以掌握,但是這類小技巧,不但多,而且眾說紛紜。一個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用這裡介紹的心靈腳本。當你給自己暗示之後,剩下來的,就交給你的身體。當你說服(或者提醒)自己要友善,對方也友善時,你的眼神、肢體、表情,就自然而然的會幫你做事,傳達出你想要傳達的訊息。你很友善,想要溝通,也希望對方友善。
當你覺得緊張,你的身體自然就會傳達緊張的訊息。常常我們都說,如果會緊張,你就不要去想「不要緊張」,因為這樣反而會一直想到緊張。但想要「不去想不要緊張」,你還是一樣會想到。與其如此,不妨找點別的東西來想,比方快要遲到了,你會急著想辦法到達會場,反而不會緊張(我以前常用的方式)。但心靈腳本更好,與其不要去想什麼,不如去想什麼。額外的,這個心靈腳本帶有降低緊張的副作用(效果因人而異,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處理緊張方式)。
所以說,利用這個腳本,讓自己自然發出善意,再配合理智上對於溝通的安排,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魔術表演也是如此。魔術表演是和觀眾分享有趣的現象,分享你心智、體能上的心得。讓人們回憶起自己的童心、對自然神秘的好奇心,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了人類的創造力和潛能。而不是跟觀眾鬥智,或者挑戰、甚至污辱觀眾的工具。如果沒有建立一個共識、一個友善的環境,不但表演無法達到效果,對魔術師的安全也有威脅。
其他的表演如舞蹈、歌唱也是一樣,你表演跳舞不是為了要表現給觀眾說我比你會跳,不是要挑戰觀眾。如果你傳遞「我跳得比你好」這個挑戰的訊息,而觀眾也接收到了。那善良一點的觀眾會噓你(畢竟是敵對立場)。聰明一點的觀眾則會了解,唯一合乎邏輯的動作,就是聯合起來把你的腿打斷,然後問你說,現在誰跳得比較好?
約會或者其他的聚會也是一樣。你會看到很多人和人之間的印象是建立在一開始的六秒鐘、三分鐘之類的。你可以選擇去研究各式各樣的竅門,但如果不想花那麼多時間,這個方法是一個簡單的第一步。
另一個方法,也是從前學魔術的時候,羅賓老師講過的,對著鏡子練習友善的笑看看,也許你會發現:「天啊,這個怎麼會是我的友善表情」
鏡子是魔術師的朋友。不過有時候鏡子也會騙人。比方說,對著鏡子看,你看不到你眨眼睛和眼球的轉動。我認為這個對表情的細節影響很大。還好現在科技進步了,如果你還沒聽說的話,有一種被人稱為攝影機的機器可以用。但是攝影機就缺乏了立體感,解析度也可能有影響。
總之,這些方法就是提供一個參考,我個人是認為挺有效的。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婚禮魔術

如果要在婚宴中安排切題的魔術辦,要怎麼弄呢?以下是幾個構想
  1. 快速換裝:這是我第一個想法。新娘在婚禮上都要更換禮服,如果能夠用快速換裝處理,效果還挺不錯的。可惜到具有點難弄,畢竟現在婚紗都是包套的。
  2. 遠距傳輸:常常婚禮會分成訂婚、結婚、歸寧等等步驟,有時會合在一起辦,有時會分開辦,常常身處兩地的親友,只能參加其中一個,特別是異國婚姻。如果能夠來個大螢幕現場連線,將新郎新娘在兩個會場之間瞬間遠距傳輸,能將兩地的情緒結合在一起,效果應該很棒。這個魔術應該蒙面魔術師應該也破解過吧?
  3. 餐具魔術:既然是筵席中,餐具魔術自然是切合主題的。或者可以的話,魔術出菜也行。
  4. 出人:是一個讓主角出場的方式。如果有秘密未婚生子者,想要給父母及親友一個驚喜,也可以用這招。
  5. 感應術:親友們把對新人的祝福,放在信封中,然後由新人或者司儀在打開信封前,感應出信封內的祝福,朗讀出來。頗有喜氣的程序。這個魔術在日劇「圈套」中有。
  6. 戒指魔術:將兩個戒指圈在一起之類的魔術。或者可以漂浮的紙團->瞬間火焰->玫瑰花->上面有戒指。
  7. 石中劍類型的魔術:像是愛德華諾頓演出的魔術師出現的石中劍的魔術一樣。但是不是一定要用劍,可以是箱子中鎖住一顆心之類的。只有新郎打得開。
  8. 塔羅牌預言:用塔羅牌預言之類的東西,讓新人選中吉祥的預言,有好彩頭。也可以用白痴魔術,算出新郎新娘今年似乎紅鸞星動之類的,然後配合一些真的預言術,最後再算出一些吉祥的預言,這樣也很有喜宴氣氛。

2004年9月30日 星期四

魔術與撲克

trick.jpg
西索曾經說過:「魔術師無所謂的不可能」。
就像駭客們說的 "Anything can be hacked",既然黑客與撲克有關,那魔術與撲克自然也可以有關了。
魔術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錯誤引導」(misdirection),這也是撲克之中相當重要的概念。
David Sklansky 的著作中開宗明義的就以撲克基本定理來說明不讓對手猜出你的底牌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不需要看書就知道不讓對手知道你的底牌是很重要的了。
所以撲克戰術中除了想辦法在機率上做出正確的決定之外,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想辦法不讓對手看穿你的策略,甚至更進一步的,誤導對手,讓他誤以為看穿你的策略而掉入圈套。
撲克中的 Slow play, Check Raise, Semi-bluffing 等常見戰術都有誤導對手的成分在。
高手具備的換檔能力也是基於這個原則的戰略。

當然同樣的,能夠看穿對手的底牌能夠對你都有利自然也不在話下。
魔術師自然有許多技法能夠找出觀眾抽出的牌,甚至心裡想的牌。
很多這樣的方式就算是出千了,稍有自尊心的牌手即使會,也不願意使用。但是有一種方式卻是可以使用的,那就是讀心術,或者說是讀人術。
就像基本撲克魔術「脈搏找牌」台詞所說的,利用脈搏頻率的變化看穿人心一樣,靠著對手的小動作猜測對手可能的底牌是完全合法的。
心靈魔術師往往能夠藉由簡短的談話靠著所謂的 Cold Reading 技巧猜出你的祖宗八代、生辰八字、昨天吃了什麼。
著名的心靈魔術師不少,台灣魔術師測心術粘立人大師早期在電視上演出過測心術單元,當今最有名的心靈魔術師則屬英國的 Derren Brown,美國的 Max Maven,Richar Osterlind等人。
Max Maven 有來過台灣,上過電視,日本的異能者也曾在台灣預測過股市的收盤指數。

Derren Brown 就是那個玩俄羅斯羅盤的那個魔術師,這個網站上有一些他的節目片段,相當有趣,看他表演心靈控制,讀心術以及測謊術。

另外賭片上面常常可以看到賭神、賭俠們的各式各樣花式牌技,比方說扇牌、單手洗牌、瀑布洗牌、手風琴拉牌、以及傷人於百步之外的神奇射牌等等,大部分的撲 克牌魔術師多少都會一點,反倒是賭徒們即使是會,也不願意太常表現這些,想想如果你在玩牌前,先學賭神洗出一條龍,飛出四條Ace,魚都被嚇跑一半了。

延伸書目:

射牌武術的經典
Ricky Jay, Card as Weapon, Warner Books, March 1977
以及其它的射牌術專著

測謊心裡相關
Mac Fulfer, Amazing Face Reading: An illustrated encyclopaedia for reading faces, Good Press, 1997

Aldert Vrij, Detecting Lies and Deceit : The Psychology of Ly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March 14, 2000
這本書收集了科學上的成果


Derren 的表演
Derren Brown, Inside Your Mind, NC4, ?


心靈魔術教學
Richard Osterlind, Mind Mysteries Volume 1 - 4, L&L, 2003

Max Maven, Video Mind Series, L&L, ?

以及
Bob Cassidy, Phil Goldstein等的心靈術名著。

2003年9月6日 星期六

Michael Ammar 語錄

  • 要怎麼胖才不會被人看到?在他們沒看你的時候胖,就是那麼簡單。
  • 你不要模仿別人的風格,也不是要創造一種你的個人風格,因為每個人本來就已經有自己的風格了,你只是要把他釋放出來。
  • 你甚至領先到需要停下來等觀眾的地步。
  • 重要的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觀眾看到了什麼。甚至也不是觀眾看到了什麼,而是觀眾認為他們看到了什麼。
  • 有時候觀眾會問你「你是怎麼變的?」「秘密在哪裡?」「可不可以再變一次?」等等。這些只是像是醫生做膝反射測試時,拿小搥敲向病人的膝蓋,病人的小腿自然會反應一樣。你不需要回應他們的要求,也不要為了這些問題而困擾,他們其實不是真的想知道,這只是人類看到神奇事物後的自然反應,就像是膝反射一樣,要不然他們要說些什麼呢?也不要埋怨他們,因為這些是人類天性的自然反應,我們魔術不就是要靠這些人類天性才能成功的嗎?你只要回答他們任何一些話就可以了,甚麼話都行,可以是「告訴你秘密的話我會被魔術師工會取消執照」、「醫生告訴我一天只能變一次」,我最喜歡的說法是「我告訴你之後必須要殺你滅口喔」。大部分的魔術師簡單的以展示另一個更神奇的效果來處裡這個問題。
  • 如果你因為你自己的失誤而表現出尷尬,那你將會讓你的觀眾也感到尷尬。

2000年5月13日 星期六

再從魔術師談起

既然在談誠實的時候談到了魔術師,就不能不說一說魔術師的原罪:魔術都是騙人的。

  也有一種說法,魔術師都是最誠實的,因為他在表演魔術之前就已經明白表示魔術不是真的。這個意思當然並不是說,每個魔術師在變魔術之 前,都會來一段聲明:「以下魔術效果純屬虛構,如果各位不願意被騙,請先行離開」之類的台詞,而是說大家早已有共識,魔術本身只不過是在製造一些看似不可 能發生的假象。而且魔術師不會利用這些假象來騙取觀眾門票收入以外的任何其他東西。所以說,基於提供觀眾娛樂的理由來製造幻覺,魔術也可以算是一種善意的 謊言。但要認定這個說法並非如此單純。

  首先,說什麼大家已有了共識,似乎是魔術師一廂情願的想法,至少很多小孩就不那麼認為。當一些小孩在看魔術表演,不能接受幻覺產生的 結果,大喊:「叔叔騙人」時,不知道傷害過多少像我這類善良魔術師的心靈。關於這點,我個人有個技術上的建議,如果表演時比較接近小孩子對魔術的刻板印 象,比方說從帽子裡拿出兔子來,穿著魔術師的燕尾服,戴高帽,就能避免這類狀況。至少小孩子喊的會是:「魔術師叔叔騙人」。

  即使是成人,也由於國內對魔術這方面的環境問題,如果你沒有穿燕尾服,戴高帽,手上還拿跟魔術棍,最好能在適當的時候表明魔術師的身份,並且視情況宣導魔術觀念,以策安全。

  就算是已經事先聲明了,魔術表演是騙人的,關於魔術師的誠信問題,我們還是有一些定義上的問題有待釐清。那就是如果我們已經事先聲明了 我們要騙人了,那我們的騙人還算不算騙人?既然我們已經事先聲明了,那表示對方已經知道接下來我們所說的話,我們不保證是真的,自然也就不會相信了,這樣 自然也不存在騙人的意義了。這樣,自然就定義而言,魔術更稱不上是善意的謊言了。

  但如果說是這樣,很明顯的,事先聲明的那句話,反而是假的了。

  所以說,「魔術都是騙人的」這句話是魔術師的原罪,一點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