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顯示具有 網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網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Youtube 以及音樂版權

可能有人會發現我上一篇部落格文章(視覺衝擊:立法院法案審查 + gource)的 Youtbe 影片無法觀看,原因是被一個叫做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 的第三方宣稱使用了他們的音樂。詳細情形如下。
我想幫我的影片增加配樂,所以用了 GarageBand 隨便弄了一個配樂。因為我對配樂的要求差不多只是"不要沒有聲音"而已,不是一定要創作個什麼偉大作品。
所以拿 GarageBand 隨興把 loop 拉一拉,簡單的把 loop 排列組合一下,不用多久就收工搞定。
GarageBand 中的 loops 是 Royalty-free 的,簡單的說,就是除非你把這些 loops 原封不動單獨轉賣外,是可以自由當成素材使用,包含商業使用。
當然,如果我是一個有自尊心的專業音樂人,用這些內建的素材可能會自覺不夠專業。但我不是,我只是"不要沒聲音"而已。
放上 Youtube 後,Youtube 的尖端科技判斷我的配樂跟三個第三方配樂之間有侵權疑慮。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侵權疑慮呢,大概因為很多和我一樣沒有專業音樂人自尊的人,使用內建的陽春素材。
影片是可以放,但是廣告關不掉。我假定廣告的收入會分給這些第三方。雖然說這也沒多少錢,關不掉廣告也不是什麼大事,最重要的,要我嚴肅宣稱這種猴子都會做的音樂是本人原創作品,其實還挺丟臉的,但沒有侵權的事情就是沒有侵權,於是我按照程序申訴。

Youtube 本身並不介入仲裁和判斷,申訴程序只是一個和第三方溝通的管道。
其中 "AdRev for a 3rd Party"在第一次申訴後就撤銷了他的版權侵權指控,想來是碰多了,聽都沒聽就撤回了。"Dance all Day" 則在我第一次申訴後重申他的版權,第二次申訴後撤回她的侵權宣稱。想來也是太多這種案例,所以要確認一下你的意願是否堅決,在撤回。
不過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 則堅持不撤回。
對於多次申訴遭拒的申訴者, Youtube會給你一個羞辱性的版權教室,確認你不是一個盜版狂。而且還會強迫你影片下架,給你記一個小過,告訴你六個月內再犯的話,就會把你停權。

 我本來想要再上傳一次另一首我的腦殘創作,然後重蹈覆轍一番,讓 Youtube 將我的帳號停權,藉此凸顯這種制度不合理。但想想 PyConTW 的所有影片還在我的帳號內(因為 pycontw 的 youtube 帳號不能上傳超過十五分鐘的影片),就算了。
所以再次繼續申訴,不過這次申訴比較嚴肅,Youtube 還會警告你要負法律責任。 15 天內,如果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 沒有回應,才會重新上架。如果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 要告我,可能我就等著收傳票,還要買機票到美國的法院吧。
搜尋一下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你可看到很多人說 Pirames International Srl 常常亂宣稱版權。
當然我絕對不是最扯的受害者。 NASA 的好奇號影片,也在 Youtube 上被宣稱是別家公司的版權物,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出版品是 public domain 的。根據下面這個 youtube,已經是 Public Domain 的 1913 年的老影片 The Bangville Police,也被認定侵犯七家公司的版權物。


上面的影片上傳者很憤怒自己之前上傳兩次都被下架,然後挖苦說這次我上傳無聲版本,你該不會又要宣稱沒有聲音也侵犯你們的版權吧?
很遺憾的,他可能還是侵犯了 John Cage 作品的版權

客觀而論,我認同 Youtube 的作法大體上是合理,雖然很多細節可能會讓被冤枉者感到憤怒,機器辨識的能力也不夠好。
但以使用者主觀角度來說,會造成我對這家公司的觀感下降,以及增加轉使用其他平台的意願。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關於 Now.in 被抄家

最近 Now.In 被抄家滅族的事件在台灣引起了比 MU 還大的反應。
我本身沒有使用 Now.in,只有之前在 PycTW 2011 時,問了 Victor Lin 關於 client 使用權的問題。當時的回答是雖然不是 Open Source,但也不反對別人逆向工程修改。對我來說,這樣已經很有誠意的答案。因為怎麼授權,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就拿到機器馬上會想能否改機的族群來說,能 Hack 的東西就是好東西。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網路設備

忽然驚覺到,家裡的網路設備數量,在不知不覺中,似乎到到達了一個臨界質量。
首先,除了 (光纖) Modem , 無線 AP 外,一台個人電腦,兩台筆記型電腦,其中一台是平板。另外還有一台半退役的平板電腦大同天機,沒有算在裡面。
有這些不意外,十年之前這就已經是這樣了,網路、電腦。和十年前比較不一樣的,可能是個人電腦是專門接在一台 32" 液晶電視上的。
 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台跑 XBMC 的原始 XBox,接在臥房的 32"電視。
客廳的 42"液晶電視則接有一台 Xbox 360 ,一台 Wii, 一台中華電信 MOD 機上盒。
旁邊還連有一台遠傳的電話盒。
再來, Android 手機 Acer Stream,跑 Windows mobile 的 Acer 的 PDA N311。Zaraus SL 5500雖然還活著,但是已經沒使用了,所以不包括在內。
Kindle DX 因為只有 3G 和 usbnetwork,所以不算在內。
這樣算算,就有十二樣設備連在家庭網路內。其中一半跑或者至少有裝 Linux。
這樣也許並不算少,但是在這個人手一隻 iPhone(而且是兩隻手各一隻,一隻 3GS,一隻4G)的社會裡,也稱不上是太過前衛。很多人可能電子字典、電視、DVD Player 也都能上網,說不定還剛搶到一個壹電視的電視盒。

這也許不完全是過去被期待、誇大、嘲弄的那個充滿網路烤箱、網路冰箱、網路電燈的 e 化未來,但某種意義上,我們正無聲無息的被推往那個方向走。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八仙跳海 你一拳 我一腳

王世堅的這次跳海事件,成為這幾天最熱門的新聞。很不幸的,我們又看到了集體暴力的事件。
脫掉情緒上的因素,很清楚的,這個所謂的「承諾」,只是一件小事情,根本算不上誠信問題。
我相信這些嘲弄的人之中,不少都說過或聽過:「阿扁的話能聽,大便都能吃了」這樣的話,你絕對不會因為阿扁說了某句中肯的話,要求這些人吃大便或者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去以王世堅標準追打那些名嘴。
即使你要認真追究王世堅的跳海承諾,給他一個月,或者至少一個星期、三天的時間,如果那時候他還沒跳,再來追打也不遲。
在媒體施行集體暴力,逼人太甚的情形下,王世堅企圖用他的王氏幽默回應(曾包圍 TVBS、黃道吉日等等),媒體又再度抓著他的「黃道吉日」一詞挖苦。
好吧,也許你會說,王世堅是有理由讓人討厭的。他鬧過很多有爭議的新聞。先不論他現在的公眾形象是否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就像他自己提到的,當初中天記者被群眾攻擊時,他的確有挺身保護,這是有畫面有新聞的。
王世堅就像任何一個人一樣,他也是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你要嘲弄他,就應該針對他做錯的事情去著手。既然王世堅那麼差勁,應該很容易找到他更值得批判的行為吧?
單單就八仙跳海事件來說,嘲弄王世堅的行為,與青少年隨意毆打外勞、校園霸凌事件的本質無異。
看到這裡,也許你多多少少也同意,八仙跳海事件做的有點過頭,但同時你也會認為,你不像媒體或其他人那樣,你只是小小的嘲弄他,只有「適度」的嘲諷他,完全是合理的教訓。你會說,即使他不是罪大惡極,但畢竟還是說了大話吧,稍微挖苦嘲笑他,也只是剛好而已吧!
但所謂的群體暴力,就是每個人一拳、一腳,或者冷言冷語,個別來看,每個人都只是小小的、適度的、在合理範圍的懲罰「犯錯者」,但最後加總在一起,力量卻是很巨大的。
每個人也都看到最後的群體暴力結果,但每個人也都認為自己所要負擔的責任很小、或者根本不是自己的責任。
類似,但是效果相反的現象是,有時媒體會報導某些值得同情的不幸事件,然後許多人都會舉手之勞的捐一點錢,最後聚集的金錢數量往往大得可怕,遠遠超過當初預計的金額。暴力也是一樣,只是比較無形。
不同的是,每個捐錢的人都會自認多少有一點「貢獻」。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事件是從網路開始,傳統媒體才跟進。網路是很方便的互動媒體,由於某種程度的匿名性、間接性,是群眾暴力的絕佳平台。

還原跳海「承諾」當時場景:

我想,王世堅的意思很清楚,他不是用跳海來挑釁,說對手弱,剛好相反,他是說對手強,自己是最後一道防線,是用跳海在表示自己責任重大。
這就像是馬英九的「當你是人」被扭曲成「不是人」一樣,斷章取義,脫離情境。

延伸閱讀:
自由電子報 - 八仙過海我跳海 王世堅「玩笑話啦」
觀感:跳海事件之落井下石對嗎?
[Chitekim Blog]王世堅會跳海嗎??
69: 跳海事件的關鍵字
看!!!王世堅擇期兌現跳海承諾-票選跳海地點
看!!!票選王世堅要去哪跳海?
王世堅跳海 Vs. USB電暖坐墊
Takol Living Here - [多想一分鐘,你可以不用跳海]
69: 王世堅大家等著你跳海喔 ~ ^_
王大大,你什麼時候要跳海?
王世堅棄政 擇期兌現跳海承諾-Yahoo!奇摩新聞
廢業青年日記: [Twitter] 王世堅之夜
王世堅棄政 擇期兌現跳海承諾-Yahoo!奇摩新聞
自由電子報 - 國民黨若全上 王世堅要跳海 (自由時報,人家中天都解讀成「王世堅絲毫不敢大意」,你偏偏要說「王世堅對自己的選情信心滿滿,揚言如果國民黨在北市八仙過海,他就去跳海。」,這不是借刀殺人嗎?)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XSS is the new buffer overflow, Web 2.0 is the new P2P

十多年前,當我在玩網路入侵的時候, buffer overflow 是個金礦,我自己也發現了好幾個。但是在主流軟體中,真的比較有「貢獻」的,只有一個 sendmail 的漏洞。我這方面主要的成果在國產軟體。
說來也不值得驕傲,我當時有一個「理念」,就是我假設中文軟體界的觀念與技術都比較落伍,所以我針對國產軟體下手,如果「西學中用」,在國產軟體中應該可以很容易找到漏洞。。不幸的,這個假設是成立的。所以當時 cxterm 有一些老的 xterm 漏洞,而 bbs 裡面也保有一些很老的 shell string 的漏洞,當時很多台灣的 cracker 都是用這類的技術在入侵的。
那時我雖然很弱,但還是和一般的 cracker 不在一個層級。所以我發現了不少比較有創意的入侵方式,比方幾種用環境變數弄穿 BBS 的方法(有一些用 buffer overflow),而在光明界發展一些東西(的同時,也在黑暗界用同樣的技術破解國產軟體 ptelnet(當時很多 BBS 很流行用這個安全的 telnet)。在當時那個 BBS 流行的時代,說是橫行無阻一點也不誇張。外加一堆邪門歪道的方式,那時足跡遍佈各個政府機關、大專院校,一度想要在台北市政府發封讓自己免役的電子公文(至少那時還挺多這類的電子公文),抓了一些公園路燈管理處的地圖,還有一堆學生資料(我只拿來變魔術用,有幾次因為同名同姓搞錯)。
那時甚至為了要幫別人註冊體育課還什麼的,就順手破解了師大的機器。
當時覺得這段日子永遠不會結束,但終究這就和其他的興趣一樣,被另外一個興趣取代了。後來雖然還是有玩玩 SQL injection 之類的東西,也玩出一些很有趣的東西,我也保留了台大和台北市政府的後門很久一段時間,但整個興趣的強度和當時不能同日而語。
十年過去了, 經過 Buffer overflow 變成 SQL injection, 到現的 XSS 的時代。但是很不幸的,我當年的指導原則「國產軟體的觀念和技術比較差」這件事情卻還沒有變。 從 Gaaan 病毒黑米炸彈Funp 炸彈,國產軟體還是一堆簡單的安全弱點。公平一點,這裡面有些炸彈其實沒有那麼恐怖,而 Gaaan, Funp 的站主回應也都挺不錯的(就連黑米其實也有「反應」),而且其實壞狗搜尋也算是利用了技術強權 Google 做 XSS。但這些弱點之淺顯,如果之前有人早已偷偷在利用,我一點也不意外。
而且,當年入侵網站說起來輕鬆、如入無人之境,但常常也要花個一天時間、甚至一星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面的投入。所以,我現在玩這些漏洞的力量,可能只是用當年的萬分之一。
如果現在有個正在熱衷於入侵的年輕人,就像當年的我一樣,那他很可能就會用我現在一萬倍的力量去入侵這些網站,這樣的力量有多大?如果說能夠入侵主機拿到 root,也不讓人意外。
標題用了兩句老梗句型(snowclone),以上是解釋第一句(附帶一題,"XSS is the new buffer overflow" 不是我先說的,可以在網路上搜尋一下)。
至於第二句,我不清楚有沒有人說過類似的話,但我相信這個看法不是新的。
前幾年 p2p 很紅,大家抓電影、 A片、音樂都在 p2p 上抓,現在也還是。但是,有一個趨勢是, web 2.0 的應用慢慢的取代了過去 p2p 的地位。慢慢的,有些人會用類似 youtube 的網路服務來看電視、日劇。比方 http://tv.funp.tw/ 就是一個例子, im.tv 也是。 事實上,最近這樣類似的東西還不少。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過去我們在抓 Poker 比賽影片的時候,都是用 p2p抓的。一開始是 The Pirate Bay,後來有個專門的 The Poker Bay 這樣的玩意。撲克也像我其他的興趣慢慢淡出,到現在也一兩年了,最近再和朋友談到,沒想到現在流行的是 Pokertube 這樣的東西。
就連抓 A片也是一樣,現在也不用 P2p 了。一大堆 porn tube , megarotic 之類的東西。如果想看的時候隨時都能看,誰還要用 p2p 抓?如果想看時用瀏覽器就能看,誰還想去另外抓程式來看?
抓歌也有很多選擇,像是搜狗就是一個。Google 也有一些搜尋方式(filetype: or music:),獎勵那些識字的人。前一陣子我個人偶而要抓歌,我覺得 vlog.im.tv 還挺方便的(現在好像要用 mms: 下載器才行了)。
但 Web 2.0 的這個利用法有一個隱憂。 p2p ,資源(內容與機器)是整個社群提供的。web2.0,內容可以由社群提供,但機器呢?那些 Web 2.0站台可以容忍社群免費利用他的資源到什麼程度呢?羊毛出在羊身上,社群總是要用某些方式來回報這些 Web 2.0 站台的。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混搭,遜! 撒尿牛丸,酷!

混搭這個名詞,現在常常是兩種英文的翻譯,一個是 Mix & Match,一個是 Mashup。
在設計風格、服裝等方面,一般指的是前者,網路應用則大多是說後者。少部份人,也會把音樂上面的 Mashup 翻成混搭音樂。
事實上,根據 Wikipedia, Masup 在網路上的用法,源自音樂的用法。我不清楚真的在玩音樂的人,是不是會用混搭這個詞來稱 Mashup。
但我們把混搭這個詞拆開來看,「混」和「搭」,其實就是Mix 和 Match 兩個字。反之 Mashup 比較近於攪碎磨爛混和的意思。
我個人主觀的印象也是先聽到混搭這個詞用在時尚流行方面在先,然後我才知道網路方面 Mashup(應該比絕大多數的人要早不少),然後才發現有人把他翻成混搭。但是音樂方面如果有人先把 Mashup 翻成混搭雖也不無可能,而且也很傳神,但是歌舞界的慣例似乎翻譯都是音譯(嘻哈、爵士、放客、雷鬼)為主,字面意譯為輔(藍調,搖滾、鄉村),少有這種跳開原術語的翻譯。
總之,如果沒有其他的證據,我大致上相信現在中文把 Mashup 翻譯成混搭,是先從大眾媒體的得到這個詞之後,在自行套在 Mashup 上面。
事實上,連中文 Wikipedia 都這樣翻,我一直覺得中文 Wikipedia 的管理和政策很糟糕,傾向不用英文做條目名稱的態度,很容易造成一些草率亂翻的名詞變成半正式的譯名。
Mix and Match 這個詞很常用,雖說時尚流行界翻成混搭風,但其實這個詞在英文中還算常用。事實上,就連很多關於網路的英文文章也會用到這個詞。畢竟用 Mix and Match 來描述現在很多 Web 2.0 的設計也很貼切。這些文章裡面也常常用到 Mashup 這個詞(比方)。
兩個都翻混搭,到時候你要怎麼翻譯?
難道 Mashup 翻成混搭,然後 Mix and Match翻成 混合與搭配嗎?
所以別再混搭混搭了,Mashup 就 Mashup。要用中文就用沿用網路文化的慣例,用比較通俗的翻譯「撒尿牛丸」,風格還比較對。Mashup 是什麼?不就是磨爛之後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嗎?
典型的 Mashup 不就是 google map + Flickr 或 Yahoo Map + Yahoo Local 這類?
Google 強還是 Yahoo 強? 爭什麼爭,滲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啊~笨蛋!!!!!
如果還你還不相信,那麼有影片有真相。上面的影片是混搭( Mix and Match),下面這段是撒尿牛丸(Mashup):

撒尿牛丸酷多了吧?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Snowclone 老梗句型

兩個月前,突然想找找看在 slashdot 看到很多次的 "I, For One, Welcome Our Newest XXX Overlord" 句型典故出自何處,查了一下,發現他出自於 The Simpsons。身為 The Simpsons 迷,我當然知道這幕出自何處,只是我原來以為 The Simpsons 也是引用其他的典故。
The Simpsons 對通俗文化的影響力很大,並不讓人意外,比方常常被引用的甜甜圈宇宙模型,一些 The Simpsons 自創的字被收入字典。比較有趣的是我學到了一個冷知識,這一類的造樣造句的東西有個專有名字,叫做 Snowclone。
Snowclone 這個詞出自 Language Log weblog,算是這方面很有名的網站。之所以有個 snow 這個詞,是因為 snowclone 的代表性句型就是「如果雪在愛斯基摩語有N 種叫法,那麼 X 在 Y 中就有幾個叫法。」 裡面的未知數當然可以任意代入,所以 Snowclone 的定義就是公式化老句型的舊瓶新酒用法。換新一點的詞彙來形容也挺貼切的,就是老梗句型
其實實際上呢,沒有一個真正被叫做愛斯基摩語的東西,所以那句典型的老梗句型其實也只是個句型。
當然老梗這個詞也是被扭曲誤用的詞,其實是老哏,根據字典的解釋,哏是滑稽有趣的是,也有一些逗哏、捧哏、有哏之類的詞彙。老哏之意當然也就很明顯了。不過現在大家「老梗」基本上除了老笑點,還做老橋段、老故事、老把戲,基本上只有老這意思。比方老梗文其實就是內容很老的意思而已。用英文來說,老梗其實和 cliché 是一樣的意思。所以用來形容 snowclone 很貼切。
英文常見的 snowclone 還有
  • Have X, will travel. (Original: Have Gun — Will Travel, the title of old US TV western, or the vaudeville phrase "have tux, will travel"[6])
  • X or bust. (Original: "Oregon or Bust!" on the side of covered wagons in the Old West.)
  • To X, or not to X? (Original: "To be, or not to be" from Hamlet)
  • How I learned to stop X and love the Y. (Original: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subtitle to Dr. Strangelove.)
  • X is the new Y.
其實當然還很多,可以從 google snowclone 或 wikipedia 的 snowclone 出發,找到很多,我就不列了。發現原來很多本來覺得還挺有趣的東西,自己代換一下還自覺得有創意,原來已經是老梗 cliché 了。
這種東西老歸老,但是其實也是有一點自我解嘲或者 meta-joke 的精神在裡面。使用者本身有時也意識到這是老梗句型,但是短短的一句話也包含著小眾文化同儕惺惺相惜的惡搞感,又帶點喚回集體美好回憶的剎那永恆感,可以說是老梗恆久遠,一句永流傳。
事實上,我們也有很多老梗句型,以 ptt 流行語來說,下面幾句多少可以算是:
  • 你有受過XX的專業訓練嗎?/你有受過專業的XX訓練嗎? (例句 )
  • 拜託不要,我對xx過敏 (例句)
  • 先承認你是xxx吧 (例句)
  • 自從XX以後,頭腦就靈光了許多,每次考試都得一百分呢 (例句)
  • 我有一批XX好便宜的,要的話就打名片上的電話
  • 摸摸你的XX 這樣oo嗎?
  • 這不是XXX這不是XXX這不是XXX~~~
  • XX是什麼?? 可以吃嗎?? (例句)
  • OO,XX,傻傻分不清楚 (例句)
  • 天天XXX,我有健康的XX (例句)
  • 我論xxx的可能性 (例句)
  • 記得xx時感動的眼淚。 (例句)
  • 身為一個XX 有XXXX是很合理的。 (例句)
  • 以下是xxx的YY名單。
  • xx是韓國發明的/xxx是韓國人。 (例句)
  • 每個人心中都有XXXXX。 (例句)
  • 保安~可以讓人家這樣x了又xx了又x嗎!? (例句)
其實還挺不少的。
最近流行的可能是「笨蛋,問題在XX」 (例句)
另外一種流行用法,剛好相反,是把任何句子的某些詞都換成另一個詞,最典型的就是把「中」換成「台」,像台肯、陳致台。也許可以稱為 co-snowclone 吧?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點點點

點點點也就是 clickclickclick 是最近在 ptt 鄉民社群中崛起的網路小遊戲。遊戲的內容很簡單,其實不過就是一個網頁,用來統計玩家滑鼠點擊的次數,同一個玩家可以點擊很多次,並且依照各國所有玩家點擊的總次數做排名。詳情可以參考 這裡(Friday)這裡(richliu)的介紹 。
我最開始也是在 ptt 的八卦板上看到的,不過那時距離首 Po 已經有幾個小時,然後在該板擴大,轉戰 hate 板及 little-games 板,最後落腳於 hot_game 板。短短的幾天時間之內,造成了一股風潮,從一開始半路殺出,迅速升到 Game 5 的第三名,到現在 Game 6 數一數二的地步。
這當然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有不少人對這個現象做了一些分析,也都跟這篇一樣是毫無根據、想當然爾的扯文。
這是我前幾天 po 的一篇簡單的感想:
前幾天看到 點*3 這個東西,真是網路廢青現象的代表作之一。
http://www.ptt.cc/bbs/Little-Games/M.1182073041.A.BE8.html
特性:
  1. 快速成就:點一下就一個立即的回饋
  2. 團體效應:有一種鄉民歸屬感
  3. 膨脹效應: 將之動機美化(?)到愛台灣,把自己視為一場大事件的一份子
  4. 不確定感: 沒有人真的確認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所以要前面幾項東西不斷的確認自己的動機。
  5. 網路: 沒有這個要素的話,那就叫做紅衛兵現象了。
  6. 廢青: 對於前途的不確定感,覺得自己成功希望極小。
網路把原本存在的廢青,或者每個人心中的一點廢青組織化,經由互相的交流學習,產生一種進化的現象。
這是一種從電腦傳染到人類身上的病毒。
因為是在私人 BBS 上寫的,是有一點太毒了。不過有兩個重點:成就感和病毒。
事實上,點點點這個東西很符合我很久以前預言過新世紀病毒預言所說的心理病毒。(不是我自賣自誇,公正第三方也說準(鳥毅)
當然也不是我真的預言神準,只不過歷史會不斷重複,我用的預言手法跟諾史特達姆斯寫『諸世紀』的手法類似:把過去的事情用模糊的方式寫出,等待中獎。
現實中的點點點心理病毒,某種程度來說比我的幻想更有想像力(也比許多人機互傳病毒的科幻故事有趣)。點點點病毒在人類身上造成的效果除了傳播(受害者會鼓吹別人玩)之外,還用空轉 loop 佔據人腦 cpu 的時間。
不過預言準確與否不是重點,重點是點點點背後的原理是挺有趣的。上面提到的成就感是一個關鍵點。從[煩耶] 點點點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現代人普遍缺乏成就感,古時候你相對來說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全村跑最快的人、全村最漂亮的人、全村最聰明的人。但是現在,你的村變成了地球村,你跑再快,全世界跑最快的人也只有一個,事實上,目前所有的台灣人都不是這個人。你長得再漂亮,也比不上媒體中大量放送萬中選一再經過大量修飾的超級名模,說不定還常常被別人奚落為五百年前也算是個美女。你打算努力來個勤能補拙,卻發現有些天份比你高的人比你還努力。外加可能最近大家普遍覺得景氣不好,對於未來有一股前途茫茫的感覺。
此外,古時候大多數人可能十幾歲就開始工作。現代人為了要應付來月專精的工作,求學訓練過程越來越長,十幾歲時,求學過程還只有一半,很容易茫茫然無目標感(Hackers and Painters 裡面某篇文章有提到的類似的狀況,用來解釋美國校園的 Bully 現象)。
但是成就感與自我認同是人類天生的需求,於是乎,人們要不就是用喝酒之類的方式麻醉自己,要不就是用一些比較容易的方式獲得成就感,如 online game、改變外觀、BBS 論戰、 寫 blog 等等。
點點點有意無意的利用了人類的這個弱點,就像是上面所說,點下去之後馬上就有回饋,雖然不多,但是馬上就能看到結果。還有身為龐大歷史事件一份子的參與感。
再回到上面那篇"[煩耶] 點點點",就不難理解裡面提到的男主角為什麼會為了點點點,愛情事業皆可拋。
再深一層來說,這也代表了我們國家的信心不足。當然點點點可以看成是各國之間的比賽,但是如果你的國家奧運金牌幾十面、經濟文化的優勢很強,還需要靠這個點點點的排名來「為國爭光」嗎?就像之前說的到處都是台灣之光一樣,當你發現滿天都是星光的時候,你就知道現在是晚上了。(反例是日本,日本也猛搞點點點,但也許日本也是需要建立自信心?像是什麼大胃王比賽什麼的,搞得也很像日本之光)
每個人心理都有住著一個墮落頹廢的廢青,很容易在網路上藉由交流產生共鳴,進而被放大。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可恥,因為這是一個人力很難抗拒的現象,就像我們無法加入聯合國來建立自信一樣,現實就是現實。但是生命會找到出路,差別的關鍵點在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