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黃色小鴨除錯法及其他

StackExchange Rubber Duck Avatar April Fools 20
黃色小鴨除錯法是一個還算有名的概念,維基百科的介紹足夠清楚。
(Rubber Duck Debugging)是可在軟體工程中使用的一種偵錯代碼的方法。方法就是在程式的偵錯、除錯或測試過程中,操作人耐心地向小黃鴨解釋每一行程式的作用,以此來激發靈感與發現矛盾。 此概念是參照於一個故事。故事中程式大師隨身攜帶一隻小黃鴨,在偵錯代碼的時候會在桌上放上這隻小黃鴨,然後詳細地向鴨子解釋每行代碼。
乍看之下有點荒謬,但實際上類似的概念很實用也很常出現。 有一個腳踏車實驗,可能你也聽過,因為這本書「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的關係:
很多人都覺得他們了解腳踏車的原理,但是在一項知名的心理學研究中,自信滿滿的受試者有四○%無法正確畫出腳踏車的構造,有些人甚至會用鏈條把前後輪都連在一起,這樣的腳踏車要怎麼騎啊?
這種症狀可以被稱為是知識的幻覺。也不只是腳踏車,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對事物的了解程度。

但同一本書上也提到了,在實驗中,只要先請受試者解釋一下事物原理(沒有人批改),再請他評估自己理解的程度。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就會得到改善。 

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知識幻覺」的症狀,很多人其實讀了那本書,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覺得「我本來就能正確評估我對抽水馬桶和汽車運行原理的了解程度啊」。的確很多人是這樣的,靠理解思考的人。但根據書上所說的,有更多人是另外一種,偏向靠感覺的人,所以會分不清「常見」和「理解」,兩種都能被稱為「熟悉」。 

這在某種程度上面解釋了黃色小鴨除錯法的原理,執行解釋這個動作,可以讓我們進入另外一種心理狀態。而這種狀態,能讓我們破除一些主觀的盲點。 

同樣的原理也會發生在閱讀自己的文章以及閱讀別人文章的差別。很多人閱讀自己寫的文章時,無法發現錯誤、錯字。所以會需要其他人幫忙校稿。因為對於自己的文章太過熟悉了。但是閱讀別人文章時,頭腦內部會有一個「讀懂」也就是解釋的步驟,所以是不同的心理狀態。 

更類似而常見的,是宗教上的禱告祈願告解。當你對著神像解釋著你的人生難題時,就是在執行黃色小鴨除錯法。 

從更大一點框架來看,這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目的外部性的方式,將觀點轉移到小鴨、神明或不特定對象為理解主體,來述說整個故事。

舊文補發:「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

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
今天在中國時報看了跨版大篇幅報導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說到
艾夫對賈伯斯搶去太多功勞感到十分不爽,對賈伯斯「把我的創意講成是他的」十分受傷。當外界把賈伯斯形容為蘋果「創意之王」時,艾夫更會變得渾身是刺。
以及
「他常常會瀏覽一遍我的創意與設計,然後說,這個不太好,這個也普普;我比較喜歡那個,」艾夫說:「然後,過一陣子,我就會坐在觀眾席裡,看著他在講台上 口沫橫飛,彷彿一切都來自他的創意。我非常講究分辨自己的創意從何而來,我甚至有一本筆記本,裡面記滿了我的想法與點子。因此,當他把我的創意講成是他 的,我會覺得很不舒服。」

想像一下這種情形,在團體中聊天,偶然間你發現到了某個有趣的事,也許是諧音,也許是新奇的想法,所以你講了句幽默的話把這個想法點了出來。團體中有幾個人聽到了,也笑了,其中有一個人過了兩三秒之後,終於恍然大悟你的意思,似乎相當興奮,開始把你的想法複述了一遍,由於很興奮,所以聲音比較大,剛才沒聽到或者還沒注意聽你講話的人,也聽到了。而且似乎也因為興奮的緣故,所以在附和和複述你的想法時,有點太過細節了(比方把諧音或者笑點解釋出來),就你的品味來說,其實是有點太囉唆而且破壞趣味。但也許就在當時,也許之後,奇怪的是,團體中大部份人都認為那個人才是想到有趣點子的人,甚至可能連那個人都自己這麼認為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指導教授覺得關鍵 idea 都是自己告訴學生的,但是學生覺得教授只會出一張嘴。或者腦力激盪中,明明提出新點子的人是你,但大家卻覺得是別人的點子。或者艾夫和賈伯斯之間的情節也是如此。

原因在於彼此的認知基礎不同。你覺得你已經明白點出關鍵了,剩下的東西其實早就知道,沒什麼好解釋。但其他人也許不這麼覺得,那個搶功者花了兩三秒才明白你說什麼,表示那兩三秒鐘他思考了,他二次創造了你的點子。從他的角度來說,你只是個啟發或者現象,真正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是他自己。你只是剛好講到那個諧音或者某個關鍵字,真正把東西聯想起來的是他。教授和研究生的例子就更典型了,因為研究生要花上更多時間來重新發現教授的想法(先不論教授嘴砲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