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顯示具有 日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真相の方程式

圖為真夏方程式劇照
這是事故,還是殺人? 真相究竟是——
被當成意外死亡的屍體,以他殺重啟偵查。與政府對抗的群眾,與過往案件的牽連,充滿悲傷的疑團。交錯著殺意、親情、守護、罪惡感……各種人性掙扎,最後,又該由誰付出代價?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像煙火一樣的記憶
 前幾天在 COSCUP 結束後,集結前往凱道時,有年輕的朋友問我說,像我這樣的六年級這個世代,對於洪仲丘這個事件的看法。
 身為一個專業級的 outlier,我不太有自信能代表其他人的想法,所以我反問他原因。 原來是因為他父母(六十多歲)有與他不同的看法。
社會上的確有一些與泛二十五萬人不同的聲音,比方像是這隻烏鴉銀正雄的言論等等。這些想法讓多數年輕朋友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為是反串。


 前一陣子看了真夏方程式 小說,其中有一句話
「你討厭理科沒關係。不過我希望你記住這件事,『不知道就沒辦法』這種態度,有一天會害你犯下大錯。」
這句話是湯川學跟小朋友說的話(圖中兩人)。
哪個地方不死人?
起訴太陽好了。 
這些態度其實就是所謂的「不知道就沒有辦法 」,或者說長期以來這種態度養成的結果。

因為調查真相太複雜了,就當成是意外好了。
因為怕得罪人,不想知道真相,就當成是事故好了。
因為怕負責、就當成沒這件事好了。
因為不知道不然要怎麼訓練,就當成是沒辦法的事情好了。

類似這樣的態度你一定也有過。
回想一下這樣的經驗,然後想像一下,假如你毫無自覺,然後把這種態度當成理所當然,二十年後,你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電影預告
你會覺得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種東西以前就有過了啊!
也許不是毫無同情心,但你更害怕「改變」。
沒有探究原因、真相的習慣,你已經盲目耳聾了幾十年了,生活在充滿迷霧的世界中,每天沿著固定的路線活動。
一旦知道有人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樣貌、吹散迷霧,已經看不到、聽不清楚的你,會不會感到驚慌害怕,找不到路?

甚至, 你會害怕你過去的人生都被否定掉?
我的意思是,過去這種事情一直在發生,你沒有作為、默許,
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共犯,今天有人跳出來,不就顯得你過去很沒用嗎? (推薦參考東野圭吾的惡意 。不好意思,剛好這兩年東野圭吾讀比較多本。)







希望這樣解釋,可以讓年輕人了解一些老人的思路(雖然他們不見得意識到自己意識形成的過程)。

其實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比方這也可以解釋陳為廷的禮貌問題(「太複雜的事情不懂,所以也沒辦法,但禮貌這個東西我可是小有研究喔」這樣的心態)


電影預告截圖
 一開始的文字,描述的是真夏方程式的故事,也是描述台灣這個夏天的故事。
在小說中,湯川學為了防止「某人的人生被扭曲」,決意揭開真相。
「任何問題一定會有答案。」
「但答案不見得能立刻導得出來。換成人生也是一樣。今後你會碰到很多無法立刻提出答案的問題。每一次煩惱都有價值,但沒有必要焦急想要找出答案,很多時候自己必須成長才找得到。所以人一定要學習要努力要不斷磨練自己。」
當你決定要開始追求答案時,答案不會自己跑出來找你。只有自己動手驗證、了解,答案才會是你的。
所以湯川學帶著小孩一起動手做實驗。
但科學有極限,人也有極限。找到答案的過程也許很難,也許辦不到,但像是湯川學這樣的科學家會告訴你,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有很多人都跟你抱著同樣的問題,一起煩惱下去,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鄉民關心你)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Trick 圈套電影版3 :超能力者大逃殺


現在的智慧手機的還真方便,即使是不太熱門的電影,即使不清楚檔期、戲院,也可以很容易利用手機上網,找出少數有放映的電影院、時間表,並且用導航規劃好行程。
 這次我看的是圈套的電影版3,超能力者的大逃殺。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不愉快的基因

這部由竹內結子和內野聖陽主演的日劇,開頭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不知道該放進那一組日劇類型裡。某方面來看,帶有圈套、時效警察、偵探伽利略那種無厘頭的風格。內野聖陽的教授角色有點類似圈套和伽利略裡面的教授類型,特別是類似圈套裡面那種自大。小林聰美的角色很像從時效警察裡面跳出來的(小田切讓也有演,但在前幾集是個神秘人物)。另外一方面,又有點像是螢之光那種類型的曖昧三角習題,教授有點像是課長的角色,看著竹內結子則和黃川田將也這對年輕人談戀愛。

一開始車內片頭、外加回憶的感覺,則讓我聯想到竹內結子和田村正和演的新紐約戀愛物語。但片中穿插的昆蟲動畫,卻似乎完全否定了這個想法。

實際上,比較起來,不愉快的基因的風格比較像是新紐約戀愛物語。一樣是多年的愛恨糾纏與無奈。

竹內結子飾演的是一名生物研究者,故事開始時是個研究生。高學歷、從事實驗研究的人,與一般所謂的正常的社會人士,在生活經驗和價值觀上有很多斷層。很多研究者的生命是奉獻給工作的,生活與研究沒有明顯的分隔,沒有所謂的上下班之分。當然,這個只是程度上的問題。有些特殊行業也有類似的情形,像是明星,平常走在路上也是明星,沒有什麼上下班的分別。另外就是社會價值觀很不同。很多醫生也類似,因為常常要值班,生活和工作常常混在一起。

總之,就是很不一樣。問題來了,學者和社會還是要接觸的,兩個不相容的東西,碰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部日劇的重心就在這裡。裡面用兩個事件來展現這個主題,一個是竹內結子的感情生活。藉由和正常的小學老師交往,凸顯女性研究者的無奈。做實驗需要長時間待命,隨時應付突發狀況。而且,整個心思二十四小時都放在研究上,即使竹內結子和黃川田將也兩情相悅,但彼此的交往卻總是格格不入。劇中藉由黃川田將也的口中說出「為什麼我不能和一個正常一點的人交往」這種無奈。

另外一個事件,就是學者接受委託研究,以及籌募經費的問題。劇中的的學者接受委做研究。原本研究是單純找出事情的答案,是公正而單純的。但接受委託研究時,雇主往往希望的是你替他的答案找理由。學者的浪漫與現實社會的功利,產生了衝突。內野聖陽在劇中對竹內結子說,學者碰到社會總要吃虧的。

本劇前半後半中間的轉折看似突兀,其實是為了塞進這兩個主題。

但不管是研究也好、感情也好,都是生活。時間累積下來,也沒有什麼對不對,快樂也好,難過也好,這樣過了。大結局明顯的要反應這一點。

結局時,感情算是累積起來了,足以在結尾時爆發。但總覺得花了那麼多篇幅,可能還可以弄得更好、更細膩一點。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Last Friends (續2)

上野樹里飾演的岸本瑠可是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她的心理問題是性別認同問題。宗佑的病是理智與暴力慾望之間的矛盾,理智上他了解不該、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但卻無法克制這個衝動。而瑠可則是生理女性,但是心理上卻自認為是男性,因而產生衝突。除此之外,都屬於正常人。

另一個要角小武也類似。小武由於幼年時的陰影,恐懼與女性肉體接觸。如果他的性向是喜歡男性,那他就是一個正常的同性戀。但偏偏他除了那個恐懼外,是標準的異性戀。他因為不願提及年幼的陰影以及恐懼女性肉體接觸這件事情,所以需要解釋的時候,常偽裝成同性戀。

相較起來,美知留的問題要小些。她沒有那麼根本性的衝突。她一開始是打算一心一意的救贖宗佑。雖然她也許原本沒料到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但她其實幾乎是不惜犧牲她的一切來拯救宗佑的。這當然是浪漫的設定,但劇中表現的是除了瑠可外,她可以做所有讓步。可能很痛苦,但她可以讓步。

而宗佑說得沒錯,Share House 的人改變她了。接觸舊友瑠可及 Share House 的其他人之後,因為瑠可對美知留的重要性,足以和宗佑相比,美知留聽從朋友建議,多為自己想了一點,也同時開始多關心了這些新朋友。這時,救贖宗佑的願望,就和保有 Share House 的幸福產生了衝突。不過這個衝突本身也許體現了人性內在的一些衝突,但相較之下,沒有那麼異常。

Share House 航空公司二人組也有各自問題,也有著內心慾望、客觀環境之間的不協調。但相比之下,他們代表著「正常人」的矛盾與心理衝突。本質上其實類似,只因是大多數人都有的困擾,受到的心理壓力比較小。

劇情安排小武的不排斥與男人心的瑠可肢體接觸,而男人心的瑠可則喜歡美知留。而最後結局的另類家庭收場,象徵著協調。瑠可、小武、甚至美知留,都還保有原來的心病與衝突,但藉由「非正常」的家庭組織,這些衝突得到協調,因此能幸福的生活下去。非正常的組織結構,最大的困擾是外在的異樣眼光。但從內在來看,和正常家庭追求協調的目標與目的是一致的。唯一的問題只不過是,由於非正常的東西由於數量少,結構穩定性還有帶時間檢驗。但話又說回來,所謂的正常家庭組織,在現在環境變化那麼快,真的還有這個優勢嗎?離婚率不是高得可怕嗎?一般所謂正常與否,還是取決於旁人的異樣眼光吧。

別人跟你活的方式不一樣、喜好目標不同,所以呢?一個正常的人,有過異於常人的生活經驗後,他成為一個有特別的人?還是一個生病的正常人?

和充氣娃娃之戀不同理念的結局。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Last Friends (續)

所以宗佑其實夠聰明,聰明到可以了解自己心理上有問題,但是沒有聰明到能夠解決問題。他其實也知道用暴力無法解決他與美知留之間的問題,也懷疑他其他激烈手段能夠達到的效益,所以不斷的加碼或調整。不過面對美知留時,他沒有辦法克制暴力的衝動和控制慾,因為暴力這是他唯一能暫時解決問題的管道。所以理智面與野獸面產生了衝突,他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但看到美知留痛苦的答應和他在一起時,他徹底絕望了。因為他達到他的目的,美知留回來跟他在一起了。但是他也沒有達到他的目的,因為美知留很不快樂。

他其實本來多少意識到這一點。但直到這個時候他才面對這個事實。看著美知留在 share house時,快樂的情形,對照美知留和他在一起時的痛苦。之前還對於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抱持些許希望,現在徹底絕望了。理智上來說,放美知留走就可以了,但他也清楚知道自己沒辦法克制自己的控制慾,還是會繼續暴力。所以,他唯一能想到克制自己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心跳停止。

這有點像是「充氣娃娃之戀」的感覺一樣,宗佑是一個心理變態,但他和正常人真的有差那麼多嗎?如果內心深處像宗佑一樣,藏著這樣的猛獸,正常人會怎麼處理呢?能夠奮鬥到成為公務員,能夠在冷靜時結束自己生命,已算是很善良了。他在笨一點的話,其實可以選擇繼續加碼傷害,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要讓別人得到。

當然這是日劇用比較浪漫的觀點來說這個故事。

一般的觀點也許就是說宗佑這種人不值得同情。不過也得要有能力去同情、同理他,才談得上要不要、值不值得同情這回事。其實就像是獅子,天生有吃肉的慾望。所以他會抓可憐的兔子來吃。但是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也沒有什麼對不對的,因為獅子天生就是這樣。如果這個獅子被灌輸了人類的價值觀,覺得自己很血腥殘忍。那麼,他的理智與慾望產生了矛盾,就像宗佑那樣,那他就生病了。獅子除了自殺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克制自己吃肉的慾望。(除非是用更浪漫的方式,比方悠遊白書裡苦行的方式克制自己,或者吸血鬼用血清替代品這種幻想的產物。)

說野蠻殘忍,人類還更可怕。人類殺害動植物的理由,還不如獅子那樣不得已。話雖如此,但如果身為兔子,看到獅子,也還是要跑。要跑這件事情,無關於是否認同獅子。不需要因為害怕自己認同獅子,而不敢去理解獅子的心態。了解獅子的心態,反而更能幫助兔子逃脫。

美知留的情形又是另外一回事。過去我看到這種案例,覺得原因除了笨外,可能是因為受害者極端需要愛及重視,而施暴者能提供受害者這樣的感受。但看了 Last Friends 之後,有另外一個想法。美知留沒有那麼笨。她很清楚宗佑的暴力是很難改的,從第一次被毆打後,就知道了。她難以離開宗佑的原因是,她很同情宗佑,進而很可憐他。有點像是小白兔逃離獅子魔爪後,卻很擔心獅子餓肚子那種感覺。

美知留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類似宗佑,所以了解宗佑害怕寂寞的心情。她和宗佑一樣,也想要讓別人不再和自己過去一樣可憐。當然,小白兔因為同情獅子,而讓獅子吃掉,你可以說她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很高貴。美知留不是完全沒有抵抗或逃跑能力,她是放棄抵抗。因為她對於宗佑的不安與寂寞感,能夠感同身受。所以她逃走後,一直對宗佑感到抱歉。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她有絕對正當的理由分手。但從她的角度來看,她一個人變得更幸福,留下宗佑一個人更加孤單,她覺得這樣對不起宗佑。在她眼裡,宗佑與其說是一個施暴者,還比較像是一個哭鬧的小孩。在她眼裡,抱頭蹲著的宗佑,還是當年那個被媽媽拋棄的小孩。

這個一樣是個浪漫化的版本。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Last Friends

由長澤雅美以及上野樹里主演的日劇 Last Friends是一部像女王教室那樣,那種讓正常人看了之後會有點受不了的日劇。不過沒有女王教室那麼誇張就是了。劇中的主題是家庭暴力以及心理精神上的問題。

長澤雅美飾演的美知留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很標準的,這個角色會讓人從一開始的同情,漸漸因為她不斷原諒施暴者,變成讓人覺得有點不值得同情。而施暴者(美知留男友)宗佑的職業竟然還是在兒童福利課服務的公務員呢,這更讓人有種知法犯法的反差。

這樣的安排,如上所述,很標準。讓人覺得很寫實。如果只是這樣,也不過就是寫實而已。對我來說,Last Friends 讓我可以有點了解宗佑以及美知留這種典型的立場。

宗佑生病了。他的心生病了。由於幼年時他媽媽拋下他跟別的男人跑了,所以他從小都很孤單。有些有類似遭遇的人可以自我調適,但很不幸的,他沒能辦到這點。因此,他一直處於痛苦中,想要逃離這種孤單的狀況。他應該是一直幻想能夠找到一個適當的對象,組成一個家庭,生下小孩,然後讓小孩能有他過去沒有過的童年生活。

他找到的對象是美知留。但又由於從小缺少模仿及練習的對象,他與人相處的技巧和成熟度其實很有問題。跟美知留在一起他是幸福的,因為美知留了解他。即使他缺乏愛人的技術,他還是盡量模仿癡情男該有的動作。也許是看電影學的,有點戲劇化,但還有模有樣的。

由於極為害怕孤單,又由於小時候媽媽拋棄他,所以他極為害怕美知留拋下他跑掉。害怕的程度已經到達病態了。更大的問題是,由於他從小缺少學習相處技巧的機會,他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只有最本能最原始的方式,暴力。

他想要改善這個世界,他想要靠他的力量來辦到這件事情。這也就是他努力考上公務員,然後從事兒童福利工作的原因。他很聰明,知道很多手段。但是與人相處這種事情太難了,沒有經年累月的練習是不行的。由於他夠聰明,可以靠其他方法來彌補人際處理能力的短處,所以也活過這麼多年。但也因為這樣,造成他的人際處理能力更為弱化。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用了許多有「創意」的方式來處理溝通問題的原因(黑函、剪耳朵、站崗)。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鹿男與美麗的奈良

這部片是Mr. Monkey推薦, 因為劇中主角玉木宏與綾瀨遙分別因此片獲得當季日劇的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獎。玉木宏飾演的小川孝信一位常在重要關頭失敗的倒楣人士, 例如小學時的武術比賽偏偏在比賽前受傷、考大學因為湊熱鬧掉到水池而沒法準時到考、出社會到公司報到那天公司宣佈倒閉, 最後只好回到原來的大學研究室, 但卻因與實驗室同儕相處不融洽被老師建議去奈良女子學院擔任臨時代課老師、臨走之前才發覺自己女朋友要跟實驗室的死對頭結婚了, 原因是覺得玉木宏太神經敏感了。儘管如此, 在抵達奈良的路途中還是發生大大小小的災難, 最後終於到達學校幫忙準備的宿舍, 與劇中其他兩位學校歷史老師藤原道子(綾瀨遙)、美術老師福原重久(佐佐木藏之介)開始新生活。

奈良是個具歷史意義的古城, 我也曾於1991年第一次的日本旅遊曾造訪過奈良東大寺, 對於寺中的漫走鹿群還有印象, 此劇即以鹿作為主題, 引伸出拯救日本免於富士山噴發災難神話故事。劇中的奈良女子學院有兩所姊妹校分別位於大阪、京都, 三所女子學院皆設在當地古城旁邊, 因此分別以該古城的守護動物鹿(奈良)、老鼠(大阪)、狐狸(京都)作為校徽,鹿、老鼠、狐狸為神話中大明神的手下, 傳說中大明神腳下踩著一隻大鯰魚, 大鯰魚每隔六十年就會蠢蠢欲動, 造成火山噴發及地震, 因此鹿、老鼠、狐狸輪流傳遞一個名為”三角”或”目”的神器來封印鯰魚的活動, 劇中設計的背景即為接近六十年轉換週期的日本, 時常發生地震, 富士山也被偵測到有再度噴發的危險, 為狐狸要將封印轉移給鹿的一年, 小川為鹿所選出來的人類, 有著要從狐狸手上拿回”三角”封印的傳遞手使命。

劇中會講話的鹿、被鹿做記號會從鏡中看到自己鹿臉 "憔悴並神經衰弱”的小川老師, 為此劇特別的地方。此外, 為接待新老師小川的歷史老師藤原, 於出遊時不斷介紹各古蹟名勝的歷史, 除了突顯藤原對歷史事務的熱愛外, 亦使此劇別富歷史教育意義。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不用擔心誰吃狗

前陣子看完 Neil Gaiman 的美國眾神後,又接著看了他的「煙與鏡」。可能是由於翻譯的緣故,感覺沒有美國眾神那麼有趣。但裡面還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最近的韓國狗肉事件,各種意見都有。用極端化法則來思考,你總是可以用能吃牛肉的理由來吃狗肉,用不能吃人肉的理由來反對吃狗肉。所以,太過一般的論述是無效的。
不過,我舉韓國狗肉事件的原因不是要講道理,只是要說煙與鏡裡面的一個故事。我現在手上沒書,不過故事基本上是這樣:
十年前的一天早上,所有動物都消失了。
人們開始恐慌。
愛因斯坦說:沒有蜜蜂,人類只能活四年。
更何況是所有動物都不見了呢。
沒關係,我們還有嬰兒。
嬰兒不說話也不太動。
他們沒有智慧和靈魂,和動物植物一樣。
嬰兒的肉又嫩又好吃,沒有人懷念動物。
嬰兒皮有彈性有保暖,做成的衣服真舒適。
愛因斯坦錯了,只要有嬰兒,人類活多久都不是問題。
不過問題是,今天早上,所有嬰兒都消失了。
怎麼辦?我們要吃什麼?穿什麼?
不用擔心,我們一定會想到辦法。
因為人類很聰明,跟動物和嬰兒不一樣。
煙與鏡中的另外一個故事,一個老旅館服務生說,過去是有神的時代,電影明星就像是神一樣,有獨特的氣質,你一看就會知道。但電視發明後,就沒有神了,只有電視裡面的小人。他也看到很多電視裡面的小人跑來著旅館,但和過去的明星完全不一樣。
我懷疑這是否就是美國眾神的靈感來源之一。有點像是 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的感覺。
美國眾神說的就是新世界沒有神。有一些老的神,但是因為不再受到人們的崇拜與信賴,逐漸凋零。有一些新的神崛起(網路、電視),但這些新的神只不過是將來的舊神(鐵路、電報)。美國這個地方,不適合神居住。
當有人喊著自己是新世界的神,或者新世界不需要神,我想到的是日劇生徒諸君裡面的 3DT 和「我們不需要老師」。生徒諸君裡面的二年三班學生,在被原本崇拜與信賴老師出賣背叛後,產生對老師以及大人徹底的仇恨與恐懼。所以其中的三人組成 3DT 這個團體,接受同學的委託,保護同學。「也只有我們能夠保護大家了」3DT 常常對彼此這樣說。即使在一年後,完全不一樣的熱血老師來了,他們也還是完全不信任。他們不斷重複:「我們不需要老師」。
在舊神不再受到信賴的新時代,新的神將自己的身份隱藏在人群中。
因為他們分不出來神與偽神的差別,只好自己當起神。但是如果你連神與偽神都分不出來,你又怎麼能夠當一個好的神?這就是問題所在。
人是無法變成神的,就像美國眾神的設定一樣,人與神是兩種不同的生物。
但是當人比當神要好。神要靠其他人的崇拜才能生存,而人不用。主角 Shadow 這樣說。
到了生徒諸君最後,他們還是說「我們不需要老師」。但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之前他們因為認為所有的老師都是壞的,所以乾脆通通都不要。最後他們已經因為好老師而成長了,所以不再需要老師了。
所以結論是:

為何人類不吃狗?只因人是神的狗。
為何人類不吃狗?擔心神吃祂的狗。
雖然說是寵物狗,難保主人換胃口。
希望大家都變狗,不需要神他們吼。
倘若大家都是狗,不用擔心誰吃狗。
頂多就是狗咬狗,不要人牽自己走。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20世紀少年,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20世紀少年這部浦澤直樹(怪物危險調查員Pluto)的作品,閱讀起來會讓人臉紅心跳。臉紅是因為覺得怎麼會有人能夠作出這麼神妙的作品,心跳是因為被情節吸引下去,想要趕快往後翻,看看會怎麼發展。

當然浦澤直樹本身的風格就相當的迷人,撒著著淡淡的詭異懸疑香料,並且用濃郁的文化背景來調味,但讓人臉紅心跳的東西不是這個。而是他的手法巧妙的結合了主題。
故事的主題是一群長大之後的小朋友,發現童年大家幻想畫出的機械人大戰壞人的圖畫書的內容,居然一一實現,變成了預言一樣。這些事情的背後,似乎是一個叫做「朋友」的人在主導著。隨著預言一一的實現,這樣事情就大條了,因為圖畫書的內容中,畫著世界末日的來臨,而且時間就快要到了。世界末日真的會來臨嗎?
配合這樣的一個主題,浦澤巧妙的施展了許多手法來達到科幻、魔幻、後設的效果,但是並不用真正的太偏離寫實風格。以後設這件事情來說,由於故事基本上是依照小時候畫的漫畫來進行,所以可以描述小時候是怎麼畫出這些故事的,做出一些自我嘲諷,這樣就有了一點後設的趣味。同時藉由圖畫故事與後來發生的真實事件之間的落差,產生了創作與背後事實互相對比的效果,這也是後設手法常見的手法。況且所謂的真實,其實是依照幻想創造出來的,這更有著耐人尋味的效果。最近的電影 23 可能也會有點類似的味道。
同樣的道理,也用在科幻和魔幻上,幻想中的科技與後來實際造出的科技,特異功能和背後的謎底,都圍繞著這個主題。貫穿這三點的一個共通點就是時間跳躍。時空斷裂是後設創作的一個常見的手法,也是科幻和魔幻的常見主題。漫畫中並沒有真正的時間跳躍,但是藉由回憶、倒敘等等手法,達到時間旅行的效果(比方說埋下一個東西,多年以後挖出來)。除了回憶之外,書中還藉由儀器創造出來的虛擬食境來達到回到過去的效果。
簡而言之,作者想辦法在不開外掛的情形下,達到了科幻、魔幻、後設的效果。有點像是我在大唐讀書心得中提過的,黃易在書中製造電玩感還有小人物做大事的技巧。但是 20世紀少年的手法顯然更加繁複讓人眼花撩亂。時間旅行一項是讓人期待的題材,但是要玩得切題巧妙並不容易,電影蝴蝶效應是一個有趣而成功的作品,因為他手法巧妙切題,描述著一個精彩動人的故事。
20世紀少年也是一樣。但更像電影 Memento 一點,因為巧妙之處在於不用開外掛就能玩時間旅行,也一樣的精彩之處在於故事懸疑性,動人之處在於懷舊和共通的情感。看來時間斷裂是製造情感與懸疑的好手法。
他的懸疑部份,有點像是日劇 Xenos 的感覺。Xenos 也是講小時的朋友長大以及過去封閉的記憶,不過 Xenos 沒有用到太多時間斷裂這個手法,比較多的是空間跳躍和情色血腥來達到目的。可能原案也是有許多時間跳躍的打算,不過可能因為時間等等技術上的問題,沒有採用。
依據 wikipedia 的說法,浦澤畫 20 世紀的時候,受到了 Stephen King 的 ItThe Stand 這兩個故事的啟發。這樣讓這個小時預言成真的題材有脈絡可循了,稍稍紓解了臉紅的症狀。創意不過是錯誤的複製,從舊有的創作常常會激發新創作的靈感,幾個人的創意疊加在一起,變成一個了不起的創作。像是一些簡單的民間故事,口耳相傳添油加醋之後,最後可能會變成豐富動人的小說。這樣的解釋可以令人稍稍釋懷一點。
動人的部份,又和日本電影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這樣的懷舊和共通情感類似(和堤真一的另外一部漫畫改編電影 Fly Daddy Fly 一樣是在飛機上看的)。
Always 簡單而平實的敘述著戰後日本人的共通生活經驗,有點類似以前台灣的連續劇(有康安的那個)。劇中以東京鐵塔來象徵大家的共同經驗。20世紀少年則用萬國博覽會(還有搖滾樂等等的通俗典故)。Always 也是漫畫改編的,而20世紀少年也將會有真人電影。
Always 裡有許多知名演員如小雪、崛北真希、吉岡秀隆、堤真一、藥師丸博子。雖然我們不是日本人,也是能夠感受到那股懷念舊時大家一同努力的美好感覺。
除了建築物之外,歌曲也是共同記憶的表徵。20世紀少年也很努力的表現出這一點。西洋歌曲、演歌、校園民歌可能都是會帶給某一群人一些共同的記憶。這個大概會帶給電視世代一些回憶和共鳴吧。
前一陣子看了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這兩本書,裡面介紹了一些有關台灣過去的一些小事的由來,邊看邊想像著過去人們生活的樣貌,感覺也挺有意思的,有著搭上時光機的感覺。
不過這類的時光旅行都有著不可避免的偏差,比方說書上說的日本官員批評日治前台灣的火車鐵路很差,有些地方上坡,還要人推,是二流火車鐵路。從前課本上只提到劉銘傳等等開路的功績,沒有詳細說明到底開出的路是怎麼樣的路。而一般的印象也是日本時代的火車鐵路做得挺不錯的,所以我那時腦海構成的印象就是想必日本治台之後,火車情況就好很多了。沒想到前一陣子在公視的模擬劇中,提到國民政府接收後,那些士兵橫行霸道的情況。裡面引述著一個火車駕駛的說法,說火車爬坡無法動的時候,大家都下去幫忙推車,就該名士兵還坐在車上不動。就這件事情來說,顯然在日治之後火車還是會有爬不了坡的時候。
這和圍繞著 20 世紀少年的紀錄與事實之間的差異性又不謀而合。回憶往往會美化或扭曲記憶,他不見得會帶你到過去,有時會帶你到一個幻境。
事實上,科學家也告訴我們,多回憶除了避免老人痴呆症以外,其實回憶和看見未來其實是相同的能力,都是智慧的本質

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女王的教室

女王的教室這部日劇在日本上映時造成了轟動與話題,現在也在台灣播出了。
如果你還不知道這部片子在講什麼,建議你先想辦法看前面幾集,或者至少搜尋一下網路。
先說和撲克相關的部份,最後再談其他觀感,首先就是 Bully 的部份,也就是對抗惡霸的方式。就像另外一個日本的作品,Fly Daddy Fly,內容中都關切遭受欺壓的善良弱者,兩者提供的解法都相同,強壯自己,站起來對抗惡霸。
在 WPT 巴黎站某次,Tony G 開始 trash talk,欺負溫文儒雅的歐洲人,那些歐洲人,特別是地主法國人,顯然對 Tony G 的「暴行」手足無措,毫無抗拒之力。雖然最後是 Surrinder 最後靠著 Tony G (殺敵一千,自損五百)有點失控,外加運氣不錯,終於擊敗 Tony G 留下了冠軍,但是可以看出老將面對 Tony G 的攻擊下失常的表現。
桌上唯一的美國人,面對 Tony G 的挑釁不為所動,笑容以對,所以 Tony G 對他也沒折。
根據曉明的闡述,美國人從小就面對校園暴力,各式各樣的惡棍欺壓,早就百毒不侵了。要說垃圾話,這在美國可是通俗文化,電視天天播WWE,路上一堆黑人說話比機關槍還快。


曉明學長表示,惡霸之所以惡霸就是利用人的恐懼感,Tony G 在你輸掉一個 Pot 後,逞口舌之能羞辱對手,讓對手心生恐懼,因此,下一次你面對 Tony G 的時候,你除了考慮 pot odds之外,你的成本還要加上萬一輸了之後,會被他羞辱一番的恐懼。因此,對手在氣勢上就輸了一截,原本該 call 的,就變成不敢 call 了。
馬小說,高手對決,氣勢有無差一先。你越怕,他越得意,這樣一來一往,差距就很大了。
另外一種人是會被他激怒,就像剛開始的英國人,這樣比懦弱的被欺負要好一點,但是失去理智是很危險的。像 Fly Daddy Fly 的老爸一樣,一開始毫無準備的想要反擊,是無法達成效果的。
除 了這個主題之外,另外一點很重要的就是,獨立思考。劇中的小朋友,不是沒有嘗試要團結過,或者去做對的事情。但是,在沒有獨立思考,產生主見之前,這樣因 為順便、道德感、同儕壓力或者書上這樣說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短暫團結,或者光明,都是一種假象。因為你沒有深切的覺醒。 在你沒有真的覺醒之前,是沒有力量的,你會被一個力量影響,就會被另外一個力量影響。真正的力量源自於自我的覺悟,深切的體認到為什麼。
撲克也是 一樣的,你看書,跟朋友切磋討論,常常實戰練習都很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深刻體悟到為什麼。你 play tight 不是因為書上要你這樣做,不是因為要 copy 高手的打法,不是因為「這樣才是對的」。而是你知道為什麼要 play tight,你的戰略是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部份寫到這裡就可以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不需要再寫,因為你本來就有獨立思考能 力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寫再多也沒用,因為要不就是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要不就是你相信我在說什麼了,至少你自己這樣認為,但是你其實還是被我影 響了,只是聽信另外一個人的說法,而不是自己的覺醒。

所以,(現在就回到非撲克的部份),很多人在罵這部女王的教室,說什麼現實社會怎麼 可能有這樣的老師?這樣體罰高壓學生,根本就是開倒車等等,他們忽略掉了一件事情,這是一部創作,是一個 fiction,作者也許在表達一些意念,也許是一些感覺,也許只是單純分享一些故事,但總之,這是一個 fiction,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字一句的教學範本。就像說也許有些故事裡面會有鬼魂託夢的事情,或者主角神遊幻境之類的事情,不代表作者就相信世界 上有鬼這件事情,或者說認為一般人需要神遊幻境才能瞭解一些事情。
這裡也是一樣,就像我前面解釋的一樣,你要教一個人國語、算術、跑步都可以。但 是你要教一個人自我覺醒、獨立思考,是很困難的,可以說幾乎沒有辦法,所以,作者會藉由一些也許有點誇張的角色,來塑造一些情境,讓這樣的老師來完成這個 不可能的任務。就像戲劇中的鬼魂一樣。我前面特別不用國文、數學、體育這些名詞,是因為這些學門的教育中,理論上都包含有毒利思考的部份,國文的寫作邏 輯,數學的證明思考,還有體育運動精神或者運動習慣,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培養獨立思考與自我覺悟的過程,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女王的教室藉由這樣一個 場景,傳達出許多人性以及現實面的意含,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這齣日劇喚醒了觀眾過往的經驗以及情感,算是成功的部份。成功到很多人都會有看不 下去的感覺,因為他喚醒了你逃避的部份,讓你瞭解自己也是一個懦弱的人這件事情,你害怕承認在這樣的教室中,你也會和這些小朋友一樣卑鄙、自私、懦弱(或 者說有人性),所以你開始怪罪老師,你開始替小朋友找理由,你掉進了陷阱裡面了。
只要你懂得稍微超越一點你的情感,你就會看懂這部片子在說什麼。不會很難的,比真正的獨立思考、自信勇敢要簡單得多。

--Addendum--
看完 SP 之後
  • 根本就是 Batman begins
  • 阿久津老師教你的東西,玩撲克都可以學到(撲克救台灣
  • 覺醒跟禪悟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真矢不過就是玩當頭棒喝而已。
  • 原來 Matrix 的用意是這樣啊。(製造幻境來幫助人類成長)

2003年11月3日 星期一

日劇雜記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日劇] 西洋古董洋果子店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Fri Sep 5 05:59:50 2003), 轉信


裡面的文字旁白是一個特色。但是許多地方如果不是把觀眾當白癡,就是把自己當白癡。
很多地方是看演出就能明白的,加上這些文字是畫蛇添足。
但很多地方的這些文字發生了功效。

最後每個人的回憶部分,處理得尚可,X檔案中類似的一集
比較有趣,因為每個人的記憶才真是完全的不同。
相同事件「不同」回憶這種把戲可以發揮的地方還很多。

--
And now you know the rest of the story.
※ 來源:‧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4-175-111-57.d]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日劇] 利家與松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Fri Sep 5 05:33:24 2003), 轉信

很多地方無法理解。
比方一直在捧前田利家,說的好像聲望人氣比豐臣秀吉還高,
但是秀吉一死,所有的人又都向德川家康靠攏。
又弄得好像秀吉要把天下交給利家一樣,但是要把天下交給他
明給不就好了?弄什麼五大老,直接弄個攝政王就行了。

不過最後那種死後世界的收尾不錯。


--
And now you know the rest of the story.
※ 來源:‧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4-175-111-57.d]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日劇] 漂流教室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Mon Aug 11 16:57:27 2003), 轉信

有趣的部分在男女主角開始的會面,沒有主題的交談。

--
And now you know the rest of the story.
※ 來源:‧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6-123-52-247.d]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日劇] 黃金保齡球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Mon Aug 11 16:46:52 2003), 轉信

故事安排的很好,把保齡球/夢想/傳統家庭價值觀等巧妙的合為一體。
但是以這麼有趣的主題來說,卡通化的情節與較為內斂深刻的主題鋪陳
搭配的不是很好。

--
And now you know the rest of the story.
※ 來源:‧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6-123-52-247.d]
發信人: weijr (Magic Happens)  信區: x
標 題: [日劇] 午餐女王
發信站: 透藍的盒子 BBS (Mon Aug 11 16:43:17 2003), 轉信

【 在 GaryLin (ㄜㄜ豬)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對...是日劇...
: 嗯對...很不錯,真的很不錯...
: 嗯真的喔...雖然是賣偶像的偶像劇,但是還是拍的這樣好哩...
: 嗯...你都知道了
除了竹內結子(讓我午餐跑去買蛋包飯)的笑容外,
只領悟到了當濫好人不是錯,但是要濫就讓他濫到底吧!
裡面小題大作(午餐是ooxx)的手法只是差強人意而已。


--
※ 修改:‧weijr 於 Aug 11 16:47:15 修改本文‧[FROM: adsl-66-123-52-247.d]
※ 來源:‧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7-112-41-56.ds]

--
※ 轉載:‧透藍的盒子 BBS magic.math.ntu.edu.tw‧[FROM: adsl-66-123-52-247.d]

2003年9月6日 星期六

[日劇] 草莓蛋糕物語、初體驗

劇名蛋糕上的草莓呼應到最後身穿紅衣倒在雪地上的深田恭子。

由於密集看了初體驗、戀愛革命一堆日劇愛情片,在這裡看到窪塚洋介的畢業演說時,終於得到啟發,這種愛情片的骨架其實與其它類型無異,科幻是用科學幻想來當道具來說話,愛情片也一
樣是用愛情幻想來當道具,要不然就變成了 relationship drama 這類肥皂劇了。總之就是將裡面的愛情當成整個人生的救贖,人生謎題的解答。既然是謎題的解答,答案如果出乎原來預期感覺會更有趣一點,會讓人看到最後覺得自己好像也得到了什麼東西一樣的感覺。

草莓蛋糕裡面的人生大道裡簡單說就是「做自己」、「活出真我」 附帶的討論什麼部分是真我?什麼部分不是?
初體驗裡面的主題是討論改變自己。
戀愛革命則比較模糊一點,但概略的來說也是和整個人生扯上關係,包過檢討自己、檢討別人,保守與激進的分別等等。

這裡面一貫的理論基礎是愛情很偉大,所以能從不同的面看到不同的大東西。

2003年8月12日 星期二

[日劇] 圈套

有趣,但是魔術師主角的魔術常識太過於貧乏了。

這只是個單純的小把戲罷了!
但是各位即使看了一兩百次,可能也無法破解這種小把戲吧?
不是因為你們愚昧,而是這手法出乎你們意料之外的十分單純簡單。
那就是......

[日劇] 愛的力量

會後悔的人,不管怎麼選都會後悔的。
不管賺多少錢,不管別人是否肯定,自己不快樂的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我只是想熱愛自己的作品,然後驕傲的跟別人說這個很棒,就這麼簡單。


真是太天真了一點,簡直要比我還天真了。

[日劇] 快遞高手

與美國影集 John Doe 的比較:
  • 主角都是喪失過去記憶但是腦子裡裝著一堆瑣碎知識的人。
  • 背景成謎,每集解決一些案件。
  • 都有女警官的角色,人長得還有點神似。
  • 都有個電腦怪才的角色。
  • 日劇男警察的角色也和黑人警察長相相似。

快遞高手裡面的社長和副手,則感覺上像是王牌賤諜裡Dr. Evil身旁的俄羅斯老太婆和Number Two。

故事其實很好發揮,但是故事說的不好。一個例子,當主角與重要的女人會面的一幕,擁抱時女人說了一堆話根本就是畫蛇添足,把之前的感動一腳踹走。就好像一個人說完笑話後怕別人聽不懂馬上解釋為什麼這個笑話好笑。然後一堆回憶的畫面也是敗筆也是同樣的問題,把情緒都中斷了。加回憶的畫面不是不行,但是可以和現在的畫面融合。
最後一堆什麼什麼其實是禮物的構想其實也不錯。但是加的太生硬,浪費了。

結局我知道想表達的感覺,但是弄得太俗氣了,實在感動不到,不過這是小缺點,可能是篇幅不夠的原因。

[日劇] 戀愛革命

有時候,襪子的其中一隻會失蹤。
應該會在某個地方,可是找遍了整個家也找不到。
只剩一隻的襪子,一點用處也沒有。
可是也沒有把它丟掉,留了起來。
雖然機會很小,可是有時在快遺忘時,
在沒想到的地方發現襪子比剛買時還高興幾十倍。
為了那高興的一瞬間,人往往也就無法丟棄那沒用處、剩下一隻的襪子。
  • 裡面的計程車跟startrek裡面的傳送室一樣好用。
  • 每集前面的一段話,就是上面襪子的最有趣,計程車的最貫穿全劇。互相讓路那一段也還可以。
  • 剛開始時,第一集的計程車出現在第二集的開頭,第二集的雨傘在第三集還給女主角,本來以為會這樣一直玩下去,但是第三集的鞋子就不太明顯了。
  • 不合腳的鞋子這句話一結束,馬上出現藤木直人,一副暗示他是不合腳的鞋子的態勢,他本人卻完全不知道,真是太爆笑了,類似的幽默很多。
  • 本片塑造感動說穿了只有一種手法:「本來以為是這樣,後來發現原來是那樣。」

Good Luck 語錄

你果然就如同傳聞所說的一樣。
傳聞?
怎麼說?
很笨、又容易衝動又頑固。
對不起。
笨的話是很傷腦筋。不過衝動跟頑固是在天空飛的男人的傳統,你要好好保持。


technorati tags:

美女或野獸

日劇美女或野獸的圓心就是自我反省。和同類日劇如hero、XX教師比起,一樣在傳達一個主題,像極道鮮師的任俠義氣,以及常用的熱血真誠毅力足以感化他人,本片看起來像是以「反功利主義」或「新聞道德、信念」為主軸。但其實背後真正的主題是「自我反省」。
除了期許新聞媒體做為社會公器帶來自我反省的機能。主角鷹宮真這個設定為社會菁英的製作人,很少一開始就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也不總是扮演著決定性的關鍵,但是卻往往在最後能有所反省及成長,懂得認錯。
所以足球隊是自己公司要併購的足球隊。
所以演藝圈的暴力事件是自己公司的當紅節目。
所以最後要面對的是自己的父親。
所以要安排鷹宮真告訴小女孩的話再回娘家給鷹宮真。
所以老記者當年告訴女記者的話,後來要由女記者又說給老記者聽。
所以安排了福山雅治抽煙的場景。
所以鷹宮真看到被她帶壞的同事後反省自己的信條。
不管是以人為鏡也好,還是以史為鏡(老主播的情人節事件、成田機場事件),都是「為鏡」。故事中傳達的環境保育、全人教育、同伴情誼甚至新聞道德之類的東西,只是被這個龍捲風捲起的東西。
--
風其實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從龍捲風捲起來的東西看到龍捲風。這也就是我們觀測黑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