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熱情所在是個爛建議

Posted by tjwei on 星期日, 6月 09, 2019 with 2 comments
因為都 2019 年了,還是很多人建議年輕人:「尋找自己的熱情」。這是一個爛建議。
簡單的說,熱情並不是用找到的,而是培養的。如果你還沒跟上,快一點,這個已經是一種很主流的建議了:
或者可以上網搜尋一下 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成長性思維與固定思維。雖然這個論點也有爭議,但目前還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學說,有實驗證據。
接受成長型思維,不代表要否定人之與人之間的差異。人和人之間,絕對有天賦以及天性上的差異。但這個差異可能比你想像中的小。看看這個影片吧。
如果沒有手,都能彈鋼琴,那很多不會彈琴的人,問題很難歸因於天賦上的差異。多數人哀怨自己天賦不夠,有這麼大嗎?

當然,「尋找自己的熱情」,也可以解讀成內在探索上的意義。這點其實不算錯,不過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先決條件是要探索自我,搞清楚「我」到底是什麼。但真的要能了解真正的自己,差不多就能算是「明心見性」了。這個太難了。
而且,大多數需要「尋找自己熱情」這種建議的人,都會說類似「我不擅長記憶」、「我不喜歡算術」這類話。畢竟,如果他已經有喜歡的事物,也就不需要煩惱是否要「尋找自己的熱情」。大多數這樣的人,心態都在「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我還在摸索還在找啊」這個情境下。
請注意,這些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的的想法,都是「執著」。
抱持著執著之心,想要探索自我,明心見性,不是緣木求魚嗎?

我以前寫過「要當個興趣人」一文,有人會把我歸類為「跟隨熱情」一派。但那篇文章中,完全沒有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而是「要有對事物產生興趣的能力」:
就像一個電玩迷,通常不會只迷一個遊戲。一個電影迷也很少只看一部電影。一個「興趣迷」自然會不斷尋求新興趣。一直反覆看同一本小說的,也難稱為小說迷。
有多次這種「興趣」的經驗後,你甚至可以刻意誘導自己,讓自己對特定事物產生興趣。
 我有時也會跟學生說,既然你已經決定要念某一門課,即使再不喜歡,也要強顏歡笑,假裝自己很愛他。久而久之,就會假戲真做。
很多人可能沒有真的聽進去。還是抱持著「我不需要喜歡這門科目,靠努力和決心就能學會了」。
但是你的決心和努力夠嗎? 強顏歡笑,然後甚至假戲真做的人,才是真正有決心,有努力的人。真正有決心想學的人,為了學會,是連自我都可以捨棄的。拋棄掉那個「我覺得微積分很無聊」、「我不是理科人」的那個自我。真正努力的人,是想盡方法增加自己的極限。泯滅自我,讓自己愛上「微積分」,你才有辦法擠出更多能量來學習。不會每次學習,都要消耗不必要的恆毅力。
一般人常常會把「真正的努力」誤認為「天賦」,而把「讓自己很累」誤認為「努力」。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對了,愛因斯坦從來沒有說過「假如你讓一條魚爬樹的話,牠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那段話。
--


然後,問題才真正開始。有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可以先回答。
「既然成長性思維,不需要跟隨熱情,而且熱情是可以培養的,那是不是可以任意逼小孩去念醫科?」
「先等你有能力可以對任何領域,都能自由自在產生熱情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