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2000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大唐讀書心得

(1)
以我目前六十分之三十七的進度來看,比我熟悉《大唐雙龍傳》的人,已經不光是大有人在而已,不過這部小說,倒是蠻有意思的,在我不想重複自己以前逼八一文章的情形下,讀書報告是個不錯的選擇。

到目前為止,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相當不錯的,而且就前面二十冊來說,就像書中主角不斷進步一樣,本書內容頗有越寫越好的感覺,所以看到 第一冊覺得平平的人,不妨耐著性子讀下去,將會漸入佳境。不過說到越寫越好這點,倒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前面所說的越寫越好,指的主要是寫作技巧這部 分,如果說作者黃易是一個剛出道的新銳作家,這是相當正常的現象,偏偏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黃易早已是相當知名的暢銷作家了,他的其它武俠小說《覆雨翻 雲》、《破碎虛空》、《尋秦記》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當然黃易並不以文筆優美見長,但這本書的前幾冊,修辭及敘事手法之粗劣,即使放在一般網路武俠 作品當中(網路武俠有不少是處女作),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舉個例子來說:
「徐子陵苦惱道:『問題是我們不知敵人甚麼時候來,若過早取血,早凝結成硬塊,倘墮海時浮出一塊塊硬的雞血,豈非笑甩別人的大牙嗎﹖』
「寇仲道:『我們可把雞弄暈,這是我們偷雞輩的拿手把戲,偷回來後塞在床底,若敵人還沒有來,便再換另兩隻雞,此法必行。』」
這段情節是描述寇徐兩人準備假死,所以想用雞血代替人血來騙人。但這段對話顯然頗為矛盾,既然把雞弄暈是寇徐這兩個偷雞輩的拿手好戲, 徐子陵只要有中等智慧,就不會問出這樣一個蠢問題,何況徐子陵還是天縱英明之輩。作者的意圖顯然是想表達因為他們兩個是偷雞摸狗之輩,所以有能力把雞弄暈 是很合理的,卻產生了徐子陵笨頭笨腦的副作用。這一個例子,不算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不過以職業小說家的水準,自然有能力改一改對話,把寇仲說的前兩句話放 到旁白中,避開這個問題。但對業餘小說作者來說,無法掌握角色,弄出彆扭的對白,算是一個通病,而像這樣的突兀的對白,在前幾冊之中,屢見不鮮,所以讀來 頗讓人有業餘作品的感覺。
這裡,為了避免產生誤會,再說明一次,接下來的可能還會提到不少本書的缺點,但整體來說,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拿當代盟主金庸相比亦不遑多讓,在許多方面甚至另創新高。

(2)
根據杜四的說法,前面那個缺點是因為當時黃易一個月要趕三本小說所造成的,雖然我覺得這種基本功應該是職業小說家的本能了,但是一個月趕三本小說的份量,實在很大,許多人可能一個月還不見得看得完份量這麼多的東西,在這種狀況下犯下任何錯誤都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一個特色,就是這本小說的重複性很高,這樣講當然很模糊而抽象,舉個例子,關於聽足音的部分,寇徐兩人發現來人的足音時,不禁駭 然,因為那個人已經在十丈之內了,能在十丈之內才被他們發現的,必定是某某級數以上的高手。形容妓女,用了好幾次「青春煥發、毫無殘花敗柳的氣象」。寇仲 每次看到楚楚,必定想起丟雪球的情景。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但比較重要的兩個例子,是美女和練功。美女的部分,一開始登場的傅君婥就已經是光看下額就能確定 是罕見美女的特級美女了,光是這點,就必須要用很大的想像力才能想像出來了,可惜後來美女的上限不斷翻新,像傅君婥的美女,至少在本書中絕不罕見,還不乏 超越這個等級的超級無敵特級美女出現。一開始就把想像利用完的人,後面會很辛苦。更何況這些美女還不乏武功高強之士,這實在是不太合理、也不太有必要的事 情。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黃易是想要隱喻兩位主角年輕力壯、賀爾蒙過剩的情形。至於練功部分,就更是重頭戲了,兩位主角不斷遇到奇遇,作者給了他們好幾次十 多天的空閒時間,每次都讓他們奠定成為一代武學宗師的基礎,雖然可能連主角本身都不知道這些過程對他們的影響,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這點,因為作者總是 很清楚的提醒我們,他們這個機緣有多難得、多重要。這一點看起來有點像是缺點,但其實,這也正是《大唐》優點的關鍵部分:現代感。
(3)
練功和現代感何干?先提一點,以前有一個看法認為,新派之所以新,一方面是由於取法西洋技巧,像古龍就是代表,另一方面就是電影感,有電影的分 鏡感覺。《大唐》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兩主角間切換場景,切換的頻率相當頻繁,當然,這也還好是雙龍傳,如果是《邁阿密七小龍》,這種寫法就會讓人頭昏。
但《大唐》超越這個地方的是:電玩感。以楊公寶藏來說,開了一個主開關之後,其它的密門才有可能被打開。這一點,就有點像是玩角色扮 演遊戲,有的時候某些步驟沒有做,先到了後面的場景,結果裡面的電腦人,只會說些莫名其妙不痛不癢的話,直到你解開前面的謎題,這些人才會像是活過來一 樣,做些有意義的事。當然,有的時候真的是有些門必須先啟動一些其它地方的機關才有可能被打開。
至於練功方面就更神似了,除了寇徐兩個主要的角色是基本班底外,常常會有一些其它的角色加入,比方說段玉成等四個手下、跋封寒、侯希 白等等,黃易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級數」,就是角色扮演遊戲中等級的另外一個說法而已,以戰養戰,正是標準賺取經驗值的方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拔封寒和他 們結伴而行的那一段。黃易藉由拔封寒的口中,闡述和級數高的怪物打,經驗值賺得比較快的道理。而跋封寒原本是其它陣營的人物,在某些理由下,加入了寇徐的 隊伍,依照慣例,這一段時間他的經驗值就會和寇徐等人同步成長,寇徐兩人也較容易追上他的等級。他們互相修練的方式,一個主要的方式,就是互相對打,來增 加等級。這一點至少在某些遊戲中,如《皇家棋士團》,也有類似的功能。最神似的地方,莫過於升級時明顯的訊息了,大凡角色扮演遊戲,角色升級時,多少都會 來個明顯的訊息告訴你,而這時最有意思的事,莫過於看看角色的能力增強多少,打以前難打的怪物,現在是不是變得比較輕鬆了,或者來試試新得到魔法效力如 何。《大唐》中,這些特色都找的到,以一般小說的看法來說,黃易在每段練功後,寫他們什麼「在武道追求上又跨出了一大步」之類的話,無疑是有點畫蛇添足, 但如果想成他在提醒我們角色升級了,就相當的合理了。況且每次升級之後,總是有一些情節,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如果不是他們之前某某奇遇、某某修練,現在 一定怎樣怎樣慘了,而他們剛領悟出來的訣竅,一定不用多久就能派上用場,只要用角色扮演遊戲的角度來想,一切都是合理的。
(4)
再說敵人的等級好了,雖然說他們兩人不斷升級,但相對的,敵人也不斷升級,一個明顯的例子,可達志和跋封寒兩個齊名的人物,級數卻相差了一點, 拔封寒隨著寇徐兩人升級的那一段時間,已經被稱為是難能可貴的奇遇了,還外加和氏璧來幫忙,沒想到在他們大幅升級之後,原本和拔封寒齊名的人,居然還是和 寇徐同一等級,難道說他也有碰到什麼同等級的奇遇?那這樣奇遇也不太奇了,如果說沒碰上什麼奇遇,寇徐兩人練武晚了一點,也就算了,拔封寒知道自己碰了那 麼多奇遇也不過如此,大概會羞愧而死。但這在遊戲中倒是很正常的,一個敵人角色出場兩次,會依需要而調整等級是很正常的,畢竟遊戲難度還是要控制的。
至於戰爭場面,什麼糧草、金錢什麼的,大致上也可以看成三國志那類的遊戲,至於神似度就沒有那麼誇張了,不過看某些戰爭的場面,倒是頗有看電玩雜誌上面玩家寫的電玩故事的感覺,也就是,很像在描寫遊戲時的想像世界。
另外一點,就是任務的明確性,這一點,在遊戲裡面很重要,如果目標不明確,遊戲就變得不太好玩了,何況即便有明確的目標,像我這樣程度 的玩家,仍常常在遊戲中迷失方向。比較起來,一般小說中對於任務的指示就沒有遊戲中那麼明確了,但大唐從運鹽開始,故事的每一個步驟任務指示都很明確,我 們可以清楚的察覺到下一步寇徐兩人要完成什麼目標,而且在目標完成時,又會清楚的得到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指示,這些任務中,有大任務如刺殺任少名、楊公寶 藏、運鹽、一些戰爭等等,也有打打小流氓保護百姓的小任務調劑。在加上主角長期被追殺,敵人三不五時的冒出來找麻煩,雖然不是很難應付,但是很討厭,在和 角色扮演遊戲中採地雷一樣冒出的敵人,頗為神似。
所以說,電玩感可以說是《大唐》的特色之一。可以說,《大唐》不需要多大的更動,就能改編成為遊戲。
(5)
在來就是和《鹿鼎記》的比較,這算是《大唐》成功的另外一點。《鹿鼎記》被視為金庸成就最高的小說之一,如果能從這個做基礎改良成新的作品,是 一個不錯的構想。《鹿鼎記》的特點之一是和歷史巧妙的結合,市井之輩韋小寶因緣巧合親身參與並且影響各項歷史事件,讀來頗有一快人心之感。這種小人物做大 事的基調,正是《鹿鼎記》成功的一大原因。但是,韋小寶武功之爛,對於讀武俠小說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遺憾,黃易在《大唐》中,保留了《鹿鼎記》的特點, 但讓兩個主角身懷絕技。這一點,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如果主角是武林高手,即使參與事件,也沒有市井小民影響歷史的樂趣。
一開始,兩個主角的確是市井小民,而且沒有武功,武功是後來逐步變強的,但是呢,黃易又設定兩人的功夫來自長生訣,功夫怪異,把許多 他們影響歷史事件有關的技術問題解決掉。這樣,就達成了這個效果。但是慢慢的,他們武功總是會進步,沒有幾集,趣味就消失了,怎麼辦?黃易的解法是,由於 他們無師自通,所以不知道自己武功已經不錯了,在心態上,仍然自以為是小混混,這樣又撐了幾集。但紙包不住火,慢慢的,連他們自己都知道自己武功高強,所 以呢,黃易又把場景的等級調高,讓他們的武功相對來說,算是不高。但很快的,他們武功已經成了一流高手了,又成了全國性的知名人物,這時,人皮面具、易容 術就成了黃易的解決方案了,這樣,戴上人皮面具的寇徐兩人,還是能製造一些小人物立大功的趣味。不過,至此已經走入末路了,兩人已經成為有頭有臉的人物, 即使戴上面具,此間趣味已大不相同了。
(6)
愛情也在《大唐》中佔了相當不少的篇幅,但當然,畢竟不是大唐愛情故事,所以,一則不是故事中最重要的情節,二則要求的標準也不能太高。
先指出一個重複發生的情節:美女某某一出現,立即吸引了在場眾男士的目光,甚至紛紛大獻殷勤,唯獨主角因為某些原因,沒有這樣做,保持平常心,反而令美女產生好奇,進而產生好感。
這樣的情節,不僅在《大唐》中出現了幾次,破碎虛空中至少也有一次,在黃易的一些科幻作品中,也有過。當然主角能保有平常心的原因很 多,比方說他的科幻作品中,主角是情場超級老手,早就看慣了,不會大驚小怪,傳鷹有超人一等的修為,徐子陵是因為練功而淡薄男女之情,寇仲看到美女聯想到 失戀,心情就不好。不論理由是什麼,最後總能引起美女芳心大動。可以想見的,這大概就是黃易的戀愛觀了,這種情節相當有點中國古典小說的影子。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寇仲和徐子陵兩位主角的感情生活了。以寇仲來說,他生活的重心是事業,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卻也時時刻刻在想著愛 情和性,這也就是他一空閒下來,從事的休閒生活就是逛青樓,三不五時的又回想到和楚楚丟雪球的情節的原因。不過多數時候,一旦需要在事業或愛情中間做選擇 之時,最後的勝利者還是事業,雖然,他的心中還是會掙扎,但最後忍痛犧牲的還是愛情。由於美女出現的頻率頗高,他需要的忍功不小。
從這點來看,寇仲算是很普通的,沒有什麼值得一題的,最多是他的建國大夢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分手藉口而已。一個給自己的藉口。但徐子陵就複雜多了。
(7)
表面上,徐子陵是因為修道的緣故,淡薄男女情愛,很單純,但實際上卻可以看出黃易有意無意的一些特別的描寫。首先就大前提來說,徐子陵的修道, 其實是練長生訣而起的,簡單的說,他因為練功而導致性慾降低,在武俠世界中有著絕對影響力的金庸,筆下的葵花寶典,有相同的功效,當然,這一點關連相當的 含糊,光是這一點不能說明什麼。不過讓我們來細數曾讓徐子陵動情的女人吧,傅君婥、素素、石青璇和師妃暄。他叫傅君婥娘,叫素素姊姊,而師妃暄則是尼姑, 除了石青璇外,讓他產生感情的,不是當成親屬關係,就是尼姑,以黃易筆下美女出現的頻率來說,徐子陵的這個選擇,似乎已經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了,黃易頗有 暗示徐子陵有點傾向喜歡特別一點的關係。
另外一個更明顯的部分,就是他和寇仲之間的關係,這一點的暗示就更多了。就兩人的外型來看,一粗獷,一斯文,而且形影不分。當寇仲跑 去王世充那裡,兩人暫時分開之時,其實也沒有幾天,但徐子陵極為不適應沒有寇仲的日子,三不五時的想去和寇仲會合。小陵仲的兩個父親是寇徐兩人。徐子陵在 違反自己個性的情形下,幫寇仲奔波,但又希望寇仲的建國大夢無望,兩人才能在一起,而徐子陵淡薄的只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兩人修練的氣功,雖然同源,但 一陰一陽,練功的方法是徐把氣全部輸入的寇的體內,寇再把氣輸到徐的體內。
當然,這些了不起就是暗示,要不然也能以朋友這一點來解釋。不過,四十三集這一本中,出現了一個相當明顯的暗示:「正如他是師妃暄 『劍心通明』的破綻,寇仲的生死亦可破掉他的井中月。」這裡的他,指得就是徐子陵,讀過這本書的人,應當明白,破綻指的是什麼,之前提到師妃暄劍心通明破 綻,拿的也是石之軒不死印的破綻作比喻。石之軒不死印的破綻是他心愛的女人,師妃暄「劍心通明」的破綻,是她愛的徐子陵,而徐子陵井中月的破綻是寇仲。稍 後,師妃暄在石之軒和祝玉研決戰中,差點要死在祝玉研同歸於盡的天魔大法之時,徐子陵可沒有想到什麼破綻不破綻的,依然生龍活虎的把師妃暄救走。
如果最後的結局變成寇徐兩人帶著小陵仲白頭偕老,也不能說沒有伏筆。

2000年11月10日 星期五

預言


新世紀預言系列的前言
「地球上現存的六十億人口,百分之九十七以上會在新世紀來臨後死亡。」              ——新世紀預言


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過後,恐怖大王似乎並沒有像諾史特達姆斯的『諸世紀』的預言所說的,從空中降臨,當然更不知道他會讓哪個惡魔之子甦醒了。一時之間,這部舉世聞名,甚至可以說是獨步全球的預言書似乎就此破功了。
當然,不同意諾氏預言的的人,也不在少數,比方說一些民族主義者,可能就對『諸世紀』獨步全球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畢竟推背圖和燒餅歌也不容小覷。另外,像是逼八一一千,也正是一個基於一九九九年不會發生天大不得了的災禍這個理念而實行的計畫。
當然細看諾氏的預言,基本上一九九九年七月,只是說明恐怖大王從天上降臨,惡魔之子甦醒,老實說,也沒有明白指出一定會有什麼災禍會立 即發生,這一點,我絕對可以接受。問題只是在於早幾年那些相信預言的人,總是言之鑿鑿的暗示明說恐怖大王是什麼,會發生什麼災禍之類的言論,似乎頗為篤定 一定會有些災禍,倒是九九年一過,其它的解釋又抬頭了。
總而言之,當你要相信的時候,總是有辦法相信的。
新世紀核四預言
早在宋代,著名的詞人蘇東坡,就曾在他的〈水調歌頭〉中指出:「核四在人間」,並且提出的勸勉「不應有恨,核四長向別時圓」,當然,不 應有恨這句話我們明白是說,面對核四問題時,應該有理性態度,就事論事,不要抱有仇恨的情緒,但長向別時圓就比較難解了,還好,後面有提出說明,「人有悲 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意在暗指人有旦夕禍福,核四這種事情還是小心一點的好,「此事古難全」,也就是說,現在算是古代,技術還不成熟,所以難以兩全其 美,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呢?他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還是希望以安全為優先考慮。個人認為蘇軾高明之處,在於婉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我們的 決定,他一面提出如此精準的預言,如果又一面過於明白的提出他的看法,那後人驚於準確預言之餘,必然全盤接受他的想法,這樣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而不 好。畢竟,決定還是要自己做的。
至於要如何做決定呢?文天祥說的很清楚了:「讀聖賢書,所學核四」,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先搞清楚核四各方面技術細節,才能合理的判 斷核四問題,但清朝有人持反對的意見,說「核四亂翻書」,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你翻你的書,我也有我的書可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誰知道誰是對的?核四 的反應爐可不認識字的。這種說法,也有他的道理。
那蘇軾又是什麼看法?他覺得應該要「人聲到處知核四」,翻成白話就是,有人聲所到的地方,就應該要知道核四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家不妨各陳己見,廣泛討論,集思廣益。
引述《楞嚴經》作結尾:「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核四知是虛空性。」

2000年9月28日 星期四

站在世界的頂端

打開電視,奧運正在轉播跳板跳水項目,我對這種運動毫無研究,也不期望會會有什麼我認識的選手。

現在剛過 round 1,由於是美國的轉播,所以,這時短片介紹的人物是美國的馬克路易斯,他的女朋友也是選手,這個介紹片,照例拍得很唯美。當然,這個路易斯我也完全不認識。
終於,第一輪的成績表出來了,居然有一個我熟悉的名字—熊倪,現在排在第四。這時的情況是,第二名也是一個中國的選手,第一名第三名不知道是哪一國的。
關於熊倪這個名字,首次知道,是在88年奧運中聽過的。該年的跳水比賽,兩個主角,一個是熊倪,一個是美國的跳水皇帝。跳水皇帝當年是 首屈一指的跳水明星,當然那時,他是同性戀而且還感染愛滋病這回事,還沒有公開,由於擁有跳水運動員的健美外型,以及頂尖的技術及成績,順理成章的成為了 運動明星,剛才提到的路易斯,成績和技術就沒有那麼頂尖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在賽前都覺得跳水皇帝會理所當然的贏得金牌,沒想到卻偏偏出了一個年 僅十四歲的熊倪,在比賽中居然能和他分庭抗禮。當年發生了一個著名的事件,就是跳水皇帝撞到跳板血濺池畔的事件,這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還常常被提起。原因有 很多,一來是有關他有愛滋病這回事,足以引起許多話題。一來是有此失敗的一跳,最後居然還能堅持到底的奪得冠軍。沒有錯,這場比賽,他拿到了金牌,熊倪只 拿到了銀牌。
由於跳水這種事情,是由裁判給分的,公平性常常會被懷疑的,當年跳水皇帝能在那一跳得到超低分的情況下,進入決賽,還能在受傷的情況 下,擊敗實力不下於他的熊倪,拿到金牌,也的確不光是運動精神就能解釋的。總之,不管事情如何,熊倪雖然一度領先,最後只能飲恨拿到銀牌。當時大家的想法 可能是,反正跳水皇帝也要退休了,下一屆熊倪還大有可為。
等到九二年的奧運,熊倪繼續參賽,情況卻像是在走下坡,金牌是中國拿的沒錯,不過拿的人是熊倪的隊友,熊倪只拿到銅牌,甚至不如上屆的銀牌,儼然退居二線了。
以一般的選手而言,運動生涯的光輝到此結束也不足為奇,這時蓋棺論定熊倪為跳水皇帝陰影下的悲劇人物,也不不太叫人意外。畢竟,能連拿 兩屆獎牌,也已難能可貴了,因為跳水這種極度需要柔軟度的運動,就像體操一樣,選手的運動生命相當短,過了青少年期,就進入了運動生命的黃昏了。不過事情 卻有了極大的轉折,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熊倪在跳水皇帝的祖國,拿下了金牌,戲劇性的走出了外界所謂的跳水皇帝陰影。至於當年他拿到金牌的過程,到底是實 至名歸,還是剛好當時跳水界沒人,我就不清楚了。
讓我們回到現在,第二輪,二十六歲的熊倪,相較於十二年前剛出道時,顯然老了很多,身材卻還是相當瘦,相較於歐美選手的健美,形成了 相當的對比,雖然頂著上屆金牌的頭銜,但二十六歲的年齡實在老了點,播報員提到這點,一副中國沒人才的口吻,的確,也沒有什麼人看好他,現在他可能連中國 第一也稱不上,像現在,他的隊友在第二名,他還在第四名,不過,如果他能拿到獎牌,任何一面,銅牌也好,他就平了奧運史上這個項目連續拿獎牌最多屆的紀 錄,前面說過,這個項目的運動生命相當短,能夠連拿四面獎牌,的確是極度困難,就算想連續四年出賽,也就像那個播報說的,得靠蜀中無大將了,之前那個創下 連拿四屆獎牌的人,也是因為多年以前,競爭不像現在那麼激烈的情況下,才創下這個記錄的,大家對熊倪的期望也僅止於此。當然,熊倪能拿下金牌更好,事實 上,還沒有人能在這個項目拿下兩個金牌。不過,沒有人會認為這種事情可能發生的,因為第三輪過了,第一名還遙遙領先,差距越拉越大,中國另外一個選手跌到 了第三名了,熊倪還是第四。英雄遲暮,令人不勝欷噓。
第四輪,播報員對熊倪的動作,指指點點的,某一個圈,轉的角度超過了。不過熊倪的分數還是相當平穩,因為另外一名隊友的分數較低,熊倪的順位往上移了一名,平記錄的機會大增。二三名的差距不大,不過第一名還是遙遙領先。
就這樣,又過了好幾輪,第一名那個,總是跳得比別人好些,穩穩的維持,甚至拉開差距,熊倪也是蠻穩定的,雖然沒有特別好,但也沒有什麼 失誤,慢慢的,和第二名的差距逐漸縮小,到了倒數第二輪開始前,只差一分左右。倒數第二輪,第一名仍然表現完美,表現出一慣的冷酷鎮定,想縮小和他的差距 的機會微乎其微,事實上,這個第一名如果奪得金牌,對他們國家來說,也是破天荒的,也算是美事一件。第二名倒是出現了小失誤,分數稍低,熊倪不愧為四朝元 老,維持一慣的水準,一舉超前,領先有三分左右,原來的第二名反倒成了第三名了。
最後一輪,其它的人,只是陪著跳而已,熊倪只要不失誤,就平了拿四面獎牌的紀錄。真正在競賽的人,只有他們三個。三個之中,原來的第 二名先跳,當然,這時他也有許多選擇,穩穩的跳,拿個銅牌,或者選擇高難度的,企圖拿個高分,也許可以拿到銀牌,總之,他的壓力應該也不小,不過,他的表 現倒是不錯,拿到了一個很高的分數。這個分數相當的高,高到他拿銀牌的機會甚至超過了熊倪。接下來是第一名的跳,當然,他幾乎篤定拿到冠軍了,只要穩穩的 跳,即始剛才那個原來的第二名這一跳的分數極高,他普通的一跳,也足以拿到冠軍了,他也的確選了一個不太冒險的動作,以他之前一慣的冷靜表現及完美演出來 看,拿金牌是不成問題的。偏偏剛才是剛才,現在這是最後一跳,也是他是否能成為國家歷史上第一人的時候,雖然照理來說不難的事情,在這個非常時刻,都變成 關鍵了,站在世界頂端的壓力,絕對不是一個虛幻的謠言。在不可能的情況下,他跳得相當差,連我這個外行人都能清楚看出他旋轉的進入水面,這絕對不是他該有 的動作。他原來領先的相當多,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分數出來前,都還有一點希望,如果只是差的分數,應該都還能拿到冠軍,偏偏他得到的分數是,非常差。原來 的第二名,一度的第三名,這時的總分,反而居於領先了。他當然是喜出望外,因為這時他已經坐銀望金了,而且,就如前面所說的,熊倪想超過他的機會,低於一 半。何況,這還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現在可是最後一跳,熊倪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跳得很好,可以拿金牌,穩穩的跳,也可以拿個銀牌,萬一不小心失誤了,說不 定連銅牌也沒了。
他慢慢的走上跳板,速度非常慢,我不知道他會不會緊張,不過,他這種慢動作,如果不是在降低自己的緊張,就是在增加觀眾的緊張,到了 定位之後,轉身的動作也是相當緩慢,他這一跳,是背向泳池的起跳。慢慢的背向了泳池,他停住了,隨著跳板緩緩的上下,停了相當長的時間,似乎在考驗跳板規 則中,有沒有限定時間的規定,也讓人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緊張到沒辦法跳了。他終於還是跳了,身體在空中轉了幾圈,然後垂直入水,濺起了小小的水花。毫無失 誤,看起來相當好。他起來之後,相當肯定自己的表現,這時,他的機會超過了一半以上了。果然,雖然分數沒有原來的第二名高,但也很高了,加上原來的三分領 先,以零點幾分的總分差距,奪得了金牌。
看到他和池畔的教練等人,相擁而泣的感覺,沒有人會懷疑這種畫面所表達的情感是什麼。
自古英雄遲暮,美人白頭,無疑是最叫人傷感的。有什麼能比看到遲暮英雄力抗群雄而登上世界頂峰更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呢?

2000年8月8日 星期二

五百年的假設

有些人,很容易就會流汗。

  比方說,我就是一個例子。

  在炎熱的台北街頭,其實也沒有走多久,已經滿身大汗了。更不用說其它更需要流汗的時候了。比方說,入伍時,新兵訓練的時候。

  這並不算是一個太討人厭的缺點。濕答答的汗水黏在身上,不會太舒服,難免也會有點汗臭味。留比別人多的汗,也需要喝比別人多喝一點的水。當然,人生本來就不會是完美的,有這些不太討厭的小缺點,並不值得去抱怨。

  更何況,這些小缺點,有時還會附帶的帶來一些小優點。比方說好了,也是在入伍時的新兵訓練,大量的流汗,與熱衰竭的狀況無異,可以自由的選擇想要從事的活動。誰能說自由不是一個優點呢?何況是在當兵的時候。

  但真正的優點還不是這個。

  汗流得多,上廁所的機會就會減少了。因為許多功能已經被汗取代了。這一點,當然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優點,尤其是在旅行的時候,一段時間就 得去找廁所,簡直就像是帶著PDA 出去旅行,確要常常擔心哪裡可以充電一樣。買PDA 的時候,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而且關鍵的考慮因素。相對的,會流汗,似乎是一種良好的設計。

  可惜的是,流汗畢竟是水分的排泄,只能負擔一部份的排泄功能而已。人體還有固體和氣體的排泄。氣體,本來就不是什麼問題,剩下的就是固體排泄物的問題了。

  一個解決的方式,是從吃著手,如果吃的東西,都能夠充分的被人體利用,自然排泄物的量就會大量的減少。比方說,素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一個人只吃水果和水,而且很會流汗,那很可能,很久很久才需要上廁所。

  吃素食,這就讓我們想起了古代修道成仙之人了,他們吃素或者更上一層樓很少吃凡間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做到減少排泄的功能了呢?更何況,他們的修練過程,很可能有一些練氣養身的功能,增加食物吸收的效率,達到大成之時,也許能達到長生的效果。

  也許,這就是古代修道者的秘密。

  他們找徒弟時,會找那些根骨不錯的人當徒弟,說穿了,很可能找的就是很會流汗的人。

  這是一個沒什麼用處,有點可笑,但有可能的假設。

  但事實上,我們還能用這個假設,解釋更多的事情。

  這些修練之人,雖然能夠做到幾乎不上廁所的能力,能夠有效的吸收,減少廢棄物,但畢竟還是會留下一點廢棄物堆積在體內,總有一天需要排泄出來的。要多久呢?也許一個道行高深,長生不老的修道者,可以達到排泄五百年一次的境界。

  但五百年之中,很少使用的那些器官,難免會有些退化,這些困難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謂的便秘能想像的。

  也難怪故事中那些道行高深的修道者,常常會掐指一算,憂心忡忡的告訴徒弟:「為師五百年一次的大劫又將到了,是否能度過這個劫數,還很難說。為師將會閉關修練一段時間﹍」

2000年8月2日 星期三

單細胞假設

生物的可能性是相當多的,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但很多情形下,我們仍然會發出類似「地球上竟然有這樣的生物」這種感慨。

比方說,有些生物繁殖的方式,就和我們所熟知人類繁殖方式完全不同,它們能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取得穩定的生存機率。也有些生物,能在 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對於我們宣稱的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從這些生物的眼光來看,無疑是無知而可笑的,因為,它們可以依賴鐵鏽而生存,完全不 需要空氣和水,陽光也完全沒有必要,它們依靠熱來提供能源。它們能在極高的溫度下生活,也能在極低的溫度下生存。甚至能在可以殺死大多數生物的強酸中,發 現存活的微生物。
以下是一個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假設。
前面提過,有些單細胞生物,能在及惡劣的情況下生活,相較於人類這種高等生物,他們無疑是十分原始的,但偏偏事情就是這樣,構造精巧複 雜的昂貴產品,往往不如構造簡單的耐用。他們遠在地球還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在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之後,也能存活一段時間。
雖然說構造有簡單和複雜的分別,但依照目前的科學來看,基本上,人類以及其他高等動植物的直系遠組,就是由這類構造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的。這些單細胞生物結構中,也有包含遺傳物質。
未來,總有一天,不管人類破壞不破壞環境,地球終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但這並不是說「所以我們破壞環境沒關係」。事實上,我後面要表達的意思,剛好是說,很有關係。
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那些單細胞生物,並不會害怕,因為,對他們來說,現在的環境不見得會比那一天更好。那我們人類怎麼辦?有錢人可以建避難處度過餘生,但生物畢竟是要繁殖的,我們會這樣就放棄了嗎?我們可是演化了很久才出來的產物。
我們開始做一個假設,到了那個時候,人類一定會想辦法延續人類的繁衍。有什麼辦法呢?改造人類的基因來適合環境?這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地球爆炸,或者有一段很長的核子冬天呢?
我們可以到外太空找個合適的地方生存。這的確是個好辦法,如果辦得到的話。由於光速的限制,想要自由自在的星際旅行,至少是相當困難 的。一個想法是,讓人進入冬眠狀態,利用太空船送到遠方星球。不過呢,問題一是想在宇宙中找到合適的家,無異是大海撈針。另外一個問題,想要做出構造精 良、能夠發現適合人居的星球的高科技複雜太空船,同時堅固耐用、經得起數萬年長途旅行,相當難做,更不要說多做幾台、多裝幾個人來增加成功率了。
好吧,科技一日千里,也許我們有可能做出可以一試的太空船。
但是,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我們要尋找的星球,可能不會那麼理想,氣溫負八十度到六十度之間,只有少許的水,空氣有點綠色的星球。我們的後代,很可能在醒來之後,直接自殺了。
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式了,我們仍然有生物的本能,那時候,科學家可以利用高超的遺傳學和生化技術,設計出帶有人類遺傳資訊的單細胞生 物,這種生物,能夠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即使地球成了一個充滿岩漿的火球,或者經歷漫長的核子冬天,他們仍然能夠撐過,甚至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下,慢慢 進化成適應環境的生物。由於我們的科學家,已經做了特殊遺傳密碼設計,演化方向將會朝著人類的方向變化,這樣的單細胞生物,由於已經帶有前車之鑑的遺傳訊 息,將會快速的變成人類,正確的說,應該是變成可以適應那種特別環境的版本。
就算地球完蛋了,同樣的,利用簡單的機械,甚至只要一些帶有鐵鏽的石頭就行了,帶著這些單細胞生物到太空旅行,只要這些單細胞到達還算可以的星球,就能迅速的產生各式各樣的動植物,最後出現特殊版本的人類。
但,這些人類,他們真的算是人類嗎?他們知道自己是人類嗎?要如何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人類?這的確是最困難的問題了。
也許,能夠讓他們進化到某一個程度後,自然而然的,頭腦中就會跳出我們這些遠祖傳遞給他們的訊息。在他們能完整接收訊息之前,他們的腦中已經慢慢的出現了一些景象,由於這些前車之鑑遺留的資訊,他們可以用較快的速度發展和現在人類類似的文明和科技。
也有可能,我們同時也可以發出一大堆時間膠囊放在太空中,等到他們科技夠進步,自然能解讀這些訊息。
這的確是可行的,只要人類不要在自己發展出這些技術前,先把地球毀了。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也是一種奇特的生物繁殖方式,就像有些魚類會把大量的卵散布在海中一樣。也有一些生物,會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如果這真的是一種繁殖的方式,那我們很有可能不是繁殖的第一代,不會那麼巧,剛好是第一代吧?
如果不是第一代,那我們要不然是地球上曾經生存的高等生物後代,要不然就是外星高等生物的後代了。我們的腦中,可能也存有我們遠祖的一些遺跡,那些讓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快速發展的人類文明,也要謝謝我們不知名的遠祖──他們不知道努力多久才留給我們的。
如果要寫得更科幻一點,那些充滿創造力的偉大發明家、科學家、藝術家,可能是對於遠祖遺產恢復較多記憶的人。
也有可能,等我們再進化一點,就會發現遠祖要給我們的訊息了。
最後,技術上要提醒一下的,如果這個假設的繁殖方式合乎天理的話,人類對於遠古生化科技的記憶,應該要能比製造垃圾的記憶更快恢復才行。

2000年7月25日 星期二

創意不過是錯誤的複製

(1)
很早以前,人類就瞭解了自己的弱小:我們跑不快、跳不高,沒有爪子,沒有硬殼。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驕傲的自稱萬物之靈。

  因為我們會創造工具,來幫我們克服困難。

  我們製造的工具,幫助了我們成為萬物之靈,統治地球。

  人類與工具之間,也同時產生了複雜的情感。刀子,可能是人類剛開始的幾種偉大工具之一。剛開始,可能不叫刀子,只是一些磨利的石頭,有了這些鋒利的石頭,本來無法打敗的野獸,變得容易得多了,本來很難分開的肉,變得可以切開了。火也是一種,有了它,人類不算很好的眼睛,可以適應夜晚的生活了,也可以把肉烤熟,變得更加美味。

  所以,原始人類應該相當喜愛這些工具了?沒有那麼單純,其中還包含有相當複雜的情感。我猜剛開始一定有人相當鄙視那些需要靠鋒利的石頭才能捕獲熊的人,也一定有人拒吃用火煮過的東西。除了喜愛之外,人類還厭惡、害怕工具。即使到了現在,刀子和火,還被視為危險的東西,也或多或少的帶有神秘的色彩。

  不論如何,人類很快的適應了這類的工具,甚至深深的依賴它們。

  接著,一些更複雜的工具不斷產生,我們稱這類工具為機械。工業革命後,機械的進步一日千里,用來代步的機械,能夠比跑得最快的人類還快上許多倍。一部吃汽油的機器,力量也比數十個吃五穀雜糧的人還大。

  在剛開始的時候,也一定有一些優秀的工人,曾經自豪自己用傳統方式手工生產的產量,能夠勝過老闆剛購買的昂貴機器。

  同樣的,不論如何,即使現在仍然有人會舉辦汽車和人類的短跑比賽,人們也已經了承認體能不如機器的事實了,也同樣的深深的依賴這些機器了。

(2)
沒有人會因為刀子比我們的指甲鋒利,而感覺有傷人類尊嚴,也沒有人會因為汽車跑得比人快,而害怕萬物之靈的地位會被取代。

  至少現在不會。

  接著,又有一種利用電子原理製造,更加複雜的機械產生了,我們稱之為電腦。

  電腦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做出上千萬個加減乘除的計算,可以在公平的西洋棋比賽,打敗世界棋王。一個依照順序記住看過一遍的六十樣物品的人,就能打破世界紀錄,但隨便一台 PDA,記憶容量都是以百萬來計算的。在幾分鐘之內,電腦能夠把幾何原本內所有的定理都證明一遍,大多數的人,學了三年的國中數學還未必瞭解。

  即使在汽車氾濫的現在,馬拉松賽跑仍然照常舉辦,但我們卻會在電腦打敗棋王後,替職業棋手的未來擔心。

  因為,我們引以為傲的,自稱萬物之靈的原因,是我們能夠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十秒鐘跑完一百公尺。

  我們有一個挑戰者了:萬工具之靈──電腦。

  人們津津樂道那些能以心算擊敗電腦的人,對於自己能夠下象棋贏過電腦,而洋洋得意,嘲笑電腦僵化的思考方式。

  工具,已經一步一步的把人類逼到牆角,如果連思考都輸了,我們還有什麼能引以為傲的呢?

  電腦也許可以思考、可以記憶、可以推理,但是,我們還有可以讓我們驕傲的創造力。我們有創意,電腦只會拷貝。

(3)
因為有創意,我們還能保有一點身為人類的尊嚴,也因此,雖然我們都相信在將來一定會有強而實用的人工智慧產生,卻一點也不擔心電腦會擺脫工具的宿命,一點也不擔心第一批一千兩百歲的人類,很可能是被電腦創造出來替自己更換電池的奴隸。因為我們有創意,而電腦這種愚笨的工具,只會死板的照章行事,即使在大多數的科幻故事中,機械人也都是被塑造成死板、不知變通、沒有感情的。他們渴望擁有像人類般的情感。沒有情感,怎麼會有創造力呢?誰能想像那些偉大的藝術創作背後,沒有動人的情感作為基礎呢?

  很可惜的,我們引以為傲的創造能力,也許並沒有想像中的神聖不可侵犯。長期以來被歌頌以及神話的創造能力,也許只是一種錯誤,一種錯誤的複製。

  這樣說也許有點太含混了。創造的過程,並不僅僅只是錯誤的複製而已,這個過程,也需要推理、判斷、記憶、模仿等等。比方說,你想到一個想法後,一定也會做某種過濾,看看可不可行,然後和記憶庫中的其他想法整合,在使用一些以前學會的技巧完成他。

  但誠如前面所說的,這些電腦都會,推理?電腦演繹的能力可不一定比人類差,至少在證明幾何原本和下棋方面是如此。記憶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包含在這種種毫不稀奇的伎倆中,必定還有一個核心,一個令人類驕傲的部分,一塊莫名所以的、神秘而神聖的區域,才是我們創意的根本來源,才是我們最後退守的聖地。

  我在此斷言的,就是殘酷的指出:這種能力,不過是一種錯誤的複製、失敗的模仿而已。

(4)
為了更具體的描述這句話,不妨考慮一下下面這些可能的情況。

  輪子發明的情形可能是怎麼樣呢?可能是某個人眼花,看到奔跑直中的羊,腳飛快的轉動,一時覺得好像是一個圓圓的東西,因此發明了輪子。

  也有可能是,閒聊時,某個人談到隔壁村利用圓形的物品轉動,可以輕鬆的搬運物品,其實隔壁村的人,只是把物品放在圓形的桶子內,推動而已。一個聽到談話的人,在把談話還原成影像的過程中,做了錯誤的重建,因此發展出了輪子。

  另外一種可能,再利用滾木法,搬運東西的時候,滾木散開了,兩三根木頭隨著物品滑行了一陣子,一個人看到了,在腦中出現了錯誤的構圖,依此構圖發明了輪子。

  我們的感官、思考,有時是相當模糊的東西,在傳遞的時候,發生錯誤的頻率相當高,我們總有機會修正錯誤,看錯的東西,可以再看一眼,想錯的東西,三思而後行就不容易犯錯,而且還有其它的線索,可以修正思考。這些錯誤不至於讓我們的生命陷入危險的狀況,卻能成為創造力的泉源。

  藝術作品呢?一些作曲家會說,他們的腦中自然而然的會出現聲音,他們會聽到天上發出來的旋律,這些天上來的聲音,有的時候是大自然偶然巧合的產生,有的時候可能是聽錯的,有的時候,則可能是在腦中盤旋已久,經過多次錯誤的複製,突然冒了出來。

  那為什麼說是錯誤的複製,而不只是說錯誤呢?因為,創意是個錯誤這句話容易形成誤解,而我們腦中所存的資訊,不是直接由外界的資訊複製進來的,就是在腦中推演出來的,如果套進電腦的模型來想像頭腦,複製這個動作,是最常見的動作,用這個動作來讓文句通順。如果沒有這些錯誤的話,我們所生產的東西,會被稱為是複製品。

  所以說,創意,是人類結構不完美的結果。等等,這句話說得太武斷了,也許,我們可以承認,有的時候,創意是這些錯誤下的產物,但我們能說,總是如此嗎?

(5)
  沒有錯,真的無法確定是不是所有的創意都是如此,我沒有好好嘗試過去做這件事。即使想去證明,也無處可下手。

  想要說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也很難,但只要找到一隻白色的烏鴉,就能說並非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即始找到一隻白色的烏鴉,很有可能那隻白色的烏鴉不是烏鴉,而且也不能確定他的白色是不是只是一層油漆而已。

  好像有點離題了。我們對於創意在本質上是不是一種錯誤,能做的,也就是大量的觀察了。就像我們對烏鴉做的一樣,仔細搜索,應該能發現其中錯誤複製的部分。

  當然,也有些創造,在某些層面下,看起來好像只是純粹的邏輯推演,歸納整理即可得出。比方說,某個難題的出色數學證明,的確是一種創作,內容上,也的確只是邏輯的推演而已。但就人之異於機械者幾稀的觀點上來看,這個證明,單就邏輯推演的部分,電腦也能辦得到。真正的創造部分,應該是證明構成的思維過程,這個構造的過程中,很可能利用了許多不完美的線索和推論,也一定用了一些直覺和經驗法則,這之中,應該就會包含了所謂的錯誤部分。

  如果人類思考的方式都是以完美的純粹邏輯思考,創造思想機器也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我沒有打算證明我的斷言,也沒有打算讓包括我在內的任何人對這個斷言確信不疑,不過,在這篇文章往後的發展,將會暫時假定這個斷言是對的。

(6)
  所以說,市面上許多教導創意的書籍上所說的方式,如果真的有用,不過就是增加我們思考、感官中錯誤發生的頻率,或者錯誤發生的有用率。

  比方說腦力激盪好了,大家不斷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其它人聽到的,真的和發言者想的一樣嗎?如果人類的溝通真的那麼有效率的話,這個世界應該會美好很多。也就是這樣,利用溝通上的錯誤率,大量的產生了標準的錯誤複製,創意也就自然而生了。

  至於什麼水平思考法、右腦思考法、自由聯想法,哪一個不是為了要破壞大腦完美的邏輯呢?

  組合法、放大法等等創意的基本元素,就是以人工手法蓄意製造感官印象上的錯誤。

  我們不用學那麼多方法,只要掌握住,增加錯誤率,就能增加創意了。不需要再羨慕那些充滿創意的人了,一些抽象畫的藝術家,很可能只是盡力的「寫實的」描繪他們腦中的景象而已,某個大腦中的錯誤複製。

  就在我們不再羨慕充滿創意的人的同時,也很可能是我們無法鄙視電腦的時候了。

  當我們發現我們引以為傲的創造力,本質上不過是錯誤的複製之時,我們還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事實上也不盡然,當人們發現自己是由猴子變成的的時候,也一度無法接受。

  創意只是錯誤的複製,那又如何?演化的本質,不也是錯誤的複製?

  演化論雖然有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這兩句話倒不是什麼重點。這兩句話,在某種意義上,只是自我提醒的廢話而已。適者生存,其實也就是生存適者,活下來的,是能夠活下來的,能夠適應環境的,這句話絕對不會錯,因為不能適應環境的定義,本來就是在這個環境下會無法生存的意思。這句話本質上是一句廢話,他的意義在於提醒你,去想,為什麼現在還有那麼多的物種能夠適應環境,只是剛好嗎?有可能,但是,現在的人,比較相信的是,錯誤的複製。

  比較常用的名詞是「演化」。物種在繁殖之時,雖然預期上,會產生和親代相同的後代,但事實上呢,卻總是有差異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有錯誤的複製,一個不完美的複製品,也因為如此,才會發展出生物的多樣性。

(7)
  當人類剛剛知道自己是從猴子變成的之時,一度相當的震撼,因為這嚴重的打擊了人類的驕傲──一種無知帶來的驕傲。

  到了現在,已經廣泛了接受了演化論。創意也是一種錯誤的複製,由於演化,摒除了人類獨特物外的地位,人類終於比較不懷疑自己也是一種動物。同樣的,接受了人腦並沒有獨特之處,也有助於人類接受人不過是生物機械的事實。

  這並不損人類的優越性,就像演化一樣,即使我們知道有突變這回事,也承認演化不過是不完美的複製,但要怎麼錯,才能錯得如此神奇,至今仍然無人能解。創意也是如此,並不是隨隨便便的錯誤就能產生創意,這些錯誤,必然是一種有規則的嘗試,要有一定的配方,才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稍有不慎,天才和精神錯亂只是一線之隔。

  也許總有一天,有人能夠掌握這些。但身為學數學的人,似乎有著更大的野心:既然錯誤的複製能夠用在兩個地方,也許就能用在其它地方,甚至,這些錯誤的複製,都有著相同的錯誤配方,如果能夠找到通則,不就能夠一舉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2000年7月15日 星期六

治車如治水

有一句成語叫做「車水馬龍」,在某些情況下,路上的車流,其實有點像是河裡的水流。
綠燈一亮,一長串的車流,如同打開水閥的水流,紅燈一亮,又堵住了。站在高處望著都市中不斷流竄的車流,即使分別來看,每輛車都是意識前往自己的目的地,但整體來看,卻又和觀看瀑布濺下的水花沒有什麼分別。
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兩者皆會造成禍患。古時水患是人類的一大問題,奪去了難以估計的人命,也毀壞了難以估計的財物、農作。隨著人類土 木技術的進步,水患已不再終日困擾人們,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交通問題,不妨稱之為車患吧。在都市中、公路上,每天堵塞的車陣中,同樣有著難以估計的財物損 失,包括浪費的汽油、因堵車延誤的商機、廢氣造成的環境污染。在某種意義上,也殺害了不少人命,畢竟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車患浪費的時間,等於浪費每個人 的生命,雖然不是真的把每個人都殺死,但把每個人的生命都浪費了一部份,相加之下也很可觀。這還不包括排放廢氣慢性長時間坐在車椅上所危害的健康,以及堵 車造成救護車無法及時搶救的生命。
到目前為止,車患一直是讓人頭痛的問題。
回想古時候,水患也是一樣,最有名的治水故事,恐怕就是大禹治水吧?傳說在那之前,治水一直都沒有有效的方式,大禹的爸爸鯀,雖然有著 一流的土木技術,甚至還從天上偷來了息壤,但卻沒有成功,原因是他所使用的方式建築高大的堤防擋住河水氾濫,雖然直觀,但這種硬碰硬的方式,很難人定勝 天。大禹就聰明多了,利用水的特性,採取疏通的方式,獲得了極大的成果。
所謂鑑古知今,這給我們解決車患有何啟示?現今解決車患的問題,採用的方式也是相當直觀,減少車輛,或者增加道路,沒有錯,夠多的道 路的確可以疏通車流,但是就像鯀當年一樣,建築夠高夠堅固的堤防,的確可以擋住河水氾濫,問題是,提防永遠不夠高。道路再多,也比不上車輛增加的數量,況 且路越多,越多人想買車。
那減少車輛的數目呢?要嘛就是辦不到,要不然,就要靠一點強制或者半強制的力量,損害人民的福利和自由。想想古代人會不會想要河水的水量減少呢?很難做,而且他們也不會希望這樣的。因為,灌溉用的水是很珍貴的,沒有人會希望減少的。
那現在的交通大禹會採取什麼方式呢?
雖然我不是交通大禹,還是可以做一些聯想。水患的問題是氾濫,直覺的方法是阻擋,大禹的方法是疏通。
車患的問題是阻擋,車被堵住了,直覺的方法是疏通。增加路,把路拓寬,那大禹的方法會不會導致氾濫呢?
什麼是氾濫?
解釋當然可以很多種,可能根本是牽強附會。我提供一個看來有點合理的解釋好了。
氾濫,對水來說,就是跑到河的兩岸,對車來說,停在路邊就跟氾濫有點類似了。現在很多路的兩側,都劃了紅黃線禁止停車,不妨讓出來,提 供停車之用。停一排,不夠,停兩排,只要車能進出,盡量的停。這樣,就增加了許多停車位了。把現在好幾線的大馬路,停成一兩線的單行道。我們的雙向道太多 了,把大馬路變成單線道、單行道。
這樣,也算是個方法嗎?車位是增加了,路卻變少了。其實不用擔心,你知道路上的車流中,有多少車其實是在繞來繞去在找車位的嗎?
我就有許多次繞來繞去半小時找不到位置停的,找車位的車子,速度慢、轉彎多、數量多,對交通的影響相當大。犧牲一點路寬來增加停車位,也是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