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顯示具有 鬼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鬼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想拿國家來做什麼


常常有人會問,「某某東西」有什麼用。
其實這反應了兩件事情,一個是他可能不理解「某某東西」的用意或價值,另外外一個就是他可能缺乏利用這個「某某東西」的能力和想像力。這個不見得是人的錯,有時候「某某東西」真的就是無聊沒價值的東西,也有可能因為某些外在的因素,讓人無法或者不敢想像自己有利用「某某東西」的可能(比方說這個「某某東西」是國家的時候)。

但既然會問這句話,那這個「某某東西」有價值的可能性不低,因為如果你肯定「某某東西」完全沒價值的話,你根本不會問這個問題。 所以這通常比較像是一個心理框架的轉換,當你想問「某某東西」有什麼用的時候,對的問題應該是「某某東西」能怎麼用。

就像學到某個魔術技巧的時候,當你感受到這個技巧背後的巧思與神奇之後,你想的一定是要怎麼用這個技巧,如何用這個技巧來設計程序,而不是這個技巧有什麼用。 當然你更高階一點的話,你也不會執著於把技巧包裝成程序。你會把這個技巧的精神融入內化。當你想達成某個目標時,有需要時,自然會拿來使用。
剛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一個人,在畢業多年,因為線上開放課程,再次接觸久違的線性代數時,留下這一段話:
As someone who hadn't studied it for 20 years, it was invaluable to revisit the subject as an adult with the ability to reflect "ah, I can use that for... " instead of "Ok but when am I ever going to use this"
其實就是這個精神。化被動為主動, 役物而不役於物。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別讓分數殺了你


先說個故事,關於一個充滿心機的老人的故事
有個老人愛清靜,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要命。 於是他把小孩召集過來, 說:「我這很冷清,謝謝你們讓這更熱鬧」 說完分給每人三顆糖孩子們很開心,之後就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只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於是,孩子們生氣了,說:「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 
很多人詬病考試領導教學,也有不少建議要如何改善考試的方式。 其中很多意見都不錯,雖然實際執行還有很多技術細節及現實上的問題(勿忘建構式數學),但整體來說,我對於整體教育的改善是樂觀的。
不過,我想講一些更基本的東西。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樣。
上面的故事還挺有趣的,只不過,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更加有趣。

70 年代的時候,心理學家 Lepper 和 Nisbett 就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們在幼稚園(位於史丹佛大學的 Bing 托兒所)中找來一些本來就喜歡畫畫的四五歲小朋友,問他們願不願意畫一張畫給。接下來就是三組不同的地方了: 

  • 預期得獎組:事先告訴小朋友們,那個朋友帶了一些乖寶寶獎狀(上面有像下圖一樣,帶有權威認證的榮譽標誌),只要畫圖就能贏得獎狀。 
  • 無獎品組:事先只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幫忙。最後只是謝謝他,不會給獎狀。 
  • 意外得獎組:事先只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幫忙,但是畫完之後告訴他因為感謝他,所以給他乖寶寶獎狀。 
可能有人會擔心不同的問法會造成抽樣偏差, 不過其實大多數被問到的小朋友都答應了。
每個小孩有六分鐘的時間畫圖,詳細的研究方式可以參考下面列的原始論文。
結果呢?
兩星期之後,觀察這些小朋友自由時間從事的活動,發現無獎品組以及意外得獎組還是一樣喜歡畫圖,但預期得獎組畫圖的時間卻只剩一半了。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Lepper, Mark R.; Greene, David; Nisbett, Richard 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8(1), Oct 1973, 129-137.  PDF

仔細想想,短短的六分鐘,就足以造成這麼大的差別。
你從小到大,有多少時間是處於類似的環境?
會講「要考試了,怎麼還不唸書」這種話嗎?

其實還有不少實驗( Daniel Pink 的 Drive 動機,單純的力量裡面列了不少),像知名的蠟燭實驗,不斷的印證了同樣的結果。不過對我來說,因為我還沒有真的仔細研究過這些論文,讓我相信這個結論的主因還是自身的經驗與觀察。

想一想,你有多少次在考前準備考試的經驗? 據說考試是用來測量學習成效用的,那為什麼要在考前額外做一些事情來影響測量結果? 如果能在幾天一週加強準備,就能準備好的東西,為什麼要花一個學期來學?

制度的存在,是為了解決 Scalability 的問題。 因為人(或者選項)太多,才需要評鑑來幫忙做。 制度可以改善,但再好的制度都無法完美,都是一種簡化的過程。最後一定會有比較,一定會有分數。
而且,一定會有漏洞。
一定有人會鑽漏洞。
而一但有人開始鑽漏洞,就便成了軍備競賽了。
你的評量標準是高度,就會有人揠苗助長。
考試領導教學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某種程度改善。
讓鑽漏洞的難度變高,代價是 Scalability 就會下降,所以要投入更多資源。讓能鑽漏的人變少,所以要特別注意公平性的問題。
隨著老師、社會整體觀念、素質的改變、提昇,進而引導制度越來越合理(才不會重蹈建構式數學的覆轍)。

但有些問題是更本質性的,因為改革只能讓制度更合理、更合乎某種價值觀(不像現在的制度處處自我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個人能做的,就是意識到這件事情,不讓自己被殺掉。
也許這樣講稍微誇張一點。比較持平的講法是,不讓自己的內在動機被殺掉。
不過一個人的自我扣掉內在動機後,我很懷疑還剩下什麼。

 當然,老師們就處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了。

但問題是,如果你自己平常就被評鑑、金錢、榮譽、績效追著跑(或者追著他們跑),你要怎麼教學生用平常心來對待分數?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就是因為沒有用,學校才要教啊!


這篇是大約一兩年前寫的草稿。因為很難說用很短的篇幅說清楚,所以一直沒有完成。
由於在 COSCUP 上面的演講提到一些內容,所以就把草稿直接放出來。

之所以沒有完成,是因為可以講的東西實在太多。比方在 COSCUP 有提到學習自己上廁所的部份,本來草稿中沒有,剛剛想到才補上。

有太多的內容沒有加進去,表達的不夠完整。所以不管你是要把他當成反諷、同意這個見解、或者當成過度功利價值觀的平衡都可。
總之,標題並不能照著字面上邏輯來讀。




我在課堂或演講時,時常會說我講的東西,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
其中一個原因是想強調,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沒有用,才值得教、應該講。
那些挖苦、抱怨學校教的東西沒有用、產學落差太大的人,常常不是別有用心, 就是過份天真。

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說明一般教育的學校,特別是高等教育,本來就應該教不實用的東西(職校、職業訓練不算)。

這當然不是兄弟我獨創的見解,幾千年前,莊子就把「無用之用」講翻了。真講起來千頭萬緒,面向很多,不知如何說起,所以我下面分成幾個部份,用不同的例子、比喻來解釋。


******
很多人喜歡做瑜伽或者上健身房。你在做瑜伽(或者伸展操、重訓等等)時,做的動作和姿勢往往都相當詭異。
如果你在路上做這些動作,一定會被路人嘲笑。 所以以平常不會做這些動作。正因如此,刻意做這些動作,才能鍛鍊到這些平常用不到的肌肉。
所以俗話才會說,做出來會被嘲笑的動作,才有運動的價值。

你的大腦跟肌肉很類似。
那些日常生活練不起來的肌肉,很有可能在什麼時候會幫上你一把,就是你的價值。
這也就是為什麼學校教的東西,好像長大後都再也用不到的道理。學校應該教的是如果你沒在學校學過,那將來你就再也不會有動機和時間來學的東西。
更糟的是,如果你沒練過,會跟本不知道人類腦中有這塊肌肉。有時你會連怎麼輸的都不知道。


*********
很多人會發現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年輕人擅長電腦。
年輕一點的人,根本不用上課去學,就能毫無困難的使用 Office,操作瀏覽器或其他電腦上的軟體。
但為什麼老一輩的人會需要特別去學,而且還不容易學好?
原因之一是年輕一輩從小就有動機使用這些東西,常常用的東西,自然就會了,不用特別去學。
另外一個原因是,年輕人並不是直接去學軟體操作,而是在腦中建立了一個框架,一個系統。所以即使軟體推陳出新,改變很大,甚至還各式各樣新功能的網站、軟體、APP。只要理解了電腦軟體介面的「邏輯」和習慣,直接套用在新軟體上就能自己摸索熟練。
但建立這套腦中的框架、系統、邏輯要花很多的時間,短期的投資報酬率很低,所以只能從小開始學。
在電腦史前時代成長的老一輩,成年後就不容易再有這個耐性來慢慢建立這個腦中框架了(即使有耐性,學習力可能也不如小朋友)。

所以這告訴了我們兩件事情:
1 而那些實用的東西,往往不需太花力氣要學。至少,不需要直接去學。
2 學校教的東西是幫你建立框架、邏輯系統,應付各種可能的狀況。短期投資報酬率會很低,所以看起來很沒用。
至於要怎麼應用這個框架, 各行各業都有不同,而且會隨著時代改變,但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只要沒跳出框架,只是熟悉度的問題。做久了之後,誰都能熟練。

*********
講到要教實用的東西,小學的加減乘除應該夠基本、夠實用了吧?
其實不然。日常生活中真的用到加減乘除的機會比像像中少。你現在碰到一個二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或者一堆數字的加法,難道不是拿出手機或用電腦來算嗎?
當然現在為了數零錢,有些人還用得到點加減法。先不說這還不需要完整的加減法。再過幾年,所有交易都卡片化了之後,只要刷卡就行了。真的有需要時,難道不能計算機按按嗎?到時真的需要花個好幾年的小學時間學這些偶而會用到的技術嗎?
你大概不會同意上面的看法,而且,隱約會覺得這些沒有用的東西還是有某種用處。(拿前面的運動做比喻,跑步相對來說沒用,因為要快的話,車子比較快,但跑步沒用嗎?)

**********
但你其實還學過比加減乘除還實用的技能。
最最最實用、常用的技能是什麼? 其實是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但你真的覺得,不要說大學了,上小學之後,還要教這種程度的東西嗎? 還是相同程度的技能,因為你已經有了學習在家自己上廁所的經驗,根本就能無師自通了?
你甚至不會把他當成學習。
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自己找看起來像廁所的地方。真找不到,會問人。這種程度的學習,你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真的視為一種學習。
看到陌生的異國食物和餐具,你也會毫無困難的模仿他人的動作來吃(或者自主研發)。
很遺憾的是,很多人在中學或小學階段,過份把重點放在知識,而沒有把學習經驗等級提昇。到了高等教育就會出問題。
因為就像是上小學中學之後,老師最多只會告訴你廁所在哪裡,而不會再幫你把屎把尿了。你要是過去並不是真的學會上廁,而是填鴨式的應付。那你一進小學之後,必然是遍地屎尿了。
上大學也一樣,只不過你的遍地屎尿是比較屬於靈性層次,不容易被發現。



**********
Binary search,現在每種常用的語言都內建有這個功能的函式,自己手刻根本沒有必要吧?因為這個東西其實很難寫正確,1946年發表的演算法,到 1962 年才出現第一個正確的實作。對要求即戰力的產業來說,絕對沒有這個耐心讓你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想、去重複發明輪子。
這個就跟上面加減乘除的例子一樣。
沒有用的東西為什麼要學?
原因是「學習」和「研究」本身也是要學習以及研究的。這些看似沒用、只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其實是讓你獲得學習以及研究經驗的好東西。這些東西特別困難、投資報酬率低,所以非常適合鍛鍊你的學習能力。觀摩前人解決困難問題以及犯錯的經驗,讓你學習怎麼摸索及解決問題。
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沒用少用,當往後你碰到類似問題時,只有學過,才能很快模仿前人的解法。



所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不過上面這樣的說法,還太小看了這句話。

前一陣子我小孩學說話、唱歌。兩歲的小孩,常常唱歌的時候有個特性,重複的句子會省略。比方兩隻老虎就會變得很短。
而我聽當他在唱小星星的時候,則會變成鬼打墻,連唱 N 次才會唱完(請回憶一下歌詞)。
聽他在唱的時候,突然腦中跳出 Markov Chain 這個詞,他現在學習唱歌的方式,不正是 Markov Chain 嗎?
電腦在處理語言或者學習時,常常也會利用 Markov Chain 當模型。
我要說的不是腦中建立模型這回事。而是說你學過的東西,鍛鍊過的腦中肌肉,會影響你看事情的方式。
我看過一本育兒書中,以「小孩認為我們是因為怕他聽不懂才重複,所以要證明自己不需要這樣。」
這談不上誰對誰錯,我只是用這個例子說明你學過的東西,會影響你看這個世界的角度與方式。

我知道很多老闆希望學生一出社會就是即戰力,抱怨學校教的東西跟產業沒有接軌。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這種價值觀已經影響我們太多了。 我們習以為常的已經把工作上用得到的才叫做有用。
但想想,如果學校也跟上潮流,只教有用的東西,那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
你工作已經很可憐的要賣身、賣肝、賣時間,當然也有賣腦。
但是你一定不願意把這些東西全部賣掉。你一定不希望你腦中的肌肉,全部都是為了工作而鍛鍊。
難道你連看世界的方法以及角度也要賣掉嗎?


所以學校一定要教沒有用的東西啊!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超人:鋼鐵英雄觀後感

(可能內含電影以及東野圭吾小說「時生」的情節)
到了我這個年齡,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孩子。問及生下孩子的原因時,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順其自然」之類。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們能否在孩子面前自信地問:「作為我們的孩子,你覺得高興嗎?」孩子是否會回以「我非常慶幸有你們這樣的父母」,其實是永遠的謎。我一直想解開這一謎團,這便是《時生》的源頭。——東野圭吾
小孩出生後,就很少進電影院了。上一次進電影院看的是賽德克巴萊。
昨天難得的去看了一場電影。因為很難得進電影院,所以選了應該有很多特效的超人來看。
最後的打鬥的確符合期待。令我意外的是,前半段的情節能打動我,讓我感動。這種感動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回家回想了一陣子後,發覺原來近似於閱讀東野圭吾小說「時生」時的感動。
時生這部小說講的是主角的小孩患有天生疾病,即將去世前,穿越時空回到了主角年輕時,與主角相。
年輕時的父親與兒子經歷了一段旅程後,更加了解對方,而且一同成長了。
主角本身無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包袱。他是一個從小被遺棄的養子,對自己的生母不諒解。
故事主軸,圍繞著孩子是父母的未來這回事(包含生父母以及養父母)。
「未來不僅僅是明天而已」。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未來包含了父母對於理想的寄託。

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小說來看,或者搜尋一下網路上的書評,因為我的描述過於精簡而且不精確。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人:鋼鐵英雄」的劇情,就很容易了解了(我情節有可能記錯,不過以下是我的理解)。
開頭的一大段,說的就是超人父親 Jor-El 如何將未來寄託於超人(Kar-El) 的故事。
Jor-El 認為有希望、有不同的可能性才有未來。除了象徵極理論意義外,超人的母星也實際上因為超人種族採取僵化的制度而即將滅亡。
很多小朋友會吐 Jor-El 很腦殘的被 Zod 刺死。其實 Jor-El 的未來都已經寄託在隨著小艇出發前往地球的 Kar-El 身上了,他也認為自己和所有這個星球上的人早已死了,所以自己的生命根本不重要了。
打個比方就像是你跟對手下一盤很重要的棋,最後你贏了,把王吃掉,比賽結束。你會在意對手惱羞成怒,翻桌把棋盤砸爛嗎?
這是一個標準的別人笑我太腦殘,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典型範例。
當然 Jor-El 大概沒料到電影為了曾增加緊張氣氛,讓 Zod 命令屬下攻擊小艇,所以其實他還沒有確定成功。不過就算他還活著,也沒有辦法改阻止 Zod 他們,他已經達到他能完成的最好結果了。
電影中多次強調 Jor-El 夫婦認定克里普頓星上的人都已經死了。不是因為星球即將爆炸(後來他跟實際上還活著的 Zod 說過同樣的話),星球爆炸只是一個「果」而已。而是因為他們因為僵化的社會、文化,而失去了希望與未來。
「未來不僅僅是明天而已」。用 Jor-El 的話來講,就是活著不僅僅是活著而已。

另外一個被狂吐的點就是超人的養父 Jonathan Kent 之死。

Jonathan 時常叮嚀 Clark 不要顯露他的能力,因為 the world is not ready.
很多人會覺得你就像正常的超人一樣不就好了?到處救救人,成為超級英雄,大家不就會相信你了?搞什麼悲情捨身救狗,簡直太腦殘了。
其實捨身這件事情,有點像是干將莫邪的捨身煉劍,有種藝術上的必須性。 Jonathan 心中的 Clark 就是將來必有大成的偉大寶劍一樣。原料是有了,但是靈魂還沒有完善。
如同 Jor-El 一樣,Jonathan 也將 Clark 視為未來,自己信念的延續。
Jonathan 問 Clark,難道種種田不也是幫助人嗎?為什麼一定要用超能力來救人?
他的意思並不是要 Clark 待在小鎮一輩子不出去。
他的問題就只是一個問題。 如果 Clark 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很有信心、很清楚的回答,那他還沒有準備好。
世界還沒準備好沒錯,但世界永遠也不會準備好。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不是準備好了,而是你有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不理想的世界。
可能有人會說,能力那麼強,是要準備個什麼啊。
打個比方,每天能治好一個人的疾病,什麼病都能治好。這能力夠強了吧。但你要怎麼決定哪一個人該活?先不論到時候黑道特務什麼的把你抓走,脅迫你這回事。你先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我真的選擇了最該幫助的人了嗎?
好吧,你可能會說,這是能力不夠強的緣故。那讓我加強一下你的能力。你每天可以選擇跟以前一樣救一個人,或者救最多十個人,但之後三十天都不能救人。這時候當有人求你多再救一兩個人的時候,之前你可以攤手說抱歉,剛才用掉了,明天請早。現在要怎麼說?因為你還不夠慘,一個月內還會有比你更需要幫助的人的機率是 0.673。
要不要再讓你更強一點,可以選擇一天都不救人,把名額存起來,可以給你利息喔!
能力越強,煩惱會越多。心理如果不夠成熟,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完全把良心丟掉,很簡單的訂個價格,一千萬起跳下標,價高者得。 額外名額三億起跳。
對巴士見死不救,也許有點慘忍。但重點倒不是救或不救,而是他是否有辦法承擔自己的決定。


更何況,前面還只是自己內心部份。直到電影最後,軍方都還對他不完全信任。
所以小時候的 Clark 會害怕的把自己關起來,說世界太大了。他的養母給了他不錯的回答,後來牧師也給他不錯的回答。他的養父也以生命做例子,告訴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可以到怎麼樣的地步。但養父不直接給他答案,因為只有他自己去找,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被指定的答案,被指定的角色。不然就像原克利普頓星人一樣了)。
當然很離譜的是, Clark 居然能遇到這種干將莫邪等級的養父母。也許就像時生一樣吧,父母其實也會與小孩一同成長。

雖然情節還是有許多不完美處,深度上,我也比較喜歡「時生」給我的感動,但看的時候,的確能趕受到電影中傳達的情感。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ㄈㄈ尺正夯

 男人對 CCR 的恩怨情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老爸年輕的時候,就做過拿石頭丟路上散步的 CCR 情侶這種熱血愛國的事情。
不過還在用 LKK 這種詞的 LKK 可能不太了解這些新詞,所以下面做個解釋整理。

  • CAR: Cross Automobile Romance 的簡寫,以前叫做車震。少數人當成 Cross Age Romance,但現在通常用 Cross Generation Romance。
  • CBR: Cross Brotherhood Romance 的簡寫,超越兄弟情誼的羅曼史。可視為甲甲或 BL的通稱。
  • CCR: Cross Culture Romance 的簡寫,有些人堅持稱為 ㄈㄈ尺(因為平常沒有其他機會展現過人的機智與知識)。
  • CDR: Cross Dimension Romance 的簡寫。通常是指二次元及三次元之間的戀情。由於跨次元通訊技術相當困難,所以通常是單方向。
  • CER: Cross Evolution Romance 的簡寫。Ex: 新聞
當然 CFR - CZR 也都有,不過由上面的舉例,相信大家應該都能舉一反三。
由於 PTT 上只有 CAR 和 CCR 有板,顯然不公,所以常常引起其他族群嫉妒與攻擊。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沒國際觀是因為媒體很爛,那然後呢?

最近你可能看到不少人在轉這篇清大彭明輝教授部落格的文章: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內容大致上是說,台灣人欠缺國際觀,並非因為英文很差,而是因為媒體太爛。

我並非不同意他觀察到的現象。如果媒體增加國際新聞以及有深度的報導,的確會提升整體民眾的國際知識。

當然很多人會開始轉台,轉去看新聞龍捲風、台灣龍捲風或者狂愛龍捲風之類的東西。
但至少,看新聞鬼扯節目可以增加星際觀,還能訓練資訊過濾的能力。
本土長壽劇裡早晚會有跨國企業鬥爭,然後牽扯到國際政治軍事角力的劇情。順帶還可以介紹一些醫療科技,比方電子義肢、電子眼、換臉、複製人之類的,對劇情鋪陳應該很有幫助。
偶像劇也可以有像是與 CIA 情報頭子的浪漫邂逅,相知相遇、進而定情的故事。當然中間會穿插許多跟國際情勢息息相關的劇情,比方男主角有一筆征討利比亞的私人軍費無法兌換的落難情節,獲得女主角援助後,主角擊敗格達費,然後駕著直升機前來求婚。

所以我完全同意如果媒體增加國際深度,就會增加整體國民的國際觀的這個因果關係。
但全世界最沒用的就是這個「如果」。
這樣的說法,就像說:你被曬傷,並非因為你沒擦防曬油就出門,而是因為太陽太大。如果太陽沒有那麼大,就不會被曬傷了。

有用的是,要怎麼讓如果不再是如果。

媒體太爛已經是常識了。但原因呢?要怎麼改善?
媒體中並非沒有外國新聞的資訊,如文茜世界週報、公視新聞、還有一些時段比較少的國際新聞。但為什麼這麼少?是財團控制?還是民眾口味的問題?還是市場太小?
我不知道,但有很大的機會是,暫時很難改變這個情況。

就像我們知道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並非宇宙中星球的常態,但我們就是生活在地球上啊。

就是因為台灣媒體很爛,才要加強英文或其他外文能力,特別是聽讀能力。這樣,才能突破限制,得到需要的資訊。

當然我們也許會希望很多人來翻譯資訊,但我們真的願意讓這麼多有用人力來做這些事嗎?還是讓他們做些更有創造力的事情?這是需要計算的。

要改變媒體,並非不可能,而且是持續要做的事。但對個人來說,加強英文能力是現階段就可行,可以突破媒體限制的作法。

在你還沒想到怎麼讓太陽不要發出紫外線之前,看到別人宣導擦防曬油或著撐傘,其實不用憂慮別人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太陽太熱。
畢竟,如果不知道太陽太熱,為什麼要擦防曬油或撐傘?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議事格鬥規則草案

舊文重貼。最近由於 Google Reader 要廢止,所以回頭看了一下之前的一些文章。Google Reader 裡面會保有一些刪掉的文章,這是其中一篇,原始日期是 2007/11/10。
現在看來,似乎一段時間沒有國會打架的新聞了?



影片是以前弄的 TNND (Tjw's Numa Numa Dance) 不過沒保存,所以連到別人的 youtube。
這部影片當初引起了一些迴響,部份的人覺得這樣「有損台灣形象」。我覺得我們的國會議員都是敢作敢當的好漢子、女英雄。他們既然敢做,就不怕別人看。所以各位就不用替他們擔心了
附帶一提,片頭那些有點蠢又突兀的動畫效果,原意是為了「支持台灣軟體」(不過後來不那麼確定這是台灣軟體了)。
事隔多時,國會亂象沒有什麼明顯改變,現在又開始了烏煙瘴氣的立委選舉活動了。
趁著這個機會,我在此提出一項建議,我們需要一個議事格鬥規則
我們在生活倫理和公民道德裡面學過,從小也都知道有所謂的議事規則,小時候也都開過班會。
但是議會裡面的議事怎麼跟我們從小學到的不一樣?難道議員們開班會的時候都翹課出校考察嗎?大家也都有這個疑惑,所以才有真立院無雙立院格鬥技聯盟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就是因為跟現實不一樣,才要寫在課本裡啊!覺悟吧,這就是現實社會。
不過各位不要誤會,議會很亂、議員很忙這件事情不是我們獨有的,只要有人議事,都有機會擦槍走火,多少都有類似非理性的衝突(所以 to 在 Youtube 留言的一些祖國同胞:你覺得像猴子嗎?那是因為連猴子都擁有議事的自由!)。況且我們的議員體力也不是那麼好,鏡頭前面打架,鏡頭後面還是要喘氣喝茶的。他們那麼拼命上鏡頭為什麼?因為這是人類天性,很多人就像某些偏激的極限傻蛋,崇拜很的人。殊不知衝到一個境界就是腦殘(運氣好的話,外加身殘)。

好吧,講這些沒有建設性,所以回到原題目,我希望哪個立委哪個黨,能夠幫我們提出適當的議會格鬥規則,因為:
  • 補完議事規則:之前的院長一直不願意在暴亂時,動用警察權,那什麼時候該用?不要誤會了,我同意他們的判斷。佔據議事台、拿水潑人,這些絕對是合理的議事策略。但是明顯的,現在的議事規則不夠完整,沒有規範這些動作,所以我們應該補完它。
  • 這樣我們才知道誰贏了:每次打完之後,都是一團混亂,實在辜負了議員們的努力,至少要讓我們知道誰贏了。
  • 這樣才知道要選誰:承上,知道怎樣才算贏,我們才容易根據戰績,知道要選誰,各黨的初選也可以改成初賽,提倡全民運動。
  • 讓議員們無後顧之憂:現在議員們雖然有一些言論免責權什麼的保護,但是我想如果在打群架的時候打死人,可能還是有法律上的疑慮。有了正式的格鬥規則保護,再簽下生死狀,生死兩不追究,後果概不負責,議員們才能更加發揮所長、盡情揮灑。
  • 保留歷史的回憶:過往立院諸公,經由媒體轉播,伴隨我們成長,已經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了,我們很怕他們哪天說不打就不打了。經由格鬥規則,一來可以鼓勵議員們繼續延續傳統,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這項傳統運動從業餘邁向職業化做準備。
  • 規範武器:現在格鬥時,沒有規範哪些武器可用,所以有歧視窮人的嫌疑。國民黨黨產那麼多,萬一他們買了一堆高價武器怎麼辦?會造成格鬥上面的不公。所以應該規定比方說哪些種類的茶杯、麥克風可以用,順便還可以出紀念款,讓民眾購買,增加國庫收入。
我相信我們一旦完成這像首開先例的創舉,一舉解決這項自有民主制度以來,困擾世界各國的問題,必然能得到世界各國的尊敬。到時候像聯合國這樣不公不義的廢物組織也可以廢掉了,就像以前的國聯一樣。由世界格鬥聯盟來領導地球吧。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為什麼 Google 不該關掉 Google Reader

圖片來源: graveyard of dead google products

Google 將 Google Reader 關掉,是一個極為愚蠢,並且將會長期傷害 Google 自己的舉動。

表面上看起來,是使用者在依賴 Google Reader,是 Google 在主導。當 Reader 關閉時,哀號、抱怨的是使用者。
而且,使用者的哀號是無理取鬧。 Google 又沒收你錢,他又沒欠你,你憑什麼對他頤指氣使的要求?

實際上正好相反。
請注意, Google Reader 的確沒有跟使用者收錢。但同樣的,使用者也沒跟 Google 收錢。

你說,什麼什麼,使用者跟 Google 收什麼錢啊。

Google Reader 提供的是資訊整合的服務,本身是種無形的東西,甚至連資訊也不是 Google 自己本身生產的。同樣的,使用者也提供給 Google 一個無形的東西,那就是信任,或者說忠誠度、習慣性。

在使用 Google Reader 的同時,你不會覺得上面那條 "+xxx 搜尋 圖片 ..."黑棒子礙眼。甚至還會順手的使用上面的連結前往相關網頁。因為你不討厭 Google。

仔細想想,隨隨便便我們就能找到一堆 Reader 替代方案。就算沒有替代方案,也一定有人會填補這個空缺。我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想要自己寫一個替代方案。

所以事實上不是使用者依賴 Google Reader,而是反過來。

你說,沒那麼嚴重吧? Google 還有很多更受歡迎的產品。

不,就是那麼嚴重。
想想,以後 Google 推出任何新產品時,比方說最近傳說的 Keep (Goolge 版的 Evernote )好了,你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這會不會是另外一個 Reader?"。會不會把其他產品打掛後,自己又不做了?

那 Google 也不是第一次關掉產品了,為什麼這次才會有影響?

原因之一是,這次 Google 沒有好的替代方案,而且 Reader 從 2004 到現在,時間很久。

不過更重要的是,Goole Reader 的使用族群偏向習慣吸收大量資訊的人。這些人傾向自己主動追蹤吸收並處理第一手資訊,而不是別人消化、過濾後的資訊或感想。這群人中的一大部分也是資訊散布、製造者,會將資訊過濾處理後統整分析後,加上自己的意見散布出去。

簡單的說,他們有影響力。不見得會直接發表對 Google 不信任的看法,不過一旦不信任的種子在心理種下,這個不信任感會有意無意的隱藏在往後他們所有的論述、報導之中。

這正好和原本當他們在使用 Google Reader 時,潛意識中有著對 Google Reader 信任時相反。

所以我說,是 Google 該感謝使用者免費使用 Google Reader ,是 Google 依賴使用者使用 Google Reader,是 Google 應該或者將要哀號,而不是反過來。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發明多點觸控的故事(三)

圖片來源: Joe_13 CC-BY-ND 授權

史提夫雖然還是很確定自己(以及其他人)曾有手指,但人就是這樣,一個星期過去後,就習以為常了。就像拿著三四吋的小螢幕看電影一樣,剛開始可能覺得用這麼小的螢幕怎麼看?但看了十分鐘後,你就會完全忘了螢幕真的這麼小。

這也是公司裡面另一個小組的論點,建議先第一個產品先從手機開始做起,而非平板。

史提夫覺得這個方向不錯,但他自己有更偉大的構想。這個技術將改變人類對於螢幕的觀點。
人們將發現,螢幕重要的不只是大小,甚至,螢幕不只是能被動顯示資訊的工具。 史提夫這樣認為。

在會議上、老闆面前提出構想時,他並不特別緊張­;只是跟上次一樣緊張而已。他拿出展示用的原型機,解釋了這是雙眼視覺原理的裸視 3D 螢幕。
雖然不是全像,但利用攝影機追蹤人臉位置,就能塑造虛擬的 3D 的使用者介面。利用雙手在空中揮動,就能以多點觸控的手勢操控電腦,和看似在空中的物件互動。即使沒有手指也行。利用網路通訊,可以讓在遠方的人通話,並且看到彼此的立體畫面,就像面對面一樣。作為展示的一環,史提夫還把手放在螢幕前,透過立體螢幕,讓手上好像長出手指一樣,逗得全場哈哈大笑。據說史提夫還沒被解雇的原因,是老闆覺得他上次的報告很逗趣。

史提夫覺得自己的表現不錯,但報告結束時,還是很安靜。他知道大多數人猜不透老闆的喜好,不會貿然表態。所以他本能地望向老闆。

老闆看了史提夫一眼,說「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構想!.........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的話。」

 (完)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發明多點觸控的故事 (二)

 圖片來源: Kerri Lee Smith CC-BY-NC-SA 授權
史提夫接受建議,在長假中找公司的心理醫生聊聊。
醫生認為史提夫是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因逃避產生的幻想症併發記憶障礙。由於史提夫的人格特質偏向理性,加上只有小部分的記憶與現實不符,醫生認為只要史提夫放鬆心情,就能利用理智和大致上正確的記憶修復錯誤的那一部分。
「史提夫,你現在日常生活還好吧?」
「 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我還是很確信人類本來應該有十隻指頭的。也許我穿越了平行世界,也許世界突然發生了某種異變。」
「好吧,但是你怎麼解釋你現在可以熟練的用你的爪子應付日常生活呢?像是使用餐具這些。」
「這我有想過。不過假設我穿越了平行世界或者全世界整個異變了,那這種區區小事情應該也不足為期奇吧!」
典型的理智型人格的病人沒錯,總是能找到一套說法。醫生心裡想。
「好吧,但你在你原來的世界裡,不管是平行宇宙還是變異前的正常世界,總還是有餐具吧?」
「當然。」
「如果人類有指頭的話,為什麼還要餐具?用叉子總沒有手指方便吧?或者像是東方人用的筷子,如果有手指,根本不需要發明用來模仿手指的筷子吧?」
這才是醫生的目的。理智型人格的病人,往往思考深度很深,很快能把事情合理化,自有一套似是而非的邏輯。但常見缺點是過於專注,缺乏思考廣度(事實上,醫生猜測史提夫工作壓力的來源,就是因為缺乏橫向思考力,所以較難跟上老闆回來後公司重視創意的要求)。
所以醫生在表面上的問題後面,藏著真正想問的問題。理智型人格的病人,往往會來不及轉換思考方向,掉入陷阱,這樣就有介入的空間了。
就在這個空間,醫生心裡想。
史提夫想了想,說:「如果食物太燙,光用手就不行,這時就需要餐具。」
醫生笑說:「如果食物燙到你不能用手指拿,放到嘴裡也會燙到吧!你為什麼會想把它放到嘴巴裡呢?你根本不需要拿太燙的食物。你總有用餐具拿食物放入嘴中,發現太燙的經驗吧?如果可以用手指試,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史提夫楞了一下,想說應該是嘴巴和食道比較不怕燙吧?不過還是沒說出口,因為這種講法怎麼想也都覺得有點怪怪的。
醫生繼續施力。
「所以,如果人類有手指,我根本想不到有什麼理由會需要餐具。事實上,如果人類有手指,我們根本不會有任何工具
「你應該還記得學校學過人類之所以會進化成智慧生物,發明複雜工具,但是猩猩卻沒有辦法的原因吧?
「那就是因為猩猩有手指,根本不需要太複雜的工具。
「跟其他動物比起來,人類跑不快、跳不高、力氣小,又不像猴子、猩猩有靈巧的手指,但人類還是萬物之靈,因為我們能發明靈巧的工具。」
史提夫想了想,小學時,好像真有聽過那樣的說法。不然,怎麼解釋其他猩猩沒有繼續進化成人?
但他也同時想起另外一種說法。
史提夫問:「那你怎麼解釋十進制的由來,不是因為我們有十隻手指才有十進制嗎?」
醫生看了他一眼說:「當然也有這種說法,說我們的十進制是源於猿猴演化脈絡,因為智猿的數字概念比智貓強,所以我們的數字系統是依據智猿的手指數而制定的。不過,我們這樣說好了,先請你自己用手數數一下好了。」
史提夫答應,伸出手來。他伸出第一個爪子數「一」。
第二個爪子數「二」。
然後第三個爪子數「三」、第四個爪子數「四」。
然後,好像熟練做過千百次的自然反應一樣,四個爪子不由自主的縮了回去,剩下帶有細毛的肉掌,嘴巴喊出五。
接著伸出另外一隻手,伸出爪子數出六、七、八、九。接著爪子全部收回,只留下兩隻肉掌,數十。
醫生說:「所以我們平常用筆計數也一樣啊,先畫四條直線,然後一條斜線刪去。你原來的平行世界難道是畫五畫嘛?」(註:這是洋人計數的方式,我們是畫正字。)
史提夫回答:「也是一樣的,四直線,一斜線。
醫生說:「難道你不會覺得奇怪嘛?」
史提夫:「沒想過這個問題。」
醫生繼續說:「所以除了少部分純猿演化派的偏執狂外,多數人不會執著於智猿有十隻手指這個數字上的巧合。
「而且你回憶一下,羅馬數字的來源是什麼?最原始的記號不就是利用 I, II, III, IIII 用來代表爪子數數,然後 V 代表手掌。VI, VII 代表一個手掌配上爪子,X 當然就是兩個手掌。
(註:Vendito 是拉丁文手掌抓物的意思)
「除此之外,現代的算盤、古代中國的算籌符號,也都可以看到爪子計數法的痕跡。
(註:比方算籌的九是
「更早的時候,也有人用兩手一腳的十二隻爪子來計數(總要留一隻腳站),所以我們也有許多十二進制的遺跡。如時間,還有 eleven, twelve 這種不規律的數字命名法都是。當然,從人類開始穿鞋子後,就慢慢比較少用了
「中國也有人只用兩隻手八隻爪子來數,創造了所謂的八卦。
「純猿假設法完全無法說明這些事情,這也是純猿假設被否定的理由之一,當然,也許你們原來的平行世界沒有這些其他的數字系統遺跡?」
「呃…也是一樣有的。」史提夫試著回想是否有其他對於十二進位起源的「合理」解釋,但是一下子想不出來。
「喔對了,既然談到演化論這個話題,你原來的世界有人會因為宗教的理由排斥演化論嘛?」醫生問。
「這點應該也是一樣,有些州甚至規定教學時,要把智慧創造論和演化論放在同等的地位。」史提夫回答,雖然現在他對自己的記憶也有點不確定了。
「但是和演化論比起來,智慧創造論明顯漏洞百出,為什麼還有人會堅持否定演化論?」
「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大概有些人就是比較不理性吧!」史提夫說。
「我倒是可以理解。畢竟人類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多源演化物種,想來的確是有點突兀和湊巧。所以我可以理解某些宗教狂熱者的想法。
「我不能理解的是,在你原來的平行世界,完全沒有多源演化的問題,為什麼還是有人不相信演化論。
「一點也不合理。」醫生用略帶強調的語氣說。
史提夫其實也有一樣的想法,他無法否認,他記憶中的「正常」世界,隱藏著讓人不安的不合理。
事實上,在他還有十隻指頭的時候,就一直有這種違合感了。
難道說,過去他一直活在幻想中嗎?
說到底,一切都是從那個該死的多點觸控計畫開始的。當初老闆跟對手餐聚時,老毛病發作,脫口說別人的平板根本是垃圾,自己可以弄更好的東西。所以回來後要下面研發革命性、人性的平板介面。
自己想到多點觸控這個點子時,當然很興奮,但為什麼自己要獨自研發這個構想?怕被搶功?這本來該是如同滑鼠般的使用者介面革命啊!
說到滑鼠。為什麼當時公司要推出單鍵滑鼠?而且還被視為 UI 的典範。假如我們有手指的話,明明多幾鍵更方便不是嗎?
史提夫對自己的想法感到害怕。
想起之前同事嘲笑他時也提到的,如果我們有手指,用鍵盤就好了,哪裡還需要滑鼠。
不過追根究柢,最早的滑鼠造型方方正正的,像個盒子,一點都不像老鼠。
難道不就是因為代表著對「貓掌」友善,適合用貓爪來抓,才被稱為是滑鼠嘛?
史提夫想,醫生應該會這樣說吧。

醫生看著發呆的史提夫,知道他的療法起了效果。只要提點一下,大腦的理性邏輯會自動修復幻想所造成的不合理記憶。
「時間到了」醫生說。
「你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回去好好放鬆,多休息就行了。不用想太多。」
史提夫收拾東西,準備離開。
「喔,對了,突然想到。」
醫生問。
「你原來的平行世界中,埃及沒有獅身人面像吧?還是說根本沒有埃及?」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發明多點觸控的故事(一)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timoller/7115672095/ CC-BY 授權
這天是史提夫的大日子。他還沒有跟太多人提起,但是他認為他將要在公司內發表的成果,將會改變全人類的生活。
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史提夫是對的,而且改變比他想像中的還大。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超能力筆記: 預言

有人說預言未來的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它。
這不過是外行人的胡扯。
這種程度的預言能力,我六七歲的時候就會了。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問我們,最希望有什麼樣的能力,比方說像馬跑一樣快,還是像鳥一樣會飛等等。我想要能夠看清楚東西的能力,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壞在那時還沒學物理,結果我說的是我想要眼睛像放大鏡一樣。眾所周知,所謂的放大鏡就是凸透鏡,所以呢,我到現在臉上都還得掛著一副凹透鏡來中和那時鐵口直斷的效果。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Kindle 使用心得

拿到 Kindle DXG 兩個多月,基本滿意,讀起來很舒服,在車上看完了四本小說,還有幾本魔術電子書。不用眼睛對著燈閱讀,也不用帶厚重的書。
如果要說有什麼困擾,大概就是偶而在外面會碰到有人問:「這是哪種 iPad?」這樣的問題。有點像是下面的影片(影片基本上說的是,Kindle 螢幕在太陽下仍可閱讀,而且便宜,Kindle 3 入門價是 $139 美元)。



還好被問的次數不是很多,比被問路的次數少。
我覺得 Kindle 跟 iPad 或智慧手機的使用族群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 Kindle 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秀的
我不是說 iPad 或者智慧手機只能拿來炫耀,我自己用 Android 也用得很開心,也完全能夠理解 iPad 要怎麼拿來用。 我深信五年後,機器人會統治世界。
只是大家的智慧手機或者 iPad 裡,很少沒裝一些很炫的遊戲或者很酷的軟體吧?像我的手機裡有 Doodle Jump,用到水平儀的功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還是很新鮮的。或者 Google Goggle,用到影像辨識技術。又像是 Talking Tom Cat,用到音訊處理。也有很多軟體可以拿來玩些小魔術、小把戲。對有些人來說,觸控、GPS 可能都算是新鮮的東西。總之,就算我並不是特意的拿出智慧手機來製造聊天話題,也不介意別人對這隻手機充滿好奇或者興趣。iPhone 和 iPad 更是如此,就像名牌包包一樣。
但是 Kindle 不一樣, Kindle 很難拿來炫耀。Kindle 沒觸控螢幕、沒相機、沒 GPS 就算了,連螢幕都還是黑白的。Kindle 的介面和上個世紀的 Palm III 或者 Macintosh Plus 放在一起,一點也不突兀。
總之,拿起 Kindle 時,唯一做而且也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閱讀。就跟你拿普通紙本書籍一樣。不對,就連拿出紙本書籍,你內心裡都還可能有種炫耀的心態,也許是很紅的 1Q84,也許是厚重的專業書籍,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建立你的個人品味形象,就像是衣著和配件一樣。你也能夠拿紙本書籍來壓花、打蟑螂、墊桌腳。
但是 Kindle 不行,閱讀電子書時,旁人看不到封面,無法驚嘆你的文化氣質。放在書櫃上,也顯得單薄,不像傳統書籍可以讓訪客一進客廳,就被屋主的學識淵博所震攝。
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閱讀,半點社交的成份都沒有。
所以拿出 Kindle時,我一定是在閱讀。沒有人喜歡在閱讀時被打斷。更何況如果交談的內容是,「這是哪一種 iPad?」這類的問題。
 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是一種很自閉的活動。名牌、手機或者酷炫玩意是社交和溝通的工具。
所以 Kindle 和 iPad 兩者的購買動機以及使用時機存根本上就很不同。

如果你還需要問為什麼要買 Kindle,你大概就不是 Kindle 的目標族群。
(上面的話也同樣適用於 iPad ,只不過沒有人不是 iPad 的目標族群。價格要是低一點的話,我大概也會買一台吧!)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立體顯示器


下面是2002 年我在 BBS 上寫的舊文。當時的預言,現在看起來比那時想像中要準。
2002 年初的時候,是無法想像 3D 電影會再度流行。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TnC
標  題: 立體顯示器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Sat Jan 19 02:28:27 2002), 轉信

以下是我猜的。
2003年中會慢慢開始進入主流家用/辦公市場。
2004年中會開始有點可以買。佔有市場不很大
但一定的比例,而且逐漸增加。
2004-2005年,一些有關兩眼/多眼視覺的軟體商
業化,並且逐漸成熟。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雙
眼/多眼 相機/攝影機 進入市場。同時也可能
2006一些網路電視台的立體電視節目開始播出。
同時電視台也開始試播立體電視節目。
遊戲市場會被影響。
不過立體電視的流行,可能要等到2010年左右。
2025-2030年,平面顯示器/電視逐漸被淘汰。就
像黑白顯示器/電視一樣。但是收音機還活著。
一些以前的影片會被立體化,就像從前的黑白片
彩色化一樣。不過比較容易,因為有許多影片本
來就不只是用一個攝影機拍的,就算只有一個攝
影機,很多情況也能從連續的動作和光影還原立
體。當然從連續影片解馬賽克也不是什麼問題。
這些軟體2005年之後就會逐漸出現。
2030年,標榜實投影全像的顯示器會開始出現展
示機型。不過進入主流市場,是2055年之後的事
情了。至於一般的虛投影全像,在更早的時候
2010-2020就會開始和普通的雙眼原理的立體顯示
器搶市場。但是由於技術成熟度和成本的問題,
還是以雙眼視覺為基礎的技術領先。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那一棒的鋒情

六局下半,兩人出局,一壘有人,一比零,我們還落後一分。

時間是 2007年 12月 3日,中華隊在亞錦賽對上日本,爭取僅有的一張奧運門票。

日本的投手是王牌達比修有。

這時,輪到陳金鋒上場打擊。他在義大利世錦賽拿到全壘打王,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就像很多其他人一樣,我也在電視前觀看這場比賽。而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又再度出現。期待陳金鋒再度成為救世主,但也很害怕他被三振或接殺。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有很長的一段日子,窩在廉價租來的小房間,吃的是僅能果腹的食物。那段時間,陳金鋒也在美國職棒大小聯盟間載浮載沉,雖然沉的時候要比浮的時候多些。小聯盟的待遇並不好,但那時早已是國民英雄的他,卻甘之如飴。

和很多人一樣,我時常會注意他的新聞,有時是好消息,其他時候則不是。每當發現他又沒打擊機會甚至又回 3A,雖然不見得完全理性,但常常會埋怨道奇總教練崔西有眼不識英雄,不多給一點機會。

但不管是好新聞還是壞新聞,和很多人一樣,總是期待多看到他的消息。因為只要看到他的出現,再爛的租屋與食物都不算什麼了。他讓我們回想起付出這一切的理由,讓我們記起自己的夢。而每個人的夢想都和他想進入大聯盟的夢想一樣重要。

未來就像投手投出的下一球,你無法預測會是什麼球路。但反正球來就打!也許我們不知道球會怎麼來,可是只要陳金鋒上場,我們永遠知道球要往哪裡去。

所以陳金鋒上大聯盟的時間,我們去道奇看球的頻率就會增加,希望能剛好看到他上場。雖然我們並沒有抱太大希望,因為你也知道,他上場的次數並不多。但還真有那麼一次,我們碰到了。八局上半,陳金鋒上場守右外野。雖然看得有點心驚膽跳,但這次他的守備稱職。九局下道奇進攻,還落後一分,終於快要輪到陳金鋒打擊了。一人出局,一壘有人,打擊的是來自韓國的崔熙燮,陳金鋒在旁邊暖身。我們的劇本當然是崔熙燮上壘後,陳金鋒至少擊出個打點甚至再見全壘打。如果崔熙燮不幸出局,那就是典型的陳金鋒時刻,也該是時候讓道奇的球迷見識救世主的風采了!

全壘打果然出現了,不過是由崔熙燮打出。全場球迷的歡呼雷動。這些歡呼聲裡面,有不少是韓國球迷發出的吧?不知道他們有多高興。我們心裡都默默這樣想。

2005年,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不少,而陳金鋒也終於回到台灣家人的身邊快樂的打棒球了。經過七年的辛苦,他終究還是沒能站穩大聯盟。十年前他拿到全壘打王的那屆世錦賽,他在預賽裡創出連四場五隻全壘打的新紀錄。但中華隊預賽就被淘汰,僅得第十三名,有史以來最慘的成績。似乎默默告訴我們這位國民英雄的人生將有帶著悲劇色彩的一面。回到台灣打職棒固然快樂,但缺少了美國職棒激烈的競爭,他對快速球勢必會生疏許多。

事實上,2006年亞洲職棒大賽,面對達比修有的快速球,他吞下 2K。大家都在想,如果他繼續留在美國,結果是否會不一樣?也因此,當陳金鋒上場時,以往只有單純的期待與相信,現在慢慢參雜了一份擔憂。擔憂的感覺慢慢變強,強到甚至某一部份的我,希望他能保送上壘或隨便打個鳥安吧。與其說是不想見到救世主的形象被破壞,不如說不想看到夢想在現實殘酷下幻滅。

回到六局下半。陳金鋒慢慢站上打擊區。和道奇球場那次一樣,壘上有人,兩人出局,落後一分。不同的是,這次,他等到救世主時刻了。問題是,對方的投手可是曾讓他吞下 2K 的達比修有。一年不見,年輕的達比修有正逐漸往頂峰邁進,年輕帥氣的他,來台時成了小女生追逐的偶像。而陳金鋒呢?

然後,我看到他的眼神。突然之間,我有種無法形容的感覺。硬要形容,就像是那種宣稱世界末日的瘋狂預言家附身一樣那種感覺。只不過,這次瘋狂預言家喊的是救世主降臨。不是那種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也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期待與希望,而是「一定」。他一定會打出全壘打。不是期待或相信,而是絕對的知道。幾球糾纏之後,那個瘋子叫的只是越來越大聲,果然:

球飛出去了,球飛出去了!兩分砲,我們反而領先了。這時候的心情,我想,如果你那時也有看到,你也同樣感受到了。

當然,既然你有看到,你也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我們10:2 慘敗。最後幾局,許多球迷都不忍卒睹。那張奧運門票,最後也讓日本拿去了。

時間拉到 2008 年八搶三奧運資格賽,中加之戰,八局下半,四比二我們還落後兩分,兩人出局,一二壘有人,輪到打擊的是有小陳金鋒之稱的羅國輝。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爭取奧運門票的機會。陳金鋒因為受傷,沒有參加。沒有陳金峰的中華隊,是一支年輕的充滿新血的球隊。前三場我們三連勝,不過,硬仗從這場才真正開始。事實上呢,因為加拿大比較強,我們鎖定的其實是下一場的澳洲隊。這隻年輕的隊伍,能夠緊咬著強隊加拿大不放,已經讓人對他另眼相看了。

同樣的救世主時刻,但場上的不是陳金鋒。我對羅國輝並沒有特別的期待。不要誤會,我知道他很強,也非常期待並且希望他能打出全壘打。只是相比之下,這個期待並不特別而已。畢竟,他不是陳金鋒。

直到看到他的眼神,我才知道我有多錯。因為,那是陳金鋒對上達比修有的眼神。我很確定,因為那個瘋狂預言家又跑出來了。「一定,這是一定救世主降臨的時刻!」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看影片吧:

果然,救世主降臨,球四平八穩飛出去了!5:4,我們領先了。只要再撐一個半局,我們就贏了!不過,就像中日戰一樣,我們又被逆轉了。但是這次不一樣,他們與加拿大奮戰到延長加賽,才以 6:5 一分之差飲恨。

他們說,要帶陳金鋒賢拜到北京。

當陳金鋒回來打球的時候,我們說能夠打過大聯盟,夢想已經達成。我們說,追夢本身就是一切。我們說,夠了,你付出夠多了,該是回到家人身邊快樂打球的時候了。但是,說沒有完全遺憾是騙人的。

直到今天,我才了解之前的想法有多膚淺。夢想從來就沒有遺憾。陳金鋒的夢想已經傳承到這隻年輕的隊伍上了。

這幾年,陳金鋒已經用他的行動,默默的影響了所有人,他的隊友們,學弟們,球迷們,所有台灣人。甚至也許,他的對手們。這個勇敢追夢的精神,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每一個人。夢想的傳承,從來沒有斷過,從紅葉開始到世界盃、亞洲杯、奧運各項國際賽,從成棒到職棒的分分合合、從往日職發展到往美國發展,這個傳承,一代接著一代,從來沒有斷過,而且逐漸茁壯。我們見證了陳金鋒將他隊棒球的體悟,傳遞給年輕的後輩。

如果說奧運象徵人類對於夢想的追求,那麼,他們帶去的不是陳金鋒,而是我們每一個人。

每一天,你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奮戰,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就像所有的上班族、業務員、學生、生意人、工人或者任一個人。早上出門途中,買早餐時和老闆娘互道謝謝。謝謝你買我的早餐。謝謝你努力做的早餐。謝謝早上的太陽。謝謝中華隊。今天也要努力喔。

藉由短暫的接觸,堅守崗位、努力追夢的信念。在每個人之間傳遞著。

所以我們不會忘記,球要往哪裡去。

有一隻球隊,數十年來,將我們的夢想代代傳承。有人叫他中華隊,有人叫他台灣隊,但從沒有人為此爭執。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支持的是同一隊。

有一個人,在自己崗位堅持,埋頭耕耘。他是陳金鋒,他也是你我。也許講到台灣之光,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他。但我們知道,只要我們都努力照亮身旁的人,台灣就會閃亮耀眼。

延伸閱讀:遷徙的冠羽: 帶陳金鋒去北京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中文程式語言

每次一提到中文程式語言,常常會看到人批評「中文程式語言」不實用,浪費時間。

「程式裡面用的英文很簡單啦,不會造成困擾」

「打英文還比較快」

沒有錯,對「一般人」來說,也許的確不實用。

大部分的人都把自己當成是「一般人」(常常也沒有錯),但是忽略掉自己前面和後面都還有人。

同樣的那群「一般人」,他們會偏好中文的文件和軟體,也會感謝翻譯成中文化的作者。

如果單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中文化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因為「文件中用的英文很簡單,不會造成困擾」、「直接看英文還比較快」。

而我的英文還很爛呢。

如果連我都覺得中文化翻譯都是沒有意義、浪費時間,更何況是對英文程度正常的人來說?

還好,不是每個人都只從自己的需求來看世界。

那些想磨練英文而翻譯的人不談(其實翻譯品質堪慮),中文化的工作者本身往往不需要這些中文化文件和軟體的,他們是為了別人而做的。

「一般人」的確需要感謝那些翻譯者,感謝他們不像「一般人」一樣,只因自己不需要,就認為浪費時間、不實用。

很明顯的,發展中文程式語言的人,也不是因為自己需要才發展的。

前幾天到我家裝潢,弄電路、音響的人,有些甚至連 In, Out 這麼簡單的字, 都不是很確定。以前當兵的同袍,英文的程度也是遠低於我的預料。他們才是真正的一般人。

但我認為他們其實都很聰明,如果有適當的環境,如果程式可以用中文寫,他們也許就能學會寫程式。

這是我關心中文程式語言的初衷。即使遠在當兵之前,我還過份高估一般人英文程度的時候也一樣。

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的人,很多狀況會出乎我預料。

比方,我也實在不知道 OOPS 開放課程計畫的中文翻譯到底要給誰看。

我無法想像能有多少人能學習高等課程,卻看不懂英文。我無法想像有人需要這套計畫。

我反而能想像那種因為是中文,而望文生義誤解的人(推翻相對論,滿口量子能量場、證明尺規三分角的那類人)。

但同樣的,我知道世界上的人有千百種,如果要我下注,我還是會站在有人需要那邊。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Mardi Gras 珠珠嘉年華 (下)

Trick or Treat
Mardis Gras 要珠珠靠的是親和感,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同樣能從小培養小孩要東西的能力,但焦點顯然放在另外一種面向。
有趣的是這個習俗主要是在英語國家流行,如美國、英國等等,是一種巧合嗎?
聖誕節的禮物又是要東西能力的第三種面向,因為理論上,小朋友要乖,聖誕老人才會把好的禮物給他。
所以綜合三者,小孩學會了用社會的秘密 Protocol、學會了不給糖就搗蛋、學會了表現好才有收穫這三件事,在節慶活動中潛移默化出小朋友全方位取得社會資源的能力。

Or Maybe Not
沒錯,理論上是乖的小朋友才能在聖誕節拿到禮物,但這是「理論上」。實際上,能夠拿到好的禮物的是有錢人的小朋友。這裡隱含的邏輯變成是,有錢的小孩比較乖,有錢有地位的小孩才是好小孩。
仔細想想, Mardi gras 拿到的珠珠和聖誕禮物的不同點在於,珠珠是幾乎沒有金錢價值的,很純粹的只是一種計分工具,很純粹的是一場遊戲,爭取虛榮的遊戲。而聖誕禮物是有很殘酷的金錢價值的。萬聖節的糖果,雖然不像是聖誕禮物那麼貴重,但至少是能夠吃的。
這裡告訴我們,表面上我們要用拿珠珠的方式,用社會上的協定,巧取福利、名聲、地位,但是一旦天黑,碰到真的可以吃的東西時,那就別管什麼吃相了,恐嚇豪奪就行了。
傳統上聖誕禮物的獲得方式「乖」,可以用來平衡另外兩項,但在資本社會的影響下微妙的改變了。現在的聖誕節只是再度肯定了前兩項巧取豪奪能力的意義,因為誰管你去年做了什麼,禮物好不好才代表乖不乖。

我們難道沒有嗎
我們社會裡還是有很多場合有類似搶珠珠的練習遊戲,比方看球賽的時候搶贈品,參觀展覽的時候搶贈品(以前變魔術幫忙展覽宣傳時,體會贈品真的是吸引人潮的利器)。
但這和 Mardi Gras 的搶珠珠又不太一樣,因為發贈品的人通常只有一兩個特定人,而 Mardi Gras 和萬聖節要多東西的精髓在於向為數不少的不特定人要求東西(但又不是乞討)。因為重點是,你將來是要向整個社會要東西。
我們文化中可以比擬的,就是過年的紅包習俗,但培養出來的「要東西」方式,以及「要東西」的對象就不太一樣了。
所以說,不同文化節慶活動,給小孩的暗示不一樣,訓練出來的人格特質,當然就會不一樣。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Mardi Gras 珠珠嘉年華 (上)


很多人對於 Mardi Gras 和珠珠(Beads)的第一印象是 Girls Gone Wild 的 Flesh for Beads。其實 Mardi Gras 和珠珠的意義比這個要深遠的多。
簡介
Mardi Gras 是法文 Fat Tuesday的意思,是嘉年華會的最後一天。沒錯,和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那個是同一個節慶,從聖誕節後第十二天(一月六日)一直到復活節前四十六天。除了里約熱內盧外,紐澳良、威尼斯的 Mardi Gras 慶典也很盛大。詳細可以參考 Wikipedia 的描述。
在 Mardi Gras 的花車遊行時,有一個習俗是花車上的人會向群眾丟出珠珠的習俗,這個習俗從哪裡來的,有多久了,我不清楚,不過在美國還挺風行的。 Flesh for Beads 只是關於這個習俗的一部分而已。
我認為這個花車向人群丟出珠珠的習俗,相當有趣,影響可能比表面上看來的要大。這個習俗其實背後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為何搶珠珠
搶珠珠的人,有小朋友,也有大人。也許小朋友會更為重視這些珠珠,但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有。珠珠其實並不貴,沒有太多金錢上的價值,大家之所以會去搶,一部份是有趣,一部份是虛榮。而有趣的背後,其實也還是虛榮當作動力,就像是下棋、賭博、打球,要是沒有輸贏,畢竟就比較沒勁。我用虛榮這個詞,沒有不好的意思,而這個虛榮,其實沒有那麼「虛」。
你如果能夠拿到越多珠珠,就代表你很行,是一種榮譽。而這個所謂的很行,不是像打球或者下棋那樣,代表你身手矯健、思慮清晰,而是代表著一種「對於人的能力」的肯定。
什麼意思呢?雖然丟珠珠的人,本來就打算要把珠珠送出去, All beads must go,要來個清倉大贈送。問題是路上人這麼多,這些珠珠他要送給誰?

要求的能力
身為群眾之一,這時你要達到的任務是無中生有,在沒有任何實質回報的情形下,你要讓他願意把珠珠給你,或至少願意在你面前把珠珠丟出去。
眼明手快、思慮清晰對於搶到珠珠是有幫助的,你的守備範圍比較大,選擇好的地段,都有助於你的收穫,但是關鍵是提出要求的能力,請別人幫忙的能力。
最基本的一點是,你要清楚的表達你的訴求,最低要求是,你要讓別人知道「你要珠珠」,至少要讓他看到你,看到你伸手。
但光是這點是不夠的,因為滿街的人都在表達這個要求。在這之上,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了。

別人為什麼要幫你
這時,你要問自己,如果在花車上的人是你,你會不會把珠珠丟給群眾中的自己?
你要讓車上的人最容易看到你,所以你要佔據顯眼的位置,手和身體要動,因為活動的物體容易被注意到,比「背景」容易一點。發出一點聲音也沒有壞處。
再來就是要掌握你的「優點」,你是可愛的小朋友?還是漂亮美眉?你的笑容讓人很感覺很親切嗎?這裡有些能力是可以練習培養,可以放大的,但是有一部分就很現實了。但即使先天條件不如人,那也要盡量培養讓人第一眼就感覺親切的感覺。
除了給人直接的親切感之外,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可以給對方些什麼?拿來當作交換?也許用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就失去意義了,但是熱情的歡呼尖叫總可以吧。
死纏爛打也許也是一招,主動而明確的伸手去要,總之要給對方一個理由,任何一個理由,讓他把珠珠給你。

以上都不重要
以上的「招數」不是重點,重點是總之,在這個丟珠珠的習俗裡面,小朋友、青少年學習到了「向別人要求」的能力,求人的能力。或者更明白的說,是「搶奪社會資源」的能力。
這個能力的關鍵在於一個不可言喻的眼神,在於時機,不是我能用文字說清楚的。只有在實戰中能磨練。
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和機會,是掌握在別人手上的,升遷的機會、生意的機會都是。當上面的職位有空缺的時候,別人為什麼要給你?你要給丟珠珠的人一個給你理由。
在搶珠珠的「遊戲」中,小孩鍛鍊到了這種能力。即使沒有鍛鍊到,至少也讓他們趁早瞭解到現實,找到妥協的辦法。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模糊詞彙的共鳴

我爸的演說其實是很有一套的,常常能夠引起共鳴和熱烈的迴響。這裡面自然是有肢體以及聲音等等非內容的因素,不過呢,但也有內容方面的因素。
內容方面,我觀察到兩個現象,第一個是他的價值觀很「正確」而「標準」,由於大多數的人長期受到標準價值觀的洗腦薰陶,碰到這些「正確」的言論,自然會產生標準而正確的反應。就像千里眼系列的女主角岬美由紀施展龜派氣功的橋段一樣,眾人應聲倒地。我想這也就是「後見之明」實驗背後的原理之一(這個實驗應該在 Mind Hacks 中有提過)。
另外一個就是這篇的主題,模糊性詞彙。模糊詞彙是一個在很多場合下相當有效的技巧,可以用來產生共鳴和「意義」,例如魔術。可以參考心靈術和魔術的書, Kenton Knepper 的 Wonder Words 1。
以下我用一些方式來說明:
Just Do It!
這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這個句子沒有清楚說 "It" 是什麼? Do 是什麼動作?就連 Just 都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方「只要去做」、「就是去做」、「現在去做」。
因此,聽到這個句子的人,自然會用自己的經驗去賦予這個句子意義,套入適當 Do 和 It。所以銀行搶匪可能也會認同, Just Do(搶) It(銀行)。
所以這樣的句子自然可以影響較廣泛的人,引起共鳴。這類 Slogan、廣告詞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引起共鳴,所以使用這個技巧是相當巧妙的。

抽象<->具體互換產生的錯覺
另一層的意義,就是暗示你 Just Do(買) It(鞋子)! 沒有人知道 Just Do It 跟運動鞋有什麼關係,但是一旦當你對這句 Slogan 產生共鳴後,除了莫名其妙的你對這個商標產生熟悉感和認同感外,看到這個句子,你會聯想起這個廠牌的鞋子,自然而然的把 It 賦予在鞋子上。
不要忘了,先前你已經因為自身的經驗,同意了 Just Do It 這句話。現在 It 變成鞋子了,那要怎麼去 Do 鞋子呢?你的頭腦會自動填補這個缺口。
這也是模糊詞的另一個妙用,這是 抽象->具體 ->抽象 -> 具體的過程。
一開始是模糊的句子,然後你用自身經驗去找特例,賦予意義,然後回到抽象概念,同意這句話。最後他再利用你同意這句話的基礎上,賦予這個句子另外一個具體的意義,讓你被迫同意他。
因為這一切是你自己(潛意識)推理出來的,而不是他告訴你的,所以你會更容易被這個結論說服。

Impossible is Nothing
這也是另外一句廣告詞,其實你注意的話,很多廣告詞都是用這類模糊的字眼,用以產生共鳴。
Is 或者「是」的意義很模糊的。「玫瑰是紅色的」、「這部車子是我的」、「6*9是54」、「我是魔術師」,「台灣最大的民間團體是去死去死團」,這些「是」的意義都不太一樣,有些是定義、有些是屬於、有些是所有權的概念,當然平常我們依照情境,只要仔細想想,就能判斷這個「是」到底是哪種用法。但是 "Impossible is Nothing" 則不然,因為 Impossible 和 Nothing 的意義都不太明確,所以其實你不容易判斷這個「是」到底是哪種。

我是外省人 反對蔣介石
這句話的來源取自我是外省人 ,反對蔣介石。我們不討論「我是外省人這句話」背後暗示的意義,因為這句話本身並不會太模糊。模糊的是第二句「反對蔣介石」這句話。
什麼叫做「反對蔣介石」?你可以「反對石頭」、「反對太陽」、「反對銅鑼燒」嗎?
反對蔣介石是要反對蔣介石存在、反對蔣介石活著、還是反對他當總統?這裡面的解釋可以很多。經由前面說的「抽象<->具體」的法則,你可以在他的很多作為中找到你不認同的作法,或者很多作法的你不認同的面(另外一些人,也可能經由「抽象->具體」法則找到一些他認同的作法,或者作法他認同的面,不過這點稍後再討論)。
這時候,再經由抽象->具體->抽象,把這個認同點轉換成「去蔣化」等等其他的模糊的詞彙。
當然,作為一個 Slogan,利用模糊化是常見的手法,就像前面說,廣告詞都是這樣。
上面連結裡面有詳細的內容與論點邏輯,不過不在本篇文章討論的範圍。我只補充一點,模糊化的說法,在 Cold Reading 中也很重要,因為你可以「把 Maybe 變成 Yes,把 No 變成 Maybe」,也可以「事後具體化」。
事實上,就宣傳語而言,我覺得甚至要更模糊化一點,不妨改成「我是所謂的外省人,我不崇拜蔣介石」,這樣雖然稍微長了一點點,但還能接受,而且能夠產生更大的共鳴,代表更大的力量(共鳴、力量也是模糊化用語)。

權威的建立與友善的印象
看到前面應該會發現,模糊化詞彙其實是兩面刃,因為讀者或者聽眾,同樣的能夠選擇對你不利的解釋。所以誘導對象去尋找對你有利的解釋,是很重要的。
其中一個就是權威的建立,另外一個是建立友善的印象。假設你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素有名聲的預言家,你講的一些模稜兩可、晦澀不明的語句,別人如果相信你,會想辦法「聽懂」你,所以自然會去賦予你句子「好的意義」。更妙的是,即使他們找不到適當的意義,他們常常也只會認為是自己資質不夠,沒能聽懂你在講什麼。
相反的,如果別人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反駁你,那就是完全相反的一回事了。
「你要先知道你要找什麼,才能找到」。

使用正確的詞
正確之所以正確是是有道理的。
前面說過我對我爸的的第一個觀察,使用「正確」的詞彙,「正義」、「人品」、「法治」等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如果你開宗明義就說「在步調快速、冷硬科技產品充斥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該珍視正義、人品與溫情,而創造幸福祥和的社會與人生是我們畢生的追尋」,雖然這實際上只是完全無意義的一段話,但如果我的開場白講這一段話,即使你覺得八股也好,你會自然陷入一種這傢伙講的話我會同意的想法(八股有時代表著「我早就知道了」)。
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會被某一部份打動。首先,你得同意第一句,因為那只是事實陳述。第二句你最少也會有某種程度的認同,而且,我亂槍打鳥,「正義、人品、溫情」三樣,很可能會打中一項你感觸深刻的核心價值。只要打中一槍就夠了。最差最差的情形,你也不可能反對,因為「正義、人品、溫情」這三個詞彙的意義其實都是你自己賦予的。
「更應該」的更是和古人、其他現代人、還是以前的自己比較?
第三句也是,沒有人會否認幸福的人生(或者社會,這裡是打兩槍)不是你的追尋,因為「幸福」的意義也是你賦予的。
而且這三句話,老實說,邏輯上的關連性很低。但這不重要,一旦建立了這個假象,我接下來的論點混亂、邏輯散漫都無所謂,因為你會自動幫我解釋。
這一切都是幻覺,It' s all in your mind!
(相反的,某人喜歡用「道德是什麼,可以吃嗎」這類的開場,當然就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流行的詞彙
如果你注意到的話,流行的詞彙也常常帶有模糊的味道。比方 M型社會,比例原則,某某事的邏輯、某某事的哲學、宅,這些用法都脫離了原本的定義。「愛台灣」的愛要怎麼愛,台灣是什麼也都有解釋的空間。「王建民做出一個投球的動作」的動作,跟 Do 一樣,是個模糊的詞彙,而就算王建民不是真的投球出去,你也可以解釋「他只是做出一個投球的動作,但是並沒有真的投出去」。
還有「對」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東西「對」?也留給你解釋。你也可以很方便的忽略它。
「奈米高科技產品」中,到底是什麼東西的那個部分奈米也沒人知道,高科技到底長多高,也沒人計較。

努力必然有收穫
和字面上的意義不同,這個法則可以參考心靈魔術師 Luke Jermay 的 Reversed Gestalt Moment 或者 Banachek 的“Psychological Subtlies” 中的 “Remedies or the Old Witch Doctor”。
簡單的說,就是「他煞費苦心的做了這麼多事情,一定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吧!」。
今天如果你是幼稚園老師,你聽到小朋友講 "Impossible is Nothing" 或 "Just Do It",你可能會一笑置之,或者糾正說 "Nothing is impossible"才對。
但是現在是電視上播放的廣告、各地大大的看板上面,被特別強調的句子。這時候,你會自然認為「他們花大筆金錢和精力,宣傳這樣的句子,這個句子總是該有些什麼意義吧?」,這時,你就會進行尋找意義的程序。

妳的把戲我全看穿了
平常生活中,想要像日劇圈套中的山田奈緒子或者魔術師系列中的里見沙希一樣,看穿罪犯或神棍的魔術手法,是不太容易的。因為沒有太多罪犯會用(一般人不懂的)魔術手法來犯罪。
但是模糊詞彙的手法倒是常常可以看到。雖然他們不見得是犯罪或者騙人,但瞭解這個手法後,你也可以大聲說:「妳的把戲我全看穿了!」。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M型憤怒,現在才怒會不會太晚了點

這篇M型你個大頭!還有一些其他類似的文章,都在批鬥現在濫用、亂用「M型社會」這個詞的現象。
我絕對同意「M型社會」是個濫用詞,甚至我對「藍媒陰謀論」採取某種保留的態度,而且相信其中多多少少有人為的操作。
問題是,被濫用的詞實在太多太多了,光挑一個出來批,實在沒什麼意思,我們多列幾個現在或者過去被濫用的詞出來。

台灣之光:因為普遍黑暗才需要光吧(我前面也有文章討論到這個,不過重點不是這個詞被濫用)
愛台灣:只是把以前的「國」換成「台灣」而已。因為沒有人知道愛台灣到底是什麼,所以需要不斷舉例「這就是愛台灣啦」,才能彼此溝通。
比例原則:一堆人開口閉口比例原則,但是沒幾個人知道比例原則是怎麼個比例法的。
無限上綱:無限有那麼容易嗎?
:這個比較像是口頭禪,一堆人沒人問話,就在那裡對來對去。大概是受到新聞或者談話節目影響吧,因為新聞裡面的記者,常常會聽到一些觀眾聽不到的問句。
偽議題:其實我只知道偽命題 Pseudo-Proposition 是什麼,一般人所謂的偽議題大概比較像是「假設性的議題」、「別有目的的議題」、「炒出來的話題」。
邏輯、哲學、科學、電磁波、量子、場、能量、常態分佈、套套邏輯......:太多了,列不完,有幾個誤用的歷史之久,可能辭典都把誤用法放進去了。
老梗:只有老,沒有梗。橋段、構想、創意、理念、典故、意義,全部變成「梗」了。梗差不多就等於「東西」。梗這個字包涵範圍太廣,所以幾乎沒有意義了。於是「老梗」就只剩下老傳達出意涵。
奈米、全球化、藍海、樂活、極簡、低調奢華、混搭:老梗了。
:最近突然在媒體上流行起來了,反正原來是 Hot的,現在就是夯。
當下:現在、時下、當時全部變成當下了。
動作:好像前一陣子還挺常看到的,完全是個贅詞。例:王小明當下一整個正在進食吃飯這個動作...... 對。

其實這些濫用語,就像美國年輕人愛說 like一樣,外人聽起來很刺耳,但是對他們來說,代表著一種歸屬感、同一國的認同感。台灣也很多網路用語。腦殘、Orz都算是,這兩個也都有新聞。 Orz 就不用說了,上星期新聞有法官判決年輕人網路公然侮辱,只因為腦殘這兩個字。
其實「M型社會」這個詞也是一樣,他指代表著一個流行文化上的歸屬感,不管你喜不喜歡,這是一個自然的社會現象,你用大家流行的詞,容易產生認同感、產生共鳴。即使那些用這個詞的人知道這個詞被誤用、濫用(雖然大多數的情形下,我懷疑這點),他絕對也有足夠的理由來利用這個流行詞來快速和讀者產生共鳴、吸引讀者注意。
我很小的時候就怒過了,那時因為楚留香流行「輕功」這個詞,也流行「愛現」這個詞,我發現同學常常用這個些流行詞,但是每個人用的意思和場合都不完全相同,他們只是用而已,就像憋四和大頭蛋那樣,聽到某些詞就會呵呵笑,卻不見得真的在意詞的意義(那時真的很小)。我是到很後來才知道那些詞的意義從來就不是重點。所以雖然當時我也是試著在一些安全的場合下,有意使用這些流行詞,但卻保持了很長時間的疑惑、以及一段時間的憤怒(怒他們怎麼不知道意義就敢使用)。其實根本沒什麼好怒的,「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遊戲中的用法」
重點從來就不是詞的意義,而是歸屬感,而是再次確認我們可以信賴他人,確認他人是同一國的。這點除了自如同猩猩一樣的社群意識外(象徵著戰與不戰的差別),在現在社會中更加強了他的意義。
現在的社會很大,你很容易碰到陌生人,你更需要一些東西來說服自己,讓你能夠相信別人,相信別人跟你遵守同樣的道德規範、同樣的價值觀。語言是一項,他代表著你和他生活在相似的環境下、看相同的電視。甚至就連日期也是一樣。一月一日有什麼特別的?但是因為大家都覺得他特別,所以他就特別了。所以越是現代的社會,越需要跨年活動,這能讓大家有那麼一點理由相信,還有數十萬、數百萬的人,至少和我有一點點共同點,相信同一套法則,有類似的信念,遵守相同的遊戲規則。所以過節的氣氛是快樂的,中秋節、端午節、聖誕節都一樣
舉個聖誕節的例子最明顯。如果你在都是基督教的國家,像是美國好了,表面上,當然大家尊重你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尊重你過 Hanukkah 或其他節日而不過聖誕節,官方說法要說 Happy Holiday才政治正確,但是感恩節一過,大家都開始聖誕布置,裝飾屋子。你當然可以不這麼做,但是你會變成社區裡的怪人。也許你可以承受這一點。但是你的小孩在學校時,其他同學都高興的分享聖誕節收到哪些禮物,他們要怎麼做呢?這不是宗教信仰的問題,而是你上不上道的問題。
情人節也是一樣,他背後的商業陰謀論不是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只是不關心。問題是你上不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