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嚇了一跳,有了魔法眼鏡後,這世界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2000年7月25日 星期二

創意不過是錯誤的複製

(1)
很早以前,人類就瞭解了自己的弱小:我們跑不快、跳不高,沒有爪子,沒有硬殼。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驕傲的自稱萬物之靈。

  因為我們會創造工具,來幫我們克服困難。

  我們製造的工具,幫助了我們成為萬物之靈,統治地球。

  人類與工具之間,也同時產生了複雜的情感。刀子,可能是人類剛開始的幾種偉大工具之一。剛開始,可能不叫刀子,只是一些磨利的石頭,有了這些鋒利的石頭,本來無法打敗的野獸,變得容易得多了,本來很難分開的肉,變得可以切開了。火也是一種,有了它,人類不算很好的眼睛,可以適應夜晚的生活了,也可以把肉烤熟,變得更加美味。

  所以,原始人類應該相當喜愛這些工具了?沒有那麼單純,其中還包含有相當複雜的情感。我猜剛開始一定有人相當鄙視那些需要靠鋒利的石頭才能捕獲熊的人,也一定有人拒吃用火煮過的東西。除了喜愛之外,人類還厭惡、害怕工具。即使到了現在,刀子和火,還被視為危險的東西,也或多或少的帶有神秘的色彩。

  不論如何,人類很快的適應了這類的工具,甚至深深的依賴它們。

  接著,一些更複雜的工具不斷產生,我們稱這類工具為機械。工業革命後,機械的進步一日千里,用來代步的機械,能夠比跑得最快的人類還快上許多倍。一部吃汽油的機器,力量也比數十個吃五穀雜糧的人還大。

  在剛開始的時候,也一定有一些優秀的工人,曾經自豪自己用傳統方式手工生產的產量,能夠勝過老闆剛購買的昂貴機器。

  同樣的,不論如何,即使現在仍然有人會舉辦汽車和人類的短跑比賽,人們也已經了承認體能不如機器的事實了,也同樣的深深的依賴這些機器了。

(2)
沒有人會因為刀子比我們的指甲鋒利,而感覺有傷人類尊嚴,也沒有人會因為汽車跑得比人快,而害怕萬物之靈的地位會被取代。

  至少現在不會。

  接著,又有一種利用電子原理製造,更加複雜的機械產生了,我們稱之為電腦。

  電腦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做出上千萬個加減乘除的計算,可以在公平的西洋棋比賽,打敗世界棋王。一個依照順序記住看過一遍的六十樣物品的人,就能打破世界紀錄,但隨便一台 PDA,記憶容量都是以百萬來計算的。在幾分鐘之內,電腦能夠把幾何原本內所有的定理都證明一遍,大多數的人,學了三年的國中數學還未必瞭解。

  即使在汽車氾濫的現在,馬拉松賽跑仍然照常舉辦,但我們卻會在電腦打敗棋王後,替職業棋手的未來擔心。

  因為,我們引以為傲的,自稱萬物之靈的原因,是我們能夠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十秒鐘跑完一百公尺。

  我們有一個挑戰者了:萬工具之靈──電腦。

  人們津津樂道那些能以心算擊敗電腦的人,對於自己能夠下象棋贏過電腦,而洋洋得意,嘲笑電腦僵化的思考方式。

  工具,已經一步一步的把人類逼到牆角,如果連思考都輸了,我們還有什麼能引以為傲的呢?

  電腦也許可以思考、可以記憶、可以推理,但是,我們還有可以讓我們驕傲的創造力。我們有創意,電腦只會拷貝。

(3)
因為有創意,我們還能保有一點身為人類的尊嚴,也因此,雖然我們都相信在將來一定會有強而實用的人工智慧產生,卻一點也不擔心電腦會擺脫工具的宿命,一點也不擔心第一批一千兩百歲的人類,很可能是被電腦創造出來替自己更換電池的奴隸。因為我們有創意,而電腦這種愚笨的工具,只會死板的照章行事,即使在大多數的科幻故事中,機械人也都是被塑造成死板、不知變通、沒有感情的。他們渴望擁有像人類般的情感。沒有情感,怎麼會有創造力呢?誰能想像那些偉大的藝術創作背後,沒有動人的情感作為基礎呢?

  很可惜的,我們引以為傲的創造能力,也許並沒有想像中的神聖不可侵犯。長期以來被歌頌以及神話的創造能力,也許只是一種錯誤,一種錯誤的複製。

  這樣說也許有點太含混了。創造的過程,並不僅僅只是錯誤的複製而已,這個過程,也需要推理、判斷、記憶、模仿等等。比方說,你想到一個想法後,一定也會做某種過濾,看看可不可行,然後和記憶庫中的其他想法整合,在使用一些以前學會的技巧完成他。

  但誠如前面所說的,這些電腦都會,推理?電腦演繹的能力可不一定比人類差,至少在證明幾何原本和下棋方面是如此。記憶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包含在這種種毫不稀奇的伎倆中,必定還有一個核心,一個令人類驕傲的部分,一塊莫名所以的、神秘而神聖的區域,才是我們創意的根本來源,才是我們最後退守的聖地。

  我在此斷言的,就是殘酷的指出:這種能力,不過是一種錯誤的複製、失敗的模仿而已。

(4)
為了更具體的描述這句話,不妨考慮一下下面這些可能的情況。

  輪子發明的情形可能是怎麼樣呢?可能是某個人眼花,看到奔跑直中的羊,腳飛快的轉動,一時覺得好像是一個圓圓的東西,因此發明了輪子。

  也有可能是,閒聊時,某個人談到隔壁村利用圓形的物品轉動,可以輕鬆的搬運物品,其實隔壁村的人,只是把物品放在圓形的桶子內,推動而已。一個聽到談話的人,在把談話還原成影像的過程中,做了錯誤的重建,因此發展出了輪子。

  另外一種可能,再利用滾木法,搬運東西的時候,滾木散開了,兩三根木頭隨著物品滑行了一陣子,一個人看到了,在腦中出現了錯誤的構圖,依此構圖發明了輪子。

  我們的感官、思考,有時是相當模糊的東西,在傳遞的時候,發生錯誤的頻率相當高,我們總有機會修正錯誤,看錯的東西,可以再看一眼,想錯的東西,三思而後行就不容易犯錯,而且還有其它的線索,可以修正思考。這些錯誤不至於讓我們的生命陷入危險的狀況,卻能成為創造力的泉源。

  藝術作品呢?一些作曲家會說,他們的腦中自然而然的會出現聲音,他們會聽到天上發出來的旋律,這些天上來的聲音,有的時候是大自然偶然巧合的產生,有的時候可能是聽錯的,有的時候,則可能是在腦中盤旋已久,經過多次錯誤的複製,突然冒了出來。

  那為什麼說是錯誤的複製,而不只是說錯誤呢?因為,創意是個錯誤這句話容易形成誤解,而我們腦中所存的資訊,不是直接由外界的資訊複製進來的,就是在腦中推演出來的,如果套進電腦的模型來想像頭腦,複製這個動作,是最常見的動作,用這個動作來讓文句通順。如果沒有這些錯誤的話,我們所生產的東西,會被稱為是複製品。

  所以說,創意,是人類結構不完美的結果。等等,這句話說得太武斷了,也許,我們可以承認,有的時候,創意是這些錯誤下的產物,但我們能說,總是如此嗎?

(5)
  沒有錯,真的無法確定是不是所有的創意都是如此,我沒有好好嘗試過去做這件事。即使想去證明,也無處可下手。

  想要說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也很難,但只要找到一隻白色的烏鴉,就能說並非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即始找到一隻白色的烏鴉,很有可能那隻白色的烏鴉不是烏鴉,而且也不能確定他的白色是不是只是一層油漆而已。

  好像有點離題了。我們對於創意在本質上是不是一種錯誤,能做的,也就是大量的觀察了。就像我們對烏鴉做的一樣,仔細搜索,應該能發現其中錯誤複製的部分。

  當然,也有些創造,在某些層面下,看起來好像只是純粹的邏輯推演,歸納整理即可得出。比方說,某個難題的出色數學證明,的確是一種創作,內容上,也的確只是邏輯的推演而已。但就人之異於機械者幾稀的觀點上來看,這個證明,單就邏輯推演的部分,電腦也能辦得到。真正的創造部分,應該是證明構成的思維過程,這個構造的過程中,很可能利用了許多不完美的線索和推論,也一定用了一些直覺和經驗法則,這之中,應該就會包含了所謂的錯誤部分。

  如果人類思考的方式都是以完美的純粹邏輯思考,創造思想機器也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我沒有打算證明我的斷言,也沒有打算讓包括我在內的任何人對這個斷言確信不疑,不過,在這篇文章往後的發展,將會暫時假定這個斷言是對的。

(6)
  所以說,市面上許多教導創意的書籍上所說的方式,如果真的有用,不過就是增加我們思考、感官中錯誤發生的頻率,或者錯誤發生的有用率。

  比方說腦力激盪好了,大家不斷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其它人聽到的,真的和發言者想的一樣嗎?如果人類的溝通真的那麼有效率的話,這個世界應該會美好很多。也就是這樣,利用溝通上的錯誤率,大量的產生了標準的錯誤複製,創意也就自然而生了。

  至於什麼水平思考法、右腦思考法、自由聯想法,哪一個不是為了要破壞大腦完美的邏輯呢?

  組合法、放大法等等創意的基本元素,就是以人工手法蓄意製造感官印象上的錯誤。

  我們不用學那麼多方法,只要掌握住,增加錯誤率,就能增加創意了。不需要再羨慕那些充滿創意的人了,一些抽象畫的藝術家,很可能只是盡力的「寫實的」描繪他們腦中的景象而已,某個大腦中的錯誤複製。

  就在我們不再羨慕充滿創意的人的同時,也很可能是我們無法鄙視電腦的時候了。

  當我們發現我們引以為傲的創造力,本質上不過是錯誤的複製之時,我們還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事實上也不盡然,當人們發現自己是由猴子變成的的時候,也一度無法接受。

  創意只是錯誤的複製,那又如何?演化的本質,不也是錯誤的複製?

  演化論雖然有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這兩句話倒不是什麼重點。這兩句話,在某種意義上,只是自我提醒的廢話而已。適者生存,其實也就是生存適者,活下來的,是能夠活下來的,能夠適應環境的,這句話絕對不會錯,因為不能適應環境的定義,本來就是在這個環境下會無法生存的意思。這句話本質上是一句廢話,他的意義在於提醒你,去想,為什麼現在還有那麼多的物種能夠適應環境,只是剛好嗎?有可能,但是,現在的人,比較相信的是,錯誤的複製。

  比較常用的名詞是「演化」。物種在繁殖之時,雖然預期上,會產生和親代相同的後代,但事實上呢,卻總是有差異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有錯誤的複製,一個不完美的複製品,也因為如此,才會發展出生物的多樣性。

(7)
  當人類剛剛知道自己是從猴子變成的之時,一度相當的震撼,因為這嚴重的打擊了人類的驕傲──一種無知帶來的驕傲。

  到了現在,已經廣泛了接受了演化論。創意也是一種錯誤的複製,由於演化,摒除了人類獨特物外的地位,人類終於比較不懷疑自己也是一種動物。同樣的,接受了人腦並沒有獨特之處,也有助於人類接受人不過是生物機械的事實。

  這並不損人類的優越性,就像演化一樣,即使我們知道有突變這回事,也承認演化不過是不完美的複製,但要怎麼錯,才能錯得如此神奇,至今仍然無人能解。創意也是如此,並不是隨隨便便的錯誤就能產生創意,這些錯誤,必然是一種有規則的嘗試,要有一定的配方,才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稍有不慎,天才和精神錯亂只是一線之隔。

  也許總有一天,有人能夠掌握這些。但身為學數學的人,似乎有著更大的野心:既然錯誤的複製能夠用在兩個地方,也許就能用在其它地方,甚至,這些錯誤的複製,都有著相同的錯誤配方,如果能夠找到通則,不就能夠一舉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2000年7月15日 星期六

治車如治水

有一句成語叫做「車水馬龍」,在某些情況下,路上的車流,其實有點像是河裡的水流。
綠燈一亮,一長串的車流,如同打開水閥的水流,紅燈一亮,又堵住了。站在高處望著都市中不斷流竄的車流,即使分別來看,每輛車都是意識前往自己的目的地,但整體來看,卻又和觀看瀑布濺下的水花沒有什麼分別。
另外一個共通點,就是兩者皆會造成禍患。古時水患是人類的一大問題,奪去了難以估計的人命,也毀壞了難以估計的財物、農作。隨著人類土 木技術的進步,水患已不再終日困擾人們,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交通問題,不妨稱之為車患吧。在都市中、公路上,每天堵塞的車陣中,同樣有著難以估計的財物損 失,包括浪費的汽油、因堵車延誤的商機、廢氣造成的環境污染。在某種意義上,也殺害了不少人命,畢竟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車患浪費的時間,等於浪費每個人 的生命,雖然不是真的把每個人都殺死,但把每個人的生命都浪費了一部份,相加之下也很可觀。這還不包括排放廢氣慢性長時間坐在車椅上所危害的健康,以及堵 車造成救護車無法及時搶救的生命。
到目前為止,車患一直是讓人頭痛的問題。
回想古時候,水患也是一樣,最有名的治水故事,恐怕就是大禹治水吧?傳說在那之前,治水一直都沒有有效的方式,大禹的爸爸鯀,雖然有著 一流的土木技術,甚至還從天上偷來了息壤,但卻沒有成功,原因是他所使用的方式建築高大的堤防擋住河水氾濫,雖然直觀,但這種硬碰硬的方式,很難人定勝 天。大禹就聰明多了,利用水的特性,採取疏通的方式,獲得了極大的成果。
所謂鑑古知今,這給我們解決車患有何啟示?現今解決車患的問題,採用的方式也是相當直觀,減少車輛,或者增加道路,沒有錯,夠多的道 路的確可以疏通車流,但是就像鯀當年一樣,建築夠高夠堅固的堤防,的確可以擋住河水氾濫,問題是,提防永遠不夠高。道路再多,也比不上車輛增加的數量,況 且路越多,越多人想買車。
那減少車輛的數目呢?要嘛就是辦不到,要不然,就要靠一點強制或者半強制的力量,損害人民的福利和自由。想想古代人會不會想要河水的水量減少呢?很難做,而且他們也不會希望這樣的。因為,灌溉用的水是很珍貴的,沒有人會希望減少的。
那現在的交通大禹會採取什麼方式呢?
雖然我不是交通大禹,還是可以做一些聯想。水患的問題是氾濫,直覺的方法是阻擋,大禹的方法是疏通。
車患的問題是阻擋,車被堵住了,直覺的方法是疏通。增加路,把路拓寬,那大禹的方法會不會導致氾濫呢?
什麼是氾濫?
解釋當然可以很多種,可能根本是牽強附會。我提供一個看來有點合理的解釋好了。
氾濫,對水來說,就是跑到河的兩岸,對車來說,停在路邊就跟氾濫有點類似了。現在很多路的兩側,都劃了紅黃線禁止停車,不妨讓出來,提 供停車之用。停一排,不夠,停兩排,只要車能進出,盡量的停。這樣,就增加了許多停車位了。把現在好幾線的大馬路,停成一兩線的單行道。我們的雙向道太多 了,把大馬路變成單線道、單行道。
這樣,也算是個方法嗎?車位是增加了,路卻變少了。其實不用擔心,你知道路上的車流中,有多少車其實是在繞來繞去在找車位的嗎?
我就有許多次繞來繞去半小時找不到位置停的,找車位的車子,速度慢、轉彎多、數量多,對交通的影響相當大。犧牲一點路寬來增加停車位,也是一招。