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輕薄電競筆電 P34K V3 開箱



其實也不算開箱,因為已經開了一陣子了。 主要是想玩 CUDA(Theano, gpuarray, gputools) 但手邊沒有 nvidia 的顯卡,順便又能有台筆電玩 Unreal Engine 及 Kinect V2。
鎖定的機型是 GTX965m 以上的輕薄筆電。 輕薄的考量是因為攜帶方便,而且能在演講使用。鎖定新的 nvidia 9 系列是因為據說效能及省電能力都有進步(從資料上來說,965m以上的與 960m 以下的是不同等級)。
考慮的候選人有 Gigabyte P34K, P34W, P35W, P35X,  MSI GS60 系列, AORUS X3。
ASUS 的 UX501, GL501 也觀望中,不過因為是 GTX960m,所以捨棄。P35 系列重量約 2.2-2.3 公斤,雖然也不太重,但因為常常要攜帶,選擇了 2.0公斤以下的機種。

最後再考慮其實真正要做計算時,還是會用遠端的方式,所以選了使用新9系列入門級的 965m 的 P34K V3,耗電量可能比較低。
簡單列一下 P34K V3 的規格:
  • NVIDIA® GeForce® GTX 965M GDDR5 2GB
  • 8G DDR3L 1600  
  • 僅1.71-1.8Kg、20.9mm
  • 128GB mSATA SSD + 1TB HDD
  • Full HD廣視角液晶螢幕 
  • Intel® Core™ i7 4720HQ 
雖然硬碟只有 5400 rpm,記憶體只有 8G 感覺有點弱,但價格不到 45k, 送個背包和滑鼠。
自動光源調整背光鍵盤搭車時使用很實用。同時有 D-SUB 和 HDMI 接頭,到處演講報時比較方便。


實際拿到的第一感是有點重。但這大概是因為用習慣 MBA 11" (1.1Kg) 及 Sony VAIO DUO 13(1.33Kg),過一陣子之後就覺得還好。
實測重量 1818g

MBA 11" vs P34K

DUO 13 vs P34K
3台打開了比較
變壓器有點大,但不算太重。
實測變壓器重量 424g

和 Duo 13 及 MBA 11 變壓器比較
實際攜帶上,因為贈送的背包很輕,筆電連同變壓器背起來感覺不太到重量。加上都很薄,也不會顯得很笨重。

風扇有時沒什麼事也會吵,但 GPU 和 CPU 熱度都還好。電池電量用起來感覺也還好,但沒有完整實測。

拿到機器之後的第一件事是裝 Linux。把 Ubuntu 14.10 裝進 1TB 的硬碟沒有太大的困難。裝上 nvidia 346, Bumblebee, cuda 7 要多花一點力氣,不過也 OK。
實際上裝玩 Theano + OpenBLAS,跑 check_blas.py 來測, CPU 是 1.5-1.6 秒, GPU 則是 0.15-0.16 秒。  GPU 約等於 GTX770 在 CUDA 6.5 的成績。
另外一個可以拿來測試 CUDA 的是 Blender 的 BMW Benchmark 。在  blender 2.74 下, CPU  跑到 5 分 51 秒, GPU 在適當的切割下,可以跑到 2分 35 秒(win64/linux 下都差不多,linux 下最好可以到 2:30) 不曉得怎麼比,不過看到 GTX 980 有 1分 44 秒的紀錄。


Win8.1 64 bit, Blender 2.74
如果是舊版的 BMW 測試檔,則可以到 1分4秒。


總之, CUDA 的效能還算可以,只是僅限於 float32, float64 太弱。
至於遊戲方面,我沒有太常玩,所以手上積了一堆舊遊戲,只能拿舊遊戲來測,像是 Witcher 2, Alice Madness Return, Tomb Raider 都還算順。
另外也用Dolphin 跑了 Super Mario Galaxy 看看,D3D 也算順暢(60fps)。


Tomb raider 在 Full HD 的測試結果為

最高 Ultimate 1920x1080

很高 Ultra 1920x1080

高 High 1920x1080
 以最低、平均來說

  • High: 58.0/60.0
  • Ultra: 48.0/57.4
  • Ultimate: 29.1/38.5
既然提到 Kinect V2, Kinect V2 的測試也能維持穩定的 30 FPS



但是也有一些缺點

  • 螢幕蓋上時,風扇就會轉動(?)
  • Touch pad 有時會卡住一下,特別是在  BIOS 選硬碟開機啟動 Linux 時。
  • Linux 的 X 有時會卡住(我習慣用 Kubuntu)
這感覺是驅動硬體之間有點不穩的緣故。

有關安裝 Linux 及 Bumblebee 和 CUDA,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之後再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