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是個爛建議

因為都 2019 年了,還是很多人建議年輕人:「尋找自己的熱情」。這是一個爛建議。
簡單的說,熱情並不是用找到的,而是培養的。如果你還沒跟上,快一點,這個已經是一種很主流的建議了:
或者可以上網搜尋一下 Growth mindset vs Fixed mindset. 成長性思維與固定思維。雖然這個論點也有爭議,但目前還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學說,有實驗證據。
接受成長型思維,不代表要否定人之與人之間的差異。人和人之間,絕對有天賦以及天性上的差異。但這個差異可能比你想像中的小。看看這個影片吧。
如果沒有手,都能彈鋼琴,那很多不會彈琴的人,問題很難歸因於天賦上的差異。多數人哀怨自己天賦不夠,有這麼大嗎?

當然,「尋找自己的熱情」,也可以解讀成內在探索上的意義。這點其實不算錯,不過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先決條件是要探索自我,搞清楚「我」到底是什麼。但真的要能了解真正的自己,差不多就能算是「明心見性」了。這個太難了。
而且,大多數需要「尋找自己熱情」這種建議的人,都會說類似「我不擅長記憶」、「我不喜歡算術」這類話。畢竟,如果他已經有喜歡的事物,也就不需要煩惱是否要「尋找自己的熱情」。大多數這樣的人,心態都在「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我還在摸索還在找啊」這個情境下。
請注意,這些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的的想法,都是「執著」。
抱持著執著之心,想要探索自我,明心見性,不是緣木求魚嗎?

我以前寫過「要當個興趣人」一文,有人會把我歸類為「跟隨熱情」一派。但那篇文章中,完全沒有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而是「要有對事物產生興趣的能力」:
就像一個電玩迷,通常不會只迷一個遊戲。一個電影迷也很少只看一部電影。一個「興趣迷」自然會不斷尋求新興趣。一直反覆看同一本小說的,也難稱為小說迷。
有多次這種「興趣」的經驗後,你甚至可以刻意誘導自己,讓自己對特定事物產生興趣。
 我有時也會跟學生說,既然你已經決定要念某一門課,即使再不喜歡,也要強顏歡笑,假裝自己很愛他。久而久之,就會假戲真做。
很多人可能沒有真的聽進去。還是抱持著「我不需要喜歡這門科目,靠努力和決心就能學會了」。
但是你的決心和努力夠嗎? 強顏歡笑,然後甚至假戲真做的人,才是真正有決心,有努力的人。真正有決心想學的人,為了學會,是連自我都可以捨棄的。拋棄掉那個「我覺得微積分很無聊」、「我不是理科人」的那個自我。真正努力的人,是想盡方法增加自己的極限。泯滅自我,讓自己愛上「微積分」,你才有辦法擠出更多能量來學習。不會每次學習,都要消耗不必要的恆毅力。
一般人常常會把「真正的努力」誤認為「天賦」,而把「讓自己很累」誤認為「努力」。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對了,愛因斯坦從來沒有說過「假如你讓一條魚爬樹的話,牠會永遠相信自己是一個笨蛋。」那段話。
--


然後,問題才真正開始。有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可以先回答。
「既然成長性思維,不需要跟隨熱情,而且熱情是可以培養的,那是不是可以任意逼小孩去念醫科?」
「先等你有能力可以對任何領域,都能自由自在產生熱情再說。」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未來的志向

分享給當老師的朋友或者好的大人。
常看到有人會問年輕人未來有什麼理想、想從事什麼職業,希望他們能立定志向和目標,更有動力。
但未來不是如此明確而自私的存在,是一團糾纏不清旋轉閃爍的亂流。
較好的方式是想像你希望的世界模樣(世界包含自己),然後讓未來的軌跡收縮到這個想像上。
自己的位置,會自然而然顯現在收斂的不動點上。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黃色小鴨除錯法及其他

StackExchange Rubber Duck Avatar April Fools 20
黃色小鴨除錯法是一個還算有名的概念,維基百科的介紹足夠清楚。
(Rubber Duck Debugging)是可在軟體工程中使用的一種偵錯代碼的方法。方法就是在程式的偵錯、除錯或測試過程中,操作人耐心地向小黃鴨解釋每一行程式的作用,以此來激發靈感與發現矛盾。 此概念是參照於一個故事。故事中程式大師隨身攜帶一隻小黃鴨,在偵錯代碼的時候會在桌上放上這隻小黃鴨,然後詳細地向鴨子解釋每行代碼。
乍看之下有點荒謬,但實際上類似的概念很實用也很常出現。 有一個腳踏車實驗,可能你也聽過,因為這本書「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的關係:
很多人都覺得他們了解腳踏車的原理,但是在一項知名的心理學研究中,自信滿滿的受試者有四○%無法正確畫出腳踏車的構造,有些人甚至會用鏈條把前後輪都連在一起,這樣的腳踏車要怎麼騎啊?
這種症狀可以被稱為是知識的幻覺。也不只是腳踏車,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對事物的了解程度。

但同一本書上也提到了,在實驗中,只要先請受試者解釋一下事物原理(沒有人批改),再請他評估自己理解的程度。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就會得到改善。 

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知識幻覺」的症狀,很多人其實讀了那本書,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覺得「我本來就能正確評估我對抽水馬桶和汽車運行原理的了解程度啊」。的確很多人是這樣的,靠理解思考的人。但根據書上所說的,有更多人是另外一種,偏向靠感覺的人,所以會分不清「常見」和「理解」,兩種都能被稱為「熟悉」。 

這在某種程度上面解釋了黃色小鴨除錯法的原理,執行解釋這個動作,可以讓我們進入另外一種心理狀態。而這種狀態,能讓我們破除一些主觀的盲點。 

同樣的原理也會發生在閱讀自己的文章以及閱讀別人文章的差別。很多人閱讀自己寫的文章時,無法發現錯誤、錯字。所以會需要其他人幫忙校稿。因為對於自己的文章太過熟悉了。但是閱讀別人文章時,頭腦內部會有一個「讀懂」也就是解釋的步驟,所以是不同的心理狀態。 

更類似而常見的,是宗教上的禱告祈願告解。當你對著神像解釋著你的人生難題時,就是在執行黃色小鴨除錯法。 

從更大一點框架來看,這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目的外部性的方式,將觀點轉移到小鴨、神明或不特定對象為理解主體,來述說整個故事。

舊文補發:「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

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
今天在中國時報看了跨版大篇幅報導賈伯斯搶功 創意奇才很受傷,說到
艾夫對賈伯斯搶去太多功勞感到十分不爽,對賈伯斯「把我的創意講成是他的」十分受傷。當外界把賈伯斯形容為蘋果「創意之王」時,艾夫更會變得渾身是刺。
以及
「他常常會瀏覽一遍我的創意與設計,然後說,這個不太好,這個也普普;我比較喜歡那個,」艾夫說:「然後,過一陣子,我就會坐在觀眾席裡,看著他在講台上 口沫橫飛,彷彿一切都來自他的創意。我非常講究分辨自己的創意從何而來,我甚至有一本筆記本,裡面記滿了我的想法與點子。因此,當他把我的創意講成是他 的,我會覺得很不舒服。」

想像一下這種情形,在團體中聊天,偶然間你發現到了某個有趣的事,也許是諧音,也許是新奇的想法,所以你講了句幽默的話把這個想法點了出來。團體中有幾個人聽到了,也笑了,其中有一個人過了兩三秒之後,終於恍然大悟你的意思,似乎相當興奮,開始把你的想法複述了一遍,由於很興奮,所以聲音比較大,剛才沒聽到或者還沒注意聽你講話的人,也聽到了。而且似乎也因為興奮的緣故,所以在附和和複述你的想法時,有點太過細節了(比方把諧音或者笑點解釋出來),就你的品味來說,其實是有點太囉唆而且破壞趣味。但也許就在當時,也許之後,奇怪的是,團體中大部份人都認為那個人才是想到有趣點子的人,甚至可能連那個人都自己這麼認為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指導教授覺得關鍵 idea 都是自己告訴學生的,但是學生覺得教授只會出一張嘴。或者腦力激盪中,明明提出新點子的人是你,但大家卻覺得是別人的點子。或者艾夫和賈伯斯之間的情節也是如此。

原因在於彼此的認知基礎不同。你覺得你已經明白點出關鍵了,剩下的東西其實早就知道,沒什麼好解釋。但其他人也許不這麼覺得,那個搶功者花了兩三秒才明白你說什麼,表示那兩三秒鐘他思考了,他二次創造了你的點子。從他的角度來說,你只是個啟發或者現象,真正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是他自己。你只是剛好講到那個諧音或者某個關鍵字,真正把東西聯想起來的是他。教授和研究生的例子就更典型了,因為研究生要花上更多時間來重新發現教授的想法(先不論教授嘴砲的情形)。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2017 is not just another prime number

Good bye year 2016. Hello year 2017.
We all know that 2017 is a prime number, but it is more than just another prime number.

  • 2017π (rounds to nearest integer) is a prime
  • 2017e (rounds to nearest integer ) is a prime.
  • The sum of all odd primes up to 2017 is a prime number, i.e. 3+5+7+11+...+2017 is a prime number. 
  • The sum of the cube of gap of primes up to 2017 is a prime number. That is (3-2)^3 + (5-3)^3 + (7-5)^3 + (11-7)^3 + ... + (2017-2011)^3 is a prime number.
  • The prime number before 2017 is 2017+(2-0-1-7), which makes it a sexy prime, and the prime after 2017 is 2017+(2+0+1+7). 2017 itself is of course equal to  2017+(2*0*1*7) 
  • Insert 7 into any two digits of 2017, it is still a prime number, i.e. 27017, 20717, 20177 are all primes. Plus, 20177 is also a prime number
  • Since all digits of 2017 is less than 8, it can be viewed as an octal. 2017 is still a prime number as an octal.
  • 2017 can be written as a sum of three cubes of primes, i,e,  p^3 +q^3 +r^3 for some primes p, q, r.
  • 2017 can be written as a sum of cubes of five distinct integers.
  • 2017 can be written as  x^2+y^2, x^2+2y^2, x^2+3y^2, x^2+4y^2 x^2+6y^2, x^2+7y^2, x^2+8y^2, x^2+9y^2 (for positive integers x, y)
  • 20170123456789 is also a prime
  • the 2017th prime number is 17539 and 201717539 is also a prime.
  • Let p=2017, then both (p+1)/2 and (p+2)/3 are prime numbers.
  • The first ten digits of the decimal expansion of the cubic root of 2017 contains all different digits 0~9. 2017 is the least integer has this property. 
  • 2017 = 2^11 - 11th prime 

You can check OEIS for more interesting facts for your favorite numbers :)

Update: a sagemath worksheet to verify these facts by William Stein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其實我們都是半桶水

像 pokemon go 這樣的社會級現象,往往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每個人真的都只是一知半解。
除了 pokemon 這個傳承外,還有很多。比方很多人可能也會因此開始認識 ingress 或其他 location based game.
gps 模擬、certificate pinning、VPN、MITM proxy 這些,也許很多人覺得稀鬆平常。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新大陸,正開始展開熱情研究。
可能也有人因為這個"不入流"的 AR 應用開始對 AR 產生興趣。
有人則好奇要怎麼樣的伺服器和架構才能處理這麼多玩家。
有人可能因為這個遊戲開始對「圓」產生的興趣(不是獵人那個,雖然有點像),因為要找出正確位置,開始研究圓心、割線、兩圓焦點、中垂線等等性質,開始對數學感興趣。
還有非常多的面向,多數我甚至根本列不出來。因為我只是一知半解。

當他們分享他們的心得,被一些更外行人的崇拜。也許很多真正的專家會覺得不爽、不屑。
level 30 的人看 level 1 的人崇拜 level 3 、level 5 的人,覺得不爽、不屑。
但多想一下,其實反而應該開心才對,因為這代表有更多外行人認同了你的價值觀、你的方向。即使他們目前還無法領略真正精妙之處,但至少方向是正確了。

本來,要開心欣慰,還是不爽不屑,是個人自由。
只是要改變大眾對次文化的害怕和誤解,是很困難的工作。光是站在那裡,沒有惡意,就很容易嚇跑人了(專家的溝通方式,通常外行人看來會太過尖銳、嚴厲)。
而且別忘了,我們剛開始時,也曾經被這種名不符實的稱讚激勵、推動過。像是因為在親友間的表演被大大的稱讚,或是從朋友、班上最強開始我們的旅程。

有一個說法是,如果有一件事,是所有成年人都該知道的事,那每一天都有 24 萬人第一次聽到。(https://xkcd.com/1053/)


一面踢初入門者、不屑人,一方面又抱怨大眾都不了解你,其實是有點自我矛盾。

其實換個角度,當作是回憶一下自己最初的感動也挺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CtSIqubUA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人類是如何被 AI 統治的

 在這篇 Apple co-found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future is scary and very bad for people’ 後面的留言中, Woz 澄清: "And if AI gets smarter than humans, it would have much more intelligence than we do and figure out ways to make the world work, not fight."
這才是可怕的地方。
雖然像是 Stephen Hawking, Elon Musk, Bill Gates 等人都擔心人類被 AI 統治(如  Open letter on AI),但還是很多人覺得有點杞人憂天。

我猜多數人心中想像被 AI 統治的情景,大概會是魔鬼終結者、 駭客任務那樣。

其實 AI統治人類的未來,比較像 Psycho pass (表面上)或者關鍵報告那樣,至少剛開始會是這樣。而且時間上也至少五十年起跳,兩三個世紀這種數量級。
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壞事,而且基本上也無可避免,除非被更壞的未來取代。只不過情感上,還是希望看到人類能以現在的模樣發揮更多的潛力和可能性(也許還能給 AI 一些留下人類的理由)。
真的要說,這種未來正在實現。比方導航就是一個例子。也許你會說,這只是一個工具,像汽車、機車一樣,人類還是有主導權。但也真的有人導航導到水裡面的狀況發生。 差別在哪裡? 如果你對於導航的原理、特性夠了解,就比較能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錯,為什麼會出錯,甚至能除錯,而不會盲目相信(或者說即使懷疑,也沒有別的辦法)。
所以延後 AI 統治人類時間的方式,就是跟他比賽,讓更多人更加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