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不當木材,人拒當人才

Posted by tjwei on 星期一, 3月 18, 2013 with 2 comments

如果你是一顆樹的話,你會希望被做成木材呢?還是單純被當成一棵樹?

郭台銘批評博士生賣雞排不是個案,之前不乏類似的論述 ,特別是人力銀行三不五時發出的詭異新聞稿。
甚至,很多反郭台銘的論述也掉入了相同的陷阱,說什麼博士的訓練也可以有不同用法之類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沒錯,但一旦開始這種論述,就等同於承認了對方隱含的前提。

唸書做學問難道不能是為了自我成長嗎?一定要拿來給你用嗎?

樹長很高長很結實,是因為他爽,是他的天性,不是因為要拿來給你做桌子椅子,即使是你種的也一樣。

當你評斷一個人,是以他的功用來評斷,那你就是在物化這個人。當我們說著人才人才這個詞的時候,已經把要把這個人拿來用當成前提了。有人稱你為人才時別得意(即使不是丁丁的用法),他潛意識裡已經在物化你了。
不要被【才】這個字欺騙了,覺得【人才 】這個詞是褒意,奴才也是才啊(清朝時一堆人還搶著當奴才)。人才當然是比奴才或蠢材(也作蠢才)要好一點,但被當成工具的前提沒有變。

你可能會說,我並不會光從功用來看一個人,有時即使他已經老了或者受傷了,我還是會考慮他過往的貢獻。
其實這只是先把人物化之後再擬人化罷了,就像你有時會對某些慣用的物品特別有感情,即使後來沒用了,也會保留當紀念一樣。

當一個人可以帶給大家歡笑、讓人快樂時,我們會喜歡他。但喜歡他的原因並不是他有讓人快樂的這個貢獻與功能。因為不管在邏輯還是時間上,我們是先感受到他帶來的歡笑,然後才認知到他有這個功能。你喜歡他是因為你感到快樂,或者說,不喜歡他是不能感受到他帶來的快樂啊!
不過,如果你是一個經紀人、秀場老闆,就會以他帶給人歡笑的能力來衡量他。因為你本來就不是把他當成人來衡量他。今天如果一隻猴子、甚至一顆石頭更受觀眾歡迎,你一定二話不說的一定選猴子和石頭。

對人的感受是我們天生的能力。只是我們長期被社會價值左右,自覺、不自覺的都會將人物化,並且用這種方式來理解我們存在的世界。
我們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自稱自己的職業,彷彿這個職業就代表著自己的身分、地位、價值。
身分地位就像我們會把東西歸類為家電、服飾、廚具、食品等等,這樣上賣場時才好分門別類購買。更別提價值這個詞了。

當我聽到人在自介自己是工程師、金融業、老師、經理,並且把這個頭銜當成重點,聽起來就像賣場裡的貨物介紹自己是家電、文具、玩具、服飾。

很遺憾的是,我們身處的社會中,金錢已經變成無可或缺的基本常識了。店員把物品交給你,不是因為他喜歡你、認同你這個人、感恩你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或者經過其他思考而做出的決定, 而是因為你把手中的鈔票交給了他。不管你的這張鈔票是撿來的、搶來的、用才華、用勞力拚來的,還是只是金錢遊戲的產物。

為了換取生活必要的物資,你需要提升"競爭力"和"價值"來換取金錢,但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